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湛燕
【摘要】在农村初中“学困生”中,以数学“学困生”的数量最多,数学“学困生”的产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同时也与家庭、社会以及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要使数学“学困生”得到转化,必须帮助学生“优化心态,树立信心”,在通过“强化训练,夯实基础”、“创造条件,体验成功”、“培养习惯,持之以恒”等策略,最后在进行“单元三测,确保过关”。
【关键词】数学学困生 含义 原因 转化 策略
引言
初中數学一直是新课改中的难点,也是新课改的重点。虽然实施新课改后农村初中的数学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数学学困生随年级升高而增长的问题依然没能有效解决。农村初中的数学教学也因此得不到根本性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新时期义务教育目标的完成产生了影响。因此,有效转化农村数学“学困生”就成为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数学“学困生”的基本含义
农村初中中,有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明显偏低,由于这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很差,虽然老师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进行重点辅导,但这些学生在数学概念理解、解题过程的逻辑推理等能力于然没有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听课时不会主动思考,解题时只会照搬公式,遇到难题时只能消极应付;自学时找不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解题时思路不清。我们称之为数学“学困生”。
二、数学“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部分学生对数学有畏难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首先是课前不主动不预习;其次是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对不懂的地方不是积极思考;第三是做作业不探索解题方法,而生搬硬套,或依赖老师的讲解;第四是课后不复习巩固。这四大因素是导致数学成绩下降,成为数学“学困生”主要原因。
(二)家庭背景的因素:大多数农村学生是守儿童或半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主要依靠老师的管理与自己自觉,但是处于叛逆期的初中学生对于老师的管教往往不服气,再加上缺乏父母的关心,使得他们失去学习的动力。当然,也有的学困生并不是家长不在家,而是由于受到时家长的知识水平,教育方法,或家庭纠纷、婚姻问题等等的影响。没有良好家庭教育的配合,单靠学校教育很难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质量。
(三)社会因素:当今的社会是网络信息社会,加上手机普遍使用,初中学生很容易从手机网络中获取的大量不良信息,如网络游戏,浪费了学生大量宝贵的时间;类似作业帮的解题软件,使部分学生学习形成依赖,社会上的功利思想也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加大了数学“学困生”的转化难度。
(四)教育因素:农村数学教师受条件的限制,相对城市的数学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尤其是在农村小学,由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生从小学可直接升入初中,成绩好坏不受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动力,成绩下降成为学困生。虽然素质教育提了好多年,中考分数却是决定一切的“指挥棒”,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就是中考班上能考几个重点。在以成绩考评教师绩效的背景下,学困生就成了一种累赘,部分教师因此而冷落学困生,学困生的心理因此受到伤害,叛逆心理与自卑感加重,对学习更加没信心。
三、转化数学“学困生”的主要策略
(一)优化心态,树立信心
多数数学“学困生”并非没有学习能力,主要是没有端正学习心态,因此,要转化“学困生”首先要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他们,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对话,让他们找回自信。对数学学困生应以鼓励为主,少批评指责,当他们考试成绩不佳时,应引导和帮助他们寻找原因,对于学生畏难心理,可利用名人的真实故事来激励学生,如大数学家华罗庚在小学时就曾经数学不及格,他辉煌的成就是后来刻苦努力学习的结果,以此来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对他们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当他们学习受挫折时则给予安慰鼓励。我的做法是鼓励学困生到黑板上演算,然后发动全班同学对他们的演算展开讨论,并提供演算思路,老师在最后对整个演算过程进行总结,让学困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困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强化训练,夯实基础
学困生的数学基础都比较差,如果不对其进行强化辅导训练,很难改善他们的数学基础,因此也很难实现有效的转化。有比较好的计算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证。而数学“学困生”首先表现在计算能力不足,大多数是四则混合运算不过关。进入初中后,马上接触到“有理数”的运算这部分内容,相对数学“学困生”来讲,无疑是对他们的挑战。由此,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强化辅导训练,如课前可以开展“快乐计算5分钟”训练。实践证明,强化辅导训练有效提高了学困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取得较好的转化效果。
(三)创造条件,体验成功
为学困生创造转化的学习条件,在学困生到黑板上演算的时候,对他们的每一个正确的解题步骤都给予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完全有能力学好数学,以此来给予他们转化的动力。很多学困生因为成绩落后而对数学学习兴趣索然,在课堂上不用心听课,为改变他们的这种学习状态,我采用在课堂上创造条件让他们来回答问题的做法,第一个问题我会适当降低难度,引导他们稍加思考一般就能回答上来,让他们体验答题成功的喜悦,让后加大后续问题的难度,再加以引导,或发动全班同学讨论,与学困生一起解决难题,这样既改变他们被忽视的状况 ,也促使他们更好融入到班级体中。在批改作业时,对学困生要多加一些鼓励性的评语,如发现学生的解法很好,可在旁边注上“此解法很精彩”,如果算理很巧,则注上“该思路很新颖”等的激励性语言。对学习比较吃力的同学,则通过面批面改来加强辅导,可将测验题的设计为A 、B 、C 三种难度,首先让学生做C 级难度的题目,让他们较为容易的就能尝到解题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挑战高一级难度题目的信心,并从中享受到解题的乐趣。在激发学困生的求知欲的同时,给予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以成功促兴趣,让兴趣成为他们努力的动力。
(四)培养习惯,持之以恒
良好的习惯对于学习非常重要,而习惯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毅力,对此,老师应加强对学困生的指导,鼓励他们坚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持之以恒,彻底转变“学困生”的面貌。这些习惯包括:坚持课前预习,坚持专心听讲,坚持勤做笔记,坚持认真做作业,坚持主动探索,坚持不懂就问等习惯。学数学,就像建造高楼,基础必须扎实,如果基础不扎实,后面学习就会感到吃力,造成被动。没有建立良好学习习惯,这也许是导致他们“学困”的主要因素,要是他们从根本上得到转化,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五)单元三测,确保过关
单元三测,即每个单元有“初测”、“正测”、“补测”。数学“学困生”由于学习水平较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比较慢,可是学习新知识的进度还是如期进行,这样旧的疑惑还没解决,又增加新的疑惑,使得学习难度不断加大。每个单元如果只进行一次测试,老师就很难发现数学“学困生”疑惑问题。如果能进行单元三测,经过三轮检验,三轮补救,就能基本上发现并消除数学“学困生”疑惑问题,确保单元学习过关,使得“学困生”的学习不会被落下。
农村初中中的数学“学困生”,其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因此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以满腔热情,锲而不舍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符合时代赋予我们的重托。
【参考文献】
[1] 邓淑春.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浅析[J]. 新课程(中学),2012(6).
[2] 郑智平.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J]. 时代教育, 2014(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