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珊
(河南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
“大思政”教育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它要求思政教育要全面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利用各种课内外教育形式强化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大学英语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通识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言交流、文化传播和思维碰撞中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如何加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联,从而实现文化自信和思政教育的同步提升,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充分关注的工作趋势。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是适应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而课程改革是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但是过于激进的文化霸权和思想政治渗透势必会对本国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念造成严重冲击,因此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对此进行干预。目前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打破原有课程的僵化模式,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卓越的思想政治理念得以凸显,在尊重课程设置多元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的文化教育、思想引导、价值观念培养以及综合能力提升。因此,利用课程设置培养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式。
当前我国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社会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局面,但也暴露出许多非常明显的问题和弊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对社会发展造成极其深远的恶劣影响。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被弱化,个人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成为急需干预建设的德育工作。此外,文化软实力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我国在急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使得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无法焕发时代活力,甚至陷入为他人所用的尴尬境地。如何加强文化建设,利用文化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是应对时代发展和文化建设要求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群体处于物质条件极为丰富、家庭和社会关注度极高的环境之中,成长过程中很少遇到学业以外的压力和困扰,以致于自我表达欲望强烈,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自然也缺乏实践能力和吃苦精神,这与当前人才培养要求的适应性较低,不利于个体长远发展。新的发展时期,大学生要有充足的自信,这种自信除了表现在自我肯定方面,还体现在对国家制度、政治事业、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可和自信。大学生也要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包括建立终身学习理念、拥有创新创造能力、形成开拓进取精神等。课程设置能够针对学生的现实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优化探索。
思政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从我国高校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思政教育得到了足够重视,但是实际成效非常有限。第一,学生的政治意识、政治觉悟不高。经过长时间的专门化学习,学生对党和国家坚持的路线方针不够了解,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认同,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只停留在语言表达的浅显层面。第二,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足。开展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但实际上学生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在思想意识中依然将专业课程的学习放在首位,将思政教育作为实现功利性目的的手段。甚至某些学生将参加党课教育、加入党组织看作是评优评先和日后参加工作的有力工具,很难具备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我国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思政教育目标有所不同,但是从总体来看思政教育所采取的形式比较单一固定,发展活力明显不足。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各阶段、各形式的高校教育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开设专门的思政课程来完成教育目标,更关键的是,这些思政课程基本以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为主,依靠教师的单向宣讲实现知识传递,在内容上、形式上都无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容易造成教师“教不动”、学生“不愿学”的被动局面。虽然整个教育系统对学生的思政教育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教育效果,但是一些专题讲座、时政热点知识讲授深度不足,往往容易流于形式。
思政教育与课程教育关联度不足,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不能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渗透性不足,从而导致二者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难以构成高效统一、合力育人的教育体系。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无论是升学考试还是人才招聘,依然以成绩和学历证书为主。高校面对这样的情形也不得不更多地强调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就社会层面而言,大多数人认为大学英语教育只是为了学习英语知识,获得语言能力证书,至于其他的与英语无关的学习内容都不重要。这样的现状使得大学英语教学仍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为教学重点,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环节中的必要性,除了词汇和语法知识以外,基本就是对西方思想文化的介绍,很少涉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自然难以建立文化自信,更不用说通过英语课程来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政意识了。
当前我国“去外语化”和“英语学术化”两种呼声都比较强烈,优化英语课程设置成为英语教学发展的热点问题。实现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功能,要在内容设置方面进一步强化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正面渗透,不仅要输入西方先进文化,也要输出优秀的中国文化,促使学生在不同语言环境下接受思政教育、提高文化自信。课时分配需要结合学生个体情况和教育目的统筹安排,既要保证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又要保证思政教育和课程教育的协调发展。总之,优化英语课程设置要从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出发,做好全局规划。
提高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性,看似复杂艰难,实际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主要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对文化差异的解析,利用课程内容适时展开思政教育,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无论将英语教学看作是语言学习手段还是文化传播途径,都能具备良好的应用能力,也使英语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拥有发挥作用的基础和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要强化思政引导。英语教学内容要多以具体的故事、事例、时文翻译为素材,用英文讲述中国故事,包含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背景。教师在对这些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应当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比分析我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降低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抵触情绪。
大学英语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开设的一门课程,要提高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关联度,就要以培养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为前提。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必须强化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的范围比较广泛,既包含传统民族文化,又涵盖丰富的现代文化,而现代文化涉及到我国社会制度、政治文明、经济模式、各项社会事业等多个方面。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对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层面的文化内容有所反映,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环境下建立起系统的文化认知。在此基础上,要突出我国文化的特色性和优越性,强化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利用各门课程的教育优势实现思政引导也成为高校教育的必然选择。面对当前我国思政教育存在的典型问题和课程思政理念推进的现实困难,我们应当认识到这是教育改革、教育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性阵痛,需要我们以正确的观念、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把国家语言、历史文化、革命传统、时代精神作为重点内容,把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人文素养、理想人格和终极关怀作为主要目标,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关注人类及社会的重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成为有内涵、有修养、有追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