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人仁 李婧雯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也越来越关注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了解也逐渐深入。在当今社会,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为了高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我党开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在理论上初步形成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认识。
要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优秀成果,一定要准确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是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基于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具有自己独特的特性。所以科学把握其基本规律,对于加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式,想要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和未来走向,首先要了解生态文明到底是什么。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生、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它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深入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态好、生产优、生活美、生命强的发展向。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社会。在认识上应正确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优化经济结构,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首要任务,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就是人们为实现生态文明而努力的社会实践过程。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自然规律为准则、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一目标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内涵的精准概括。
根据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要求,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理念与环保意识。人的活动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保证自然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其次,要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从而有效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最后,要大力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主要推行的是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在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人类自身的生存活动既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也不应该影响其他物种正常的繁衍和生存。因此,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低碳、绿色、环保的生活成为人类生存活动的新目标、新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从对环境污染的粗放治理到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再到全方位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随着认识的逐步加深和对之前实践经验的总结,为我国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从新中国成立直至改革开放前夕,尽管当时的某些运动对人们的生活理念与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但从总体上看,当时的环境问题还是局部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不激烈。因此,那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并不完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污染并没有形成实际意义上的“环境问题”。从自然环境角度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较好,五六十年代推行的农业垦荒政策并没有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实质上不良的影响。从社会生产的角度来看,由于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低,所以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现代化新的进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根据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并着手推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我国开始出现资源环境问题。由此,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之一。但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规模较小,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也相对较小。因此,当时的生态文明建并不是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以后,我国大力推行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并逐步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由于采取消耗资源的战略来推动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矛盾逐渐尖锐化,资源环境问题进一步扩大。当时产生的生态环境相关问题引起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再以环境污染为代价。
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由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且经济的发展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我国面临的资源储备与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通过对之前实践经验的总结,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虽然这其中包含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但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概念。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主张。2007年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并且明确提出提出要在全社会树立起生态文明观念。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独立的理论提出,同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首次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执政理念。明确并响亮的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开启了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这些转变也侧面显示出了我国的生态与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作为单独的战略思想加以实施。
2018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写入党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该思想系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部署和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新阶段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政治纲领和行动指南。
当前我国正在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旗帜,以自己独特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为推动世界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做出巨大贡献。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数量相当大,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前进,长久以来为保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付出的生态污染代价十分巨大。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保持生态平衡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未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要改变我国传统的发展理念与生活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平等互利的理念。其次,健全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更好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要制定符合我国具体实际的生态保护计划,做到节能减排,从根本上杜绝环境污染。其次要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修复,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构建完整的生态安全屏障。最后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行全民节约行动计划,在生产、运输、仓储、消费、日常生活等各环节落实全面节约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不断摸索的实践过程,是理念、制度、管理与行动的综合,健全的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构建完整的治理制度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完善法制标准体系,加快制定与修订有关资源环境类法律法规,完善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补偿等相关制度。二是建立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明确各监督执法部门的权责,做到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与管理。三是构建空间治理体系,构建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
随着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研究与探索,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从我国在摸索中走过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来看,在存在着丰富的经验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教训。对此我们应该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发展,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