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相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广州 510850)
通识教育来自欧洲,在美国成立和发展。通识教育也可以称为“素质教育”或者“通知教育”。对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认知。其中,清华大学李曼立教授从三个不同角度介绍了他的工作。他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专业的,合适的教育基础知识。事实证明,通识教育不是职业培训。作为教育概念、教学方法或人才的教育手段,它不仅对知识和人类能力的获取感兴趣,而且对人们的总体发展也很有研究。
对我们来说,教育的概念是理解教育发展的最重要渠道。 它在教育建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创建通用课程体系的主要工作。在国内,通识教育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因而存在许多有待提升之外,具体可从如下几点概叙。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阐明课程的目标,这也是建立合理科学的教育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近年来,随着中国通识教育的扩展,中国一些主要大学为通识教育课程设定了自己的目标。 但是,大多数大学的课程目标尚不明确,这使得通识教育体系相对不平衡。 继而导致该计划既不稳定又不迅速,而仅侧重于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而忽略了他们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这与通识教育的初步准备目标背道而驰。
我们所说的课程结构通常是指课程中课程类型的比例,通常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但是,由于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因此课程结构没有根据。主要表现如下:①可选的课程少。受政策及学校因素的影响,必修课所占比重甚高,选修课则较少。②课程的基本结构不规范。大学课程的目标不够明确,存在不合理的课程安排,缺乏内部逻辑以及对我们遵循的实践技能和知识的有效提及。
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提供免费、高级和全面的学术课程,以教会他们成为具有广泛文化知识和强大基础技能的人才,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成为具备知识和技能结构的合格员工。普通课程的内容主要反映了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目标,通识教育在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选修课当中也是比较受到重视的。但他只对人文学科等知识感兴趣,而对诸如人格文化和艺术文化等更深层次的灵性则不感兴趣。在教师选择课程内容时,他们会更加注意自己传授的知识,并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性方面发挥作用。但是,为了完成所谓的选修课,一些教师会减少某些专业课程的内容,或者根据当前的社会新闻,找到可以用来传达给学生的非正式知识。这样的选修课不能智能地整合其他与工作相关的课程,从而使学生无法更好地理解一些课外知识,这导致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无法很好地完成。
科学有效的管理是进行一般培训课程的最重要保证。对于目前中国普通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我们发现通识教育管理的发展还不完善。 ①缺乏专门的工作人员和机构来管理,管理科学教育非常困难,而通识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主要反映了课程创建、课程结构设计和改革的科学方面等等。但面对如此巨大且烦琐的问题,却缺乏相应的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地处理此类事物。②评价方法不科学。科学的目标评估方法主要是用于确保课程质量。在中国,目前应用型大学进行一般教育选择的排名仍遵循“基于书本知识的测试结果”的必修课程的传统,但由于缺乏对实际能力和风格学生的有针对性的调查,这种评价机制的科学性有待考量。
①改变想法并建立意识。为了明确课程目标,我们必须首先改变思维方式,加深理解,弄清通识教育的性质、作用和角色,充分了解其在人才文化中的重要性,并了解其在学习中的基本作用。学生的不断发展,可选的通识教育课程只是课外教育课程中的一个分支,而相对于主修课来讲,选修课的作用更易被忽略,因此,必须转变传统思维,建立课程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②关注通识教育的目标,并在选择通识教育时强调课程的目的。一般而言,通识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公民”和合格的“人民”。具体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和阅读素养技能,以使他们具有适当的知识结构;二是培养素质高的学生的基本技能。然后应针对这两个方面明确定义可选的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只有目的明确,才能有好的方向与方法,这是国内应用型学校在进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时所必须关心的话题。
①调整课程结构并增加可选课程的比例。在中国,大多数普通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科学等课程,这限制了分配给学生选择的科目和时间。为此,我们可以适当调整普通课程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适当减少必修课的数量,扩大选修课的比重。关于工具和技能选择的课程尤其可以包括在选修课程中,并且可以开设几门综合课程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就像高等数学、语言课程和其他基于技能的科目可以被选中一样。具体来讲,大学的语言可以说是一本经典的书,如中国诗歌之美的一系列综合课程,例如对杰出杰作的认可等都可入选。这不仅扩宽了渠道,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位置选择,学习效果更好。
②逐步建立选择通识教育的基础课程,并调整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比例,以保持两者之间的平衡。国内外优秀的普通大学教育是成功的重要经验,这是通识教育的主要计划可学习的,例如,针对麻省理工学院的自然科学和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人文,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必要课程,这些课程共同构成了通识课程,文科生学习科学的比例为16.5%。例如,马萨诸塞州的文科毕业生具有广泛的科学知识,自然科学毕业生具有很高的人文度。哈佛大学要求所有学生学习艺术和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分析,外语和文化以及数学和科学这五个领域的基础知识,这些领域约占学生考试的三分之一。就国内而言,复旦大学创建了六个基本模块:古典和历史课程及文化遗产,哲学智慧和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和信仰,科学技术进步和科学精神,保护环境和生命,艺术创作和审美经验课程模块,还包括数十种旨在建立学生之间内部沟通的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目标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它是一项繁且杂的工作。高校开设的普通通识教育课程有许多“实用”之处,比如存在“合格”和“肤浅”现象,与通用课程的目标背道而驰。为此,我们应该关注普通课程的目标。为了加强普通通识教育课程的整体构想,应该认真拟定发展可选通识教育课程的计划,并加强为成为“全面合格”学生而训练的准备;其二是在完善课程内容之时,应全面结合当地大学特点及科学规划、教育资源和具有社会性的地方文化特征以及学生的需求、爱好、特点等,基于这些内容层面之上进行合理的内容规划、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优化。并可在普通基础教育中坚持选修课之上,创建多个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的综合性计划,开设涉及人道主义科学和学科的特定学科等,这些手段都可为高校所用。
由于中国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没有专门的机构(复旦大学除外),行政费通常是在学校部门收取的,这导致了学校教育管理中的许多缺陷。我们可以学习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中外大学的实例,并创建专门机构来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注册课程,组织讲师,分配资源,评估学生,组织活动,管理演出等。典型的以学习为导向的学习小组受学校环境的限制,如果很难组成一个特定的行政组织,则理事机构也可以委派给国际局。但是,国际局必须建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部门,并提供专门资金来管理通识教育课程,而不是在教育管理领域做大量重复工作。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专门的管理部门,专职经理,专门的建设资金和专门的管理任务,也才能确保教育能够落到实处。
作为提供优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学已经开始引入可选的普通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自愿性普通学习课程的开设对大学尤其是以前曾进行过普通教育的一些研究型大学的高素质员工的培训起到了作用,这一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研究型大学相比来说,应用型大学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的培养负有重大责任。随着社会经济进入过渡阶段,社会需要具有良好公民素质,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性的人才,应用型学校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同时,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设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之上设置了一系列课程,对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来讲,除了必修课之外,选修课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尽管应用型大学在建立通用的选修系统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但它们在大学领域中的某些自然优势通常很难被重视。因此,应用型大学必须有自己的研究和反思。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