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差异的构成因素分析研究

2020-01-03 02:51尹纳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6期

尹纳宇 易 虹

(六盘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六盘水 553004)

1 微观系统

每个人都是独立、独特的个体,之所以成长为具有差异性的个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个人经历、个人态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个人经历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再加上个人主观能动性,使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经历,具有不可复制性,进而形成其自我的文化特征。不仅是个体与个体之间有差异,就连个体自身因为经历的不同,也会对个人的文化输出有明显影响,比如李清照,她少女时期词风清丽明快、婚后词风深婉幽怨、寡居时词风沉郁凄苦。[1]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存在着经历上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有自己的特点……个人经历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之前有遇到过一个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学习习惯也不好……后来才知道是父母在她学习的时候会打断她,让她去照顾年幼的弟妹。”(YC,2019-08-11)注1 也有研究表明,对于教师而言,个人经历具有故事性、生活性、自我性、独特性、真实性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植入个人经历可拨动学生的生长点、穿插个人经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引入个人经历可增强学生的表达欲、渗透个人经历可提升学生的思维力。[2]

1.2 个人态度

态度指个体对某行为是喜欢还是排斥,然而这种喜欢或排斥的态度直接受制于个体对事情结果的看法。[3]该因素直接影响着个体对自身文化、其他文化的看法。传统的教师文化是以“文化锁定”理念为出发点,核心是适应和维持社会主流,禁锢着学生文化自主生长。[4]在现代教学中要突破这种禁锢。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包容的心态来面对不同的文化,而不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主导。但在访谈中也发现,有的教师、学生在对民族文化上具有积极的态度,如“其实我还是蛮喜欢白族的,白族的三碗茶很有意思,还对注水时水壶的高度这些有要求……”(WD,2019-08-12);“作为少数民族自治乡的汉族……其实少数民族有很多文化历史的,有时候很羡慕他们(少数民族),……民族凝聚力感觉会更强一些。”(YN,2019-09-08)。但同时也有教师、学生对民族文化持不积极的态度,如“其实我不是很喜欢我们班的彝族同学,他们特别喜欢搞帮派(小团体,笔者注),而且他们也比较黑,还特别喜欢出风头,卖弄一下彝语、彝歌这些”(ZK,2019-09-08)。

2 中间系统

形成多元文化的中间系统主要有两个因素,第一是由于地域差别而形成的文化差异,也就是地域文化的差异;第二个就是民族差别而形成的文化差异,也就是民族文化的差异。

2.1 地域文化差异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具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多种地形,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为了适应所处地域的自然特征,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地域属性和特征主要表现在方言、饮食、民居、婚丧、节庆和民间信仰等方面,是囊括地、天、人等建构要素的逻辑体系。[5]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也从另一个层面直观地表现出地域文化的差别。不同地域的人们经过长久的生活累积形成了不同的方言,成为人们社会交际的重要媒介。正如《颜氏家训•音辞篇》中所说的,“南方水土柔和,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水深厚,其音沉浊而铧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6]。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气候条件,都会孕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进而在其方言中有所体现。如山西是“煤炭之乡”,多有矿井,所以在矿洞忌言“塌”“落”等词,用“冒顶”“裂帮”等词。此外,同省方言,也存在差异。如贵州说“干什么”,在六盘水方言中说“gan na yang”,在毕节方言中说“zu sha zi”,在黔东南方言中说“zu nang zi”。

2.2 民族文化差异

所谓的民族文化,是由每个民族在群体生活中传承、奉行、遵从、热爱的所有由本民族创造,或并非本民族创造但已被该民族所接受并融入民族文化中的一切文化因素和成分。[7]“我们这里是自治县,每年都会有隆重的节日庆典……像开斋节,我们会放假,家里都会做油炸馓子这些。……作为回族,其实还是很重视开斋节的。”(CL,2019-09-08)“我是苗族的,……像是‘苗鼓鼓’这种词,就比较不喜欢,感觉有歧视的意味。”(YS,2019-09-09)

文化具有动态创生的特点,所以民族文化又会因所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所变化。如“我们这里是彝族、苗族、回族的自治乡……彝族要多一些……虽然我是白族,但更多是与彝族同学一起玩,所以还是会受到影响……我会说彝语。”(LC,2019-09-08)此外,少数民族文化还具有精神价值的相融与互补这一特点。[8]具体来说,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文化格局中能够互为补充,促进文化之间的多样与繁荣。如汉族比较重视定规、典雅,而少数民族则喜欢浪漫、幽默。

3 宏观系统

每一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地理环境、发展历史等,进而形成了具有国家自身色彩特点的文化。这就成为了当代世界中多元文化的宏观构成因素。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差异由来已久,美国则是典型的西方国家,因此下文将以美国为对比对象,论述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第一,求稳与冒险的差异。农耕文明在中国发展占据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土地成为中国人最大的羁绊。土地的不可流动性、稳定性,也从一个侧面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心态的形成,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所表现,如《老子》的“根深蒂固长久视”。同时这种求稳的心态在房屋性质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中国人都选择买房作为稳定的住所。相反,美国的历史较短,且以移民为主。除了少数的原住民之外,美国民众大部分是经历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欧洲移民。这些欧洲移民,具有鲜明的宗教信仰——基督教;迫于欧洲当时的宗教信仰氛围,转而到美国开辟新天地。所以说,他们大都思想解放,喜欢冒险及探索新事物。在房屋性质上,更乐于采用租赁的方式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第二,群体与个体的差异。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后,中国的封建王朝就开始不断强调“大同”,百姓就生活在“大我”的群体教化环境里。也就是说,从那时起,我们就强调个人应该服从集体,追求的是“兼爱”、“尚同”。但是美国恰恰相反,更注重个人的发展。受到宗教改革的影响,美国教徒普遍接受了“因信称义”的宗教思想,认为只要个人心中有宗教信仰,那么每一教徒都能直接向上帝祷告,不再需要教士层层转达祷告内容,由此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二者的影响之下,美国民众更相信个人的力量,也更看重个人的利益。

从上述两点,可以鲜明地看到中国与美国的差异。当然,这并非说,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是求稳和尚同的,每一个美国公民都是冒险和自我的,而是从整体情况来看,两国公民普遍具有上述两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