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可能性
——《教育与社会分层》读后感

2020-01-03 02:51葛蕴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6期

葛蕴仪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

贫困,是一种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缺乏窘困,它十分复杂,具有绝对和相对性。贫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社会和教育的均衡稳健发展。2019年中国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期,而如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处于弱势阶层的家庭子女首先在教育中不被排斥,继而不被社会排斥,缓解阶层固化现象,从而促进社会流动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著名的“脱贫论”中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可见,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发挥的重要性得到了强调。因此,本文就贫困阶层固化的现状和造成贫困代际传递稳定的主要根源进行分析,并就教育如何能够起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可能性进行思考分析和建议。

1 贫困阶层固化的现状

阶层固化是目前中国扶贫工作中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贫困所导致的教育放弃更增加了阶层固化的程度。我们从小就认定“学习改变命运”,但在很多农村和边远地区孩子的眼中,这条路行不通,原因就在于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近年来,虽然说教育投入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是投入范围不够普及,优质的教育资源依然存在于中心城市、少数学校中,很多农村学校的学生根本无法接触到更多教育资源,也没有机会和城市里的孩子一起享受优质教育。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起跑线上就开始落后,为了长远计,也为了教育措施更好落实,我们必须关注到教育放弃背后所传递的信息:弱势阶层的上升受到阻碍,阶层固化的形势会越来越严峻,同时贫困会代际传递下去……

2 贫困阶层的代际传递

2.1 代际传递性的界定

“代”的概念涉及到生物和社会学两个领域,也就拥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自然属性的含义即人类繁衍过程中家族体系间代际关系,简言之,就是祖辈、父辈、子辈等代际关系;而社会属性表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同一年龄区间和相似社会特征的人群。

虽然前代与后代在思想、行为和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更多研究表明在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前后代间体现出明显的继承性,而表现出的继承性即“代际传递性”。

贫困的代际传递是指导致贫困的因素及相关条件,通过社会生活发展和个人家庭内部,由父辈向子辈传递的过程,使得贫困家庭的子女在未来生活中重复、延续和继承父辈相似的人生境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父辈狭隘的思想方式和家庭的不利因素也会在代际间延续,不断积累。这是一种恶性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劣势的累积和循环。父代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子代社会经济地位的代际传递,使贫困代际传递更加稳固。

2.2 造成贫困代际传递稳定的主要根源

贫困的代际传递性体现了著名的马太效应:“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同时,马斯洛也曾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贫穷会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影响他们在学习中获利的能力,原因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对于正常饮食需求、安全、物质条件的需求耗费了他们不少的学习精力,在教育支出超出他们的承受范围时,他们会选择放弃教育;反观富裕家庭的孩子不仅在学习上有充足精力,还拥有父母为其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成年后也轻易拥有父母所积累的人脉资源,他们可以延迟满足自己的需求,等待时机,他们可以有更大的长远规划。本文根据对贫困者及贫困群体的分析,从贫困者自身因素,人力资本投资因素,家庭文化资本和社会阶层结构等方面进行论述。

(1)从贫困者自身角度分析。对于贫困者自身的评价,其实并不能简单将其贫困定论为他们懒惰,不够勤奋或是智力低下。从生活环境来说,很多贫困子女出生于经济教育较落后地区,由于生活窘迫,他们受教育所要付出的金钱和精力不足。与此同时,他们学习时间短,就不会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走入社会选择工作时,想要改变贫困的现状比较困难;从心理层面来说,贫困学生随着年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逐渐会对自身贫困感到自卑和担忧,同时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比一般学生要沉重,对于学业易产生“理性放弃”的想法。

(2)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分析。人力资本众所周知是属于经济学范畴,和市场有相互关联性。人力资本理论以“成本”和“效益”为基础进行分析,主要测算对教育的资本投入所产生的个人和社会收益率。简言之,对自身和子女的教育及培训进行投资所产生的未来的收益。美国学者舒尔茨曾提出:个人收入差别缩小的原因是人们普遍受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这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贫困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是造成其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够重视,付出的成本不够,所以未来的收益也就不那么可观;当然,由于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致贫,除了与家庭有关,和社会的公共投资也有很大关联。政府对于各地的中小学校及高等院校的教育设施,学校条件和师资力量的投入力度和范围,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不同地区学生的教育收益。

(3)从家庭文化资本和社会阶层结构角度分析。“家庭文化资本”概念以“文化资本”概念为基础,更关注家庭氛围的熏陶,研究表明,父母均为高学历,而且家庭文化习惯良好、家庭文化期待值较高的家庭,培养出的子女大多具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良好的认知和学习习惯;相反,家庭文化资本较少的家庭,父母能给予子女学业上的帮助很少,影响很小,培养出的子女在教育价值观和认知、学习习惯方面与家庭文化资本较多的家庭差异很大。这就表明,家庭文化资本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在家庭文化教育方面的差异,从而扩大了贫富差距,影响贫困的代际传递性。

社会阶层结构是社会阶层概念的核心,现代的多元化社会阶层结构已基本形成,值得关注的是中下阶层的从数量上占比较大,而不同阶层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本所占的比重差异很大,优势阶层拥有各种类型的资本优势,并且竭力运用其资本为自身及后代获取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使得阶层固化,优势阶层的地位难以撼动,中下阶层向上的通道和路径比较狭窄,不够通透,从而造成贫困代际传递的稳定。

3 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可行性

3.1 教育对于阻止贫困代际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优势阶层通过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未来发展,弱势阶层同样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这样就对暂时未意识到教育重要性的人群产生示范效应,改变他们原有的对教育不太正确的认知。

教育具有培养和引导作用:通过教育的力量,可以形成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思维与观念,有效改善弱势群体自卑等消极心理,撕掉“贫穷文化”所带来的标签伤害,让每一个接受教育的孩子对未来都充满无限希望。

教育对促进社会公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无论什么阶层的孩子,进入什么样的学校学习,一定程度上都是一种资本积累,尤其是贫困阶层的孩子,通过一定的知识积累,这些孩子进入社会后,会增加他们的求职成功概率,也有助于他们改变贫困的现状。

综上可知,教育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选择之一,在现代社会发展大背景下,选择以教治贫也存在教育政策的不合理性、教育机会不公平等问题,不过,我们在减少这些教育问题的同时,教育阻止代际传递也有一定的可行性建议可以提出。

3.2 教育阻止贫困阶级传递的可行性建议

①改善区隔现象,减少身份歧视。如同美国市区住宅的黑人区和白人区街道一样,教育质量在不同地区也存在区隔现象。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的教育资源十分优越,而偏远、中西部地区却出现教育稀缺的情况。我们应该加强城市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的交流和互动,减少教育资源和制度的区隔现象。对于边远落后地区的学校建设和教学设施的相对落后,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做好区域规划和选址,为边远地区输送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对于弱势群体的生活补助和教育投入,政府应加大力度扶持,同时关注贫困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给予他们一定的学习、生活保障。以此来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减少由于身份歧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改善贫困,减少贫困的阶级传递。

②鼓励贫困家庭和社会各方的互动与沟通。首先,社区或居委会应积极开展亲子教育沟通的活动,提升贫困家庭父母对于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关注子女学业,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积累更多的家庭文化资本。其次,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比如定期开家长会、开设教育理念,学习辅导等学习讲座以及定期对弱势家庭进行家访,慰问。这样,不仅有助于学校和家庭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还可以增加贫困父母和子女对于教育的重视度。

③提高家庭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想要提高家庭文化资本,首先作为贫困家庭父母要先培养一种意识,关注到家庭文化资本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亲子间的交流互动,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合理的提高教育期望;其次,学校也可为弥补弱势群体的家庭文化资本贡献一份力量。学校通过重点关注校内一些贫困家庭子女的家庭情况,制定帮扶措施。比如可以通过一些奖励和补助政策,帮助贫困学生克服家庭所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困难,教师也可以和贫困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加上学校有力的扶持,必定可以提高贫困家庭的文化资本积累;对于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政府应有针对性的加强对贫困地区人口的人力资本的公共投资力度,建立起有效的公共投资支持体系,并且根据贫困地区的现状和实际需求进行不断的调整。

结语:以教治贫离不开每一个贫困家庭和社会各方及政府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贫困代际传递背后所涉及的教育不公平和阶层固化现象,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去阻止,从而促进社会公正和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