刘春玲 朱余亚
摘要:明道文化浸润下的传统节日项目旨在给课程以儿童的天性、文化的力量,着力挖掘课程的民族化特质,围绕项目,注重课程的儿童化设计。该项目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带领儿童在项目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濡养家国情怀,体验民族自豪感,传承民族精神,让德育深深扎根在儿童生活的沃土之中。
关键词:传统节日项目学习明德课程
《大学》开篇即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明道特色课程三大板块之一的“明德课程”,秉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学习之道的精辟论述,紧扣时代脉搏,以落实立德树人为己任,以“修炼道德”为核心理念,整合道德与法治国家课程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仪式教育、少先队活动等资源,努力构建“道德与法治+”明德课程实践样态,让德育根植儿童生活,进入儿童内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唯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我们在明德课程体系中开发了传统节日项目,开启了有益的探索。
一、课程的价值追求:基于儿童视角,根植文化土壤
(一)给课程以文化的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历经五千年的传承,诗词歌赋的缠绵悱恻,国画书法的气韵天成,戏剧曲艺的荡气回肠,节日习俗的家国情怀,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传承民族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成尚荣先生认为:“课程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又是一种文化,同时承担着文化发展的重任。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任,课程改革才会寻找到根基,回归那丰厚的土壤,获得最深刻的精神命脉和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形成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优势,成为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吸纳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纳入特色课程,是我们开展明德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给课程以儿童的天性
从“开蒙以达明道,明道以求福祉”到“唤醒和焕发儿童最强大的生命力”,明道文化的内涵不断发展,但儿童视角、儿童立场始终未变。明道文化观照下的明德课程建设自然也以儿童为本。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应该怎样构建符合儿童天性、适合儿童学习的特色课程呢?我们认为:一是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中寻找着力点;二是谋求合适的课程实施手段。
其一,依托中华传统节日。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凝聚民族力量、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这些传统节日早就被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对儿童来说,又充满了无穷的魅力。“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描绘了辞旧迎新的喜庆;“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展现了元宵灯海的繁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寄托了对先人的缅怀;“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诉说着对先贤的思念……除了节日的意蕴内涵,节日习俗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在儿童眼中,这些习俗更是奇妙有趣的。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穿新衣,元宵节看花灯、放花炮、炸麻串,清明节祭祖先、忆烈士,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每一个习俗都透露出中华民族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同时又趣味无穷。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性、趣味性,让我们找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课程资源。
其二,依托项目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简称PBL),起源于国外。21世纪初,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国内一些学校开始尝试实施。汤姆·马卡姆认为:“PBL可定义为一个使用各类探究性和挑战性问题来刺激学生掌握和改善各类技能的扩展学习过程。”“PBL提供了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探究过程的绝佳机会。”项目学习的方式拓展了教学的时空,给予学生更多放飞灵性的机会。我们结合传统节日习俗与学校的文化背景,设计出贴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与学校,走进社会与生活,在自主体验、合作探究中,亲近自然、亲近家乡、亲近文化,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课程的内容设计:唤醒生命活力,传承民族精神
(一)著眼目标,挖掘课程的民族化特质
基于上述思考,学校依托中华传统节日开展了“过传统节日,扬民族精神”项目学习活动,以传统节日为研究载体,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与习俗,领略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与明道校园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晶,是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结晶,是明德课程的重要内容。
我们确立了以下课程总目标:
1.在走近中华传统节日的学习活动中,深入了解传统节日中蕴藏的中华文化,寻中国人的根,聚中国人的心,铸中国人的魂。
2.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学习、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和风俗习惯,通过看、听、寻、做,感悟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着力提升核心素养和文化品位。
3.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内容,设计驱动型问题,完善学习方案,深度参与学习。在学习中,与教师、家长、同伴结为学习共同体,弘扬团结合作的精神。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丰富的文化背景,蕴藏着深刻的文化价值。围绕活动总目标,我们结合不同的节日,深入挖掘其民族化特质,设计不同的目标与活动,用节日文化濡染学生心灵。
春节、元宵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佳节,洋溢着浓浓的年味,我们从“指尖上的国粹”“舌尖上的年味”“风情里的家乡”三个方面设计课程,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独特的“年”文化。
清明节是人们追忆先人、寄托哀思的特殊节日,民间亦有许多代代流传的风俗。我们着眼节日由来,设计“梨花风起正清明”项目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端午节是一个浸透着国人气节与民族团结的节日,我们设计“走近屈原”项目学习,为学生打好爱国主义的人生底色。
中秋佳节,万家团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句流传至今,我们引导学生开展“中秋诗会”项目学习,了解中秋习俗,吟诵中秋诗词,让学生得到诗词文化的浸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国人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重阳节之际,我们引导学生开展尊老敬老实践活动,弘扬传统美德。
(二)围绕项目,注重课程的儿童化设计
依托项目开展节日文化项目学习,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平台,不仅使课程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内容更加集中,学习方式也更活泼,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春节、元宵节时间相近,我们将两个节日合并,利用寒假开展全校性的项目学习。“指尖上的国粹”“舌尖上的年味”“风情里的家乡”三大项目,引领学生亲近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他们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的责任感、使命感。
“指尖上的国粹”项目,引导学生走近窗花、花灯、中国结、扎染、泥塑、脸谱等传统的手工作品。寻访民间艺人,学做传统手工,在体验中开展项目学习,是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更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
“舌尖上的年味”项目,引导学生走近富有年味的节日美食:汤圆、春卷、米饼、年糕、狮子头……学做传统美食,感悟亲情,体验“年”文化,让“中国味道”“家国情怀”伴随他们一生。
海安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曾经的石板街上,龙舞、花鼓、踩高跷、莲花落……家乡戏精彩纷呈,广为流传;洋溢着文化味的海安方言,充满智慧的民间歌谣,趣味盎然的游艺活动,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风情里的家乡”项目,引导学生追寻这些逐渐消逝的艺术形式,重温文化精髓,再现昔日繁华,树立保护、传承家乡文化的意识。
依托传统节日,我们设计了不同的学习项目,构建了课程框架体系(见表1)。
节日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及形式春节、元宵节
1.了解春节、元宵节的由来、传说、习俗,领略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感悟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着力提升核心素养和文化品位;
2.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和内容,设计驱动型问题,深度参与学习。在学习中,与教师、家长、同伴结为学习共同体,弘扬团结合作的精神第一阶段:利用寒假,自主进行项目学习,完成项目学习手册;
第二阶段:开学后,围绕“指尖上的国粹”“舌尖上的年味”“风情里的家乡”进行全校性交流展示清明节
1.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传说、习俗,领略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感受新时代清明节的意义,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分组开展红领巾寻访活动,寻访革命英雄,寻访春天,寻访家乡建设新成就等,培养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第一阶段:通过清明假期,开展清明项目学习活动,完成项目学习手册;
第二阶段:围绕“清明,我们祭奠先祖”“清明,我们缅怀先烈”“清明,我们踏青寻春”进行年级交流续表
节日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及形式端午节
1.通过多种形式,多角度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故事传说,强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喜爱,激发爱国热情与民族情感;
2.开展实践活动,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收集、选择、组合信息,培养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
3.参与端午民俗活动,学习包粽子、做香囊的技巧,学会生活的本领,体验劳动的乐趣第一阶段:围绕“了解屈原生平及作品”“吟诵有关屈原的诗文”“香囊粽子祭屈原”“书法作品赞屈原”“描绘童眼中的端午”“记录印象中的端午”等板块开展项目学习,完成项目学习手册;
第二阶段:通过朗诵、作品展等形式进行年级交流中秋节
1.通过查阅资料、采访等方式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习俗和传说,学做中秋传统美食,走近中秋,感受人们在节日中寄托的美好情感;
2.体会节日文化,感受中华民族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激发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热情第一阶段:围绕“吟中秋”“画中秋”“讲传说”“送祝福”“品美食”“写轶事”等板块开展项目学习,完成项目学习手册;
第二阶段:通过品中秋美食、讲中秋故事、送中秋祝福等形式开展年级交流重阳节
1.通过采访、查阅資料等方式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和传说,开展诵读有关重阳节的诗词,去敬老院慰问老人等活动,体验节日文化;
2.感受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激发关爱老人的情感,弘扬关爱老人的时代精神第一阶段:围绕“重阳传统去探寻”“优美诗文来诵读”“美丽秋景登高赏”“敬老名言写一写”“敬老院中送关爱”等板块开展项目学习,完成项目学习手册;第二阶段:通过摄影展、演讲、征文等形式开展年级交流,并组织一次去敬老院慰问老人的活动三、课程的实施过程:依托项目学习,激发儿童灵性从尝试“过传统节日,扬民族精神”项目学习起,我们用了两年的时间,在实践中探索课程,在实践中检验课程,构建依托中华传统节日,以项目学习手册和项目活动为抓手,融学生自主体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为一体,分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呈现的系统化的传统节日项目特色课程。
(一)学习手册,引领学习之旅
为了使每个节日的项目学习目标明晰、活动可行,我们在不同节日为不同年级精心设计了相应的项目学习手册,以手册导引学生开展自主探究。
例如春节和元宵节的项目学习,学校根据低、中、高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设计了贴近学生实际的项目学习手册《过传统节日,扬民族精神》,每个年段分八个不同板块进行设计,如“春节习俗我来画”“节日诗词我吟诵”“中华美食我来做”“指间国粹我能行”“传统游戏我会玩”“寻访活动我参与”等,引导学生利用寒假与父母、伙伴一起,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深度参与学习。在学习手册的指引下,学生体验了“指尖上的国粹”,品尝了“舌尖上的年味”,寻访了“风情里的家乡”,亲密接触传统文化。
(二)展示活动,学习走向纵深
春节、元宵节的项目学习的特殊之处在于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寒假,以个人自主探究为主,不便交流分享。而新学期开学恰逢元宵节,我们便拿出两天的时间集中进行交流、展示,分享项目学习成果,让学习走向纵深。
学习成果的交流展示同样依托项目,分级呈现。首先是班级交流,学生在班级内进行个人学习成果汇报,汇报形式有PPT展示、演讲、手工制作等,并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特色展示活动。随后,年级交流展示,围绕三大项目开展活动,“美食一条街”“扎染长廊”“花灯广场”“父母小时候”等游艺活动,洋溢着浓浓的中国味道。最后,全校项目学习展示汇报活动。方言童谣、越剧表演、中华武术、手工秀等,无不充分展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领悟与传承。学校还请来了木偶、变脸、舞龙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为学生表演节目,让学生亲近非遗,感受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不同层级的交流,多元融合的方式,恰似一场文化盛宴,带给学生全方位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升华了学习感悟,提升了文化品位。
四、课程的反思评价:立足校本课程,彰显明道特色
(一)传统节日项目是对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
特色课程,首先应是校本课程的样态。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仍应在国家课程的引领之下。成尚荣先生认为:“课程承载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要凸显地方、校本特色,但是要透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映射爱国主义教育要求……”
传统节日项目学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的落地生根,与道德与法治课程一脉相承。教材中就有不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二年级上册“我们的节假日——团团圆圆过中秋”,四年级下册“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我们当地的风俗、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五年级上册“骄人祖先,灿烂文化”等。由于国家课程时空的限制,这些内容的学习只能浓缩在几个课时中解决,而传统节日项目特色课程时间上更宽裕,每个节日的学习前后跨度可以长达两至三周,形式上也更活泼,个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辅相成,可以使学习更深入、收获更丰硕,使品德课不再“孤军奋战”。
(二)传统节日项目是对明道文化的独特注解
传统节日项目特色课程研究中,我们始终牢记明道文化的内涵:唤醒和焕发儿童最强大的生命力,用文化滋养儿童心灵。
在春节、元宵节的项目学习中,学生寻访了“风情里的家乡”,走进了父母的童年,玩起了父母小时候的游戏:跳格子、推铁环、丢沙包、学竹编、剪窗花、捏面人……;学说“海安话”,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跟家乡传统文化做一次亲密接触;制作灯谜,在校园内掀起了猜灯谜的热潮。清明节的项目学习中,学生了解清明习俗,祭扫革命先烈,寻访革命英雄,欣赏家乡美景,吟诵春天诗词,发出“文明祭扫”倡议……
这样的项目学习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带领儿童在项目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濡养家国情怀,体验民族自豪感,传承民族精神,让德育深深扎根在儿童生活的沃土之中。
参考文献:
[1] 成尚荣.课程透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 湯姆·马卡姆.PBL项目学习:项目设计及辅导指南[M].董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3] 成尚荣.爱国主义教育让青少年挺起民族的脊梁[J].人民教育,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