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萍
摘 要: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的终身需要,语文教学应采取有效策略,引领学生在识记、阅读、写作方面进行“海量”积累,用充足的时间与精彩纷呈的展示活动为各类积累学习保驾护航,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基。
关键词: 中学生;语文积累;语文素养;有效策略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涵盖了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包括思维能力、人文素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新课标的一个核心概念。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语文,不仅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还是一扇认识和传承人类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发展的窗口。时代和社会对人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为适应时代发展,中高考改革中语文分量逐渐增加,引导学生进行“海量”语文积累,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乃至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扩大学生的语文积累量,提升语文素养,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学生古典文学识记“量”的积累
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对心灵的滋养、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这两年来的教材改革逐步加大了古典文学的比例与篇目数量。事实证明,“海量”的积累,对语文而言,不仅具有事半功倍的收效,而且正如反刍式教学法所倡导的,大量积累自然会慢慢内化为学生精神的、品行的和能力的东西。
1.夯实课前五分钟记忆
成语、《论语》及精美的古诗文,是语文素养乃至精神境界最好的滋养品。内容大多短小,适合在课前五分钟的学习环节赏析记忆。课前五分钟识记方法实验了好几轮,收效比预期要好很多。每天,我会选定一个同学,将课前学习内容讲解给他听,并指导他把学到的讲给全班同学,他回家做好PPT,第二天课前领学、讲解。讲一个成语故事,领学识记五个成语意义,理解诵读一句《论语》,赏析背诵一首诗或詞,今天的学习内容,隔天早读再留定量的时间识记检查,将课前的学习积累落到实处。实践证明,放手让学生领学的效果很好,他们讲得比老师还详细,尤其是PPT,做得比老师精美多了。三年如一日,不管时间有多紧张,课前学习环节从未被挤占,学生毕业,除却课本,熟记完了一本成语词典、《论语》、三百多首古诗词,白居易的《长恨歌》都可以倒背如流。有了大量的积累,腹有诗书的学生们言谈举止文雅多了,写作与口语水平都提高了很多,诗词经典,信手拈来,运用得都很自如,语文成绩自然非常好。
2.加大早读课记忆内容的量
传统的早读,学生只是反复读背诵单一的课本,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我将部分古代经典引进早读课,用少量的时间记忆课本知识,依次开始学习记忆古代经典。七年级主要理解识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八年级主要理解识记《诗经》选本、《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汉魏六朝诗选》。九年级主要理解识记《古文观止》选本、《人间词话》。坚持三年,这些内容的补充,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记忆容量,学生记忆的东西是课本要求的十倍多,打破了一本教科书学习语文的僵局,既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很好地涵养了学生的精神品质。
二、补充学生课内同主题学习“量”的积累
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选入课本的一篇篇文章,只是学生学习的范例,我们不应该在某一篇文章上花费两三节课的时间“过度”挖掘,而应该节省出一定量的时间,引导学生在更多的文章范例中汲取营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语文主题学习已唱响了新时代语文教育的曙光之歌,我们更应该积极学习实践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和教学模式,课前深入研究教材,确定主题,围绕一个目标,选取课内同主题学习的内容。我一般精选两篇同主题文章,一篇教师设计阅读目标引导学生精读完成,另一篇小组内自主设计阅读目标,讨论完成,教师给予指导检查。在这个模式中,课堂真正变成了学堂,学生主体地位得以突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的课内阅读学习确实能提量提质,一学期结束,学生的语文课本虽然只有两三本,但是读过的文章是原来教材的两三倍。正应了那句话:见多识广,学生接触分析的多了,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提高了。量变到质变,量的积累在语文学习中显得尤其重要。
三、加大学生阅读“量”的积累
阅读,不仅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影响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每一节课都有非常明确的知识点,可以测定出学生的掌握情况。理科老师常说,一节语文课的目标、知识点是模糊的,因为语言文字对人心灵的滋养作用是潜移默化的,短时间内是看不到的。语文的有些东西是试卷考不出来的,却影响人一生。只有阅读才能使生命答卷趋于完美。
1.夯实课内阅读的量与质
提到阅读,很多人都认为是课外的事,课堂是讲解课文的阵地,其实不然,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与阅读品质的培养,主要依托于课内阅读。所幸的是我校领导非常有远见,特别重视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每一周专门有两节固定上阅读课,这一明智之举给了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从进校开始,语文组全方位规划学生的序列化阅读方案,精心编写名著导读设计,引领学生课内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量和质。同时用系列化“读书沙龙”“好书伴我行”“书评”等展示活动为学生的阅读领航、助力。一般情况是一个星期读完两部,《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简·爱》等许多中外名著经典,学生读得津津有味,有独特见解,在互相争论中进一步提高了阅读的质。像《红楼梦》这类大部头,内容深邃,人物关系庞杂,学生读不懂,一个月后,组织《红楼梦》专题讨论,并多方搜集俞平伯先生等红学会专家对《红楼梦》的探究讲解,用于指导学生阅读。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只是有时候碰巧不喜欢你让他读的那一本。曾有四个孩子阅读开始几周了,心静不下来,一本书也看不下去,我便把他们送到学校的图书室,此后他们读得不想离开,我问原因,他们说,自己挑书太好了,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书。后来再上阅读课,我便带孩子们去学校阅览室,他们自己选书读,读得认真,读书笔记也做得好。
2.把控好课外阅读的量与质
经典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仅靠课内是不行的,大量阅读还在课外,我用课内辐射引领课外,进行亲子阅读活动,号召家长放下手机,一个星期陪孩子读每一本书,与孩子同读一本说,互相交流,并在班级阅读群反馈交流。学生和父母一起制作读书卡,一起写读书笔记、心得和精彩片段赏析,获取知识,感受快乐。当老师在亲子读书卡上签上表扬的话语,贴在展示栏时,孩子们的阅读愿望又高涨了好多,亲子阅读活动的效果比预设的好很多,不但孩子读了书,家长读了书,更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使得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更融洽了。课外阅读的书目,一般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读起来兴趣也高。
这样课内与课外阅读结合,时间的保障,到位的指导,交流展示活动的扎实,成就了阅读活动的大容量与高质量。一本书就是一盏灯,它会在某一个时间给孩子种下一个希望,点亮他的生命之灯。最好的老师并不是成绩最高的老师,而是让学生爱上阅读的老师。一个人终生阅读的习惯,的确需要语文老师培养奠定。培养孩子读书,应是语文老师乃至父母的终生使命。
三、加大学生写作训练“量”的积累
写作训练,一直是老师、学生都头疼的事儿,老师的指导很重要,学生坚持不懈地练笔更重要,只有長期地练,才能让学生从不会写到会写到写得精彩。
1.加大学生日记写作“量”的积累
人在一天中某一个时间总会有一些奇思妙想,闪着智慧的火花,可是稍纵即逝,时过境迁后再也记不起,如果拿起笔写下来,那么语言的描述更胜于脑中的光芒。这些灵光闪现,需要我们用日记把它定格下来。日记随意性大,可长可短,却是训练写作语言、反省自己、提升品格最好的切入点。从第一天上语文课开始,我便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我坚持批阅指导,在一行行文字中,见到的是一个个真实的心灵。日记写作的重要性不在出口成章、精彩纷呈,在于真实与一以贯之的坚持,提升写作素养,不间断的日记写作功不可没,语言锤炼的意义远胜于课堂作文。
2.加大学生作文写作“量”的积累
传统的语文写作要求是一学期训练八篇,过程缓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成效不大,主要因为写作训练的“量”不足。写作的确需要老师在技巧、立意、谋篇布局等诸多方面予以指导,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练写,写得多了,自然写得更好。自学生七年级入校以来,我就依照写作训练规划对学生进行序列化写作训练。片段化训练的小作文一学期达到40篇,完整的大作文训练16篇,对如何给文章拟标题、如何开头结尾、如何选材、如何把自己积累的诗词恰当地使用在文章中等,都进行了大量训练,指导学生自我修改,尝试一改二改三改,三改后学生对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品尝反复修改的甜头,获取成功的快乐,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写作愿望与写作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在校内作文大赛和校外各级别写作比赛中,学生获奖率很高,先后有二十五个学生在几届“语文报杯”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一二等奖。事实证明,只有大量的写作训练,才能“锤炼”出优秀的文章。
生活即语文,语文的天地太过广大,语文内涵太过博大精深,语文的积累、素养的全面提升非一朝一夕,也没有捷径可走,脚踏实地的“海量”语文积累,必定会给我们带来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李希贵.在反思中重建——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J].人民教育,2012(12).
[2]耿春龙.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海量同读,乐写共进”学习方式的研究[J].人民教育,2012(Z3).
[3]黄先政.论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对写作教学的合成促进[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0).
[4]胡晓华.浅谈初中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