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姚萍
【摘要】2020年广东省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考是使用部编教材实施中考改革的第一年考试,今年的道德与法治试题是一份读后让人回味的试题。该份试题聚焦立德树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凸显学科特色,着眼关键能力,紧扣时代脉搏,贴近学生生活,突出基础性、综合性。通过试题的考查,助力教育教学改革,发挥试题的育人功能和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
【关键词】试题评价与分析 道德与法治 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建议
一、试题评价与分析
今年的省中考题相比之前的中考题有较大变化,非选择题分值由原来的44分变为40分,不再细分为简答、辨析、分析说明和综合探究题。非选择题要求通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但题型不确定。题型的不确定性显示出中考改革变化的魅力。
非选择题第一题, 以“周一清晨,某校正在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全校师生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奏唱国歌,国旗迎着朝霞冉冉升起,嘹亮的国歌声响彻校园。”这一生活化的情景引入。接着叙述在整个升旗的过程中,小吴同学既没有致敬,也未唱国歌,事后,班长小军提醒小吴,小吴却说:“致不致敬,唱不唱国歌是我的自由。”围绕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一幕设置了两个情境问题:
(1)请列举一部与我国国旗相关的法律。(2分)参加升旗仪式,有利于培养我们的美好情感。这种美好的情感是什么?(2分)(2)请运用“法治与自由”的相关知识,对小吴的行为进行简要评析。(6分)该题情境鲜活,阅读之下,一股学校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可读性很强,能抓住学生的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该题的命制很好的体现了考试评价体系的“一核四层四翼”的命题总导向。(一核,即立德树人,这是试题考查的目的;“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下面谈谈我对试题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厚植爱国情怀。试题中“周一学校升旗仪式,师生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奏唱国歌,国旗迎着朝霞冉冉升起,嘹亮的国歌声响彻校园。”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场景,设问中“参加升旗仪式,有利于培养我们的美好情感。这种美好的情感是什么?”朴素而真挚的爱国情感会跃然纸上,增强了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中考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主线贯穿始终,该题的考查做从"爱国、自由到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
(二)注重科学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的培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设问1中“列举一部与我国国旗相关的法律”和设问2中以“自由与法治”关系角度去评析小吴“既没有致敬,也未唱国歌”的行为,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要做正确判断和行为选择,考查了学生理性辨别的科学精神和法治观念,让学生从懂法到用法和守法。把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落实。
(三)重基础,考查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该题的第一问“列举我国国旗相关的法律”“升旗仪式体现什么美好的情感”这些都是学生能回答的基础知识。该题的情景设问,实现对学生所具有的道德法治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考查,兼顾学业水平测评与升学考试要求,让考生有分可拿,有话可说。
(四)试题颇具创新性。情景设问将课内和课外知识相结合,将学科内容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通过一道题把两种不同风格的主观题有机融合在一起,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考生答题的情况和存在问题
笔者作为今年参加中考评卷的评卷员之一。在中考评卷中,发现考生在该题的第一问的回答,考生还是能过关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考试中要求的基本必备知识学生具备有。
但不少考生在第二问运用“自由与法治”观点对小吴行为进行评析的回答中就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
1. 对自由和法治關系的表达,表达不清,书本观点没掌握牢固。考生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掌握好,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把学生的基础抓牢抓细。
2.该问是一道评析题,也就是辨析题。辨析题的基本答题方法和步骤分三步:一辨二析三总结,不少考生存在答题思路不清,答题步骤不明,答案缺乏逻辑性等问题,答题没有做到规范化和序号化,书写欠缺整洁和工整,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没有养成。
3.学生的审题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弱。不懂得从阅读材料中捕捉和提取关键信息,去提炼观点和组织答案,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而这恰恰是我们学科中考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关键能力。
4.平时的学困生在考试时就成了考困生。学习上的困难和学习考试态度的消极导致对本问不会作答或出现乱写一通的现象。
三、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建议
今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在设问上都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样的常规问法,考查也是基础知识为主。但细品试题,会发现单纯的机械记忆很少,题目还是很灵活的。中考试题在稳中求变和求新,让我们感受到“考改”的味道。考改必然会带动课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改革,那是势在必行的事情了。因此,在今后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依标靠本,抓牢基础,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双基的落实和培养永远不会过时,他是我们实施教学的本源。虽然现在知识的考查不再是教学和考试的主要目标,但它仍然是能力和价值的载体。所以老师在备课和实施教学中必须要依照和领会课程标准要求,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抓实落细基础知识。对于重要知识点尤其是一些重要的观点或原理,必须让学生重点理解和掌握。特别在中考备考中,只有夯实基础,过好“基础关”,才能在考试中应付自如,得心应手。
2.拓展和创新课堂教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与紧跟时代的学科,道德与法治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关注时事新闻,注意收集新鲜素材,把课本知识的学习与时政结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引领学生用更加广阔的视角去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实现学以致用,学用合一。创新教学方式,用学生喜欢接受的有效方式让自己的课堂鲜活生动起来,更能打动和吸引学生。
3.注重学科关键能力的养成,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养成在于教师的培养,正确学习方式的打开也少不了教师的正确引导。老师的改变才能带来学生的改变。今天考试改革已经拉开序幕,课堂改革已经在路上,道德与法治学科“背多分”已成过去式。因此,培养学生学科关键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非常重要,从起始年级开始道德与法治老师就要注重学生学法方面的指导,无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在非选择题的训练和讲评中,都要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如何解题,点拨解题思路,教会学生解题的技巧和规范。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让学生过好“能力关”。
4.道德与法治老师要在新的形势下更新学科理念,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始终不忘“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实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要求,才能让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因思维而灵动,因求真而务实,因立德而树人。才能让学生在道德法治科考试中交出完美答卷,实现做题、做事、做人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科命题指向与维度》郭花 2020年中政参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