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婧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 519088)
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用到大量的寒暄用语。这些寒暄用语不但体现了人们相处时的礼节,更体现了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实际上,寒暄用语是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在中日文化差异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的情况下,中日寒暄用语的对比研究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针对寒暄用语中透露出的中日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可以为人们的国际交流提供更多便利。
无论是在哪个国度,见面时往往都会用到寒暄用语。中国人在初次见面时,往往会十分热情地进行寒暄。这是因为中国人深受“四海之内皆兄弟”、“出门在外靠朋友”等观念的影响,同时也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构建,故而在初次见面时,也会积极地与人寒暄并处理好关系。与此同时,中国人更加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坦诚交往,故而在寒暄时也更加重视实用性。譬如当两个人见面时,其中一人寒暄道:“今天天气真不错啊。”那么另一个人则会根据自己对天气的感受,如实回答:“我觉得一般吧,还是有点冷。”与之相反的,当两名日本人初次见面并就天气进行寒暄时,如果其中一人说:“今天天气真好呀。”那么另一人通常不会考虑实际天气,而是随声应和:“是呀,真是好天气呀。”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日本人在进行交际时往往会先考虑对方的感受,因此在语气上较为委婉,同时也不会轻易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否认。在这种偏内向的交际语境下,日本人初次见面的寒暄更偏向于无意义的客套,而中国人则更偏向于有意义的讨论。
在熟人见面时,中日两国的寒暄用语也有所区别。一般来说,中国人在遇到熟人时,往往会说“你吃过了吗?”“去哪儿?”“最近忙什么呢?”等寒暄语。在“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影响下,中国人十分重视吃,因此在见面时通常会围绕吃进行寒暄。与此同时,中国人的交际更注重实用性和经验性,因此会就一些生活中实质性的内容进行寒暄。而日本作为岛国,其气候变化极为明显和频繁,同时也对他们的生活、农耕、渔业造成了巨大影响,因而日本人与熟人见面时,寒暄内容通常是围绕天气而展开。再加上日本人寒暄时的附和性,使得关于天气的寒暄用语在日本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固定的客套形式,并不具备实际意义,更像是语言交际的润滑剂。
日本是一个极其重视礼节礼仪的国家,即便是家庭内部也往往会遵循相应的礼节礼仪,尤其是在出门及回家的时候,家庭成员之间往往会使用相应的寒暄用语。在日本人出门时,通常会对家里人打招呼说「いってきます(我出门了)。」而家里人在此时则通常会回应说:「いってらっしゃい(你走好)。」这基本上已经成为日本家庭成员之间的固定寒暄用语,大部分家庭都会在家庭成员出门时出现这一对话。从这一寒暄用语所代表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实际上代表了日本的集团意识与文化,即日本人对集团和群体十分重视,甚至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当一名家庭成员需要暂时脱离家庭这一集团时,他会向其他家庭成员打招呼并让后者放心,而其他家庭成员的回应则体现了他们对外出者的不舍并希望其早点回来。实际上,这种寒暄用语不单单用于家庭之中,还经常出现在社团、公司等集团之中,这正是日本重视集团与群体的体现,同时也是日本文化中外在形式的重要体现。同样,日本人在回家时,通常也会在门口向家庭成员打招呼说:「ただいま(我回来了)。」而其他家庭成员则会回应:「お帰りなさい(欢迎回来)。」这同样是日本人重视集团和外在形式的集中表现。
与之相对的,中国人在离家以及回家时所使用的寒暄用语则较为随意。当中国人回家时,可能会对其他家庭成员说“我回来了。”“今晚吃啥呢?”,其他家庭成员的回应也不固定,可能会说“累坏了吧。”“今天有没有什么新鲜事呢?”这些对话实际上体现了中国人在家庭关系处理方面更加注重关系的亲密,而非形式上的表现。特别是在越亲密的人面前,中国人往往会省略不必要的寒暄,而是直接对对方表示特定的关心。由此可见,中国人与日本人在家庭语言交际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前者更加追求自由,后者更加强调规则。
分别时刻往往也是日常生活中使用寒暄用语的最常见时刻。就像前文提到的一样,日本人哪怕只是短暂的出门,出门的时候也会讲「いってきます」,在家的人会说「いってらっしゃい」。如果是中国人,如果只是下楼去个超市,家人之间说“我走了”,“您走好”则显得有点生疏和不自然。比起家人,可能在中国“您走好”更多的时候是服务行业的人使用。此外中日也有一些相似的离别寒暄,比如「気を付けてね」,相当于中文中我们说的“路上小心”“慢一点”之类的意思。如果是有人要远行,中国人会说“一路顺风”“一路平安”,日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如:「道中お気をつけて」。
此外,经常被提到的用来道别的日语「さようなら」,其语源是来自于「左様なら」,意思是「そういうことなら(お別れしましょう)」(那这样的话,我们就告别吧)。「さようなら」对应的中文是“再见”,可是根据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个调查指出,「さようなら」不太使用在日常的告别了,它更多的时候被用在和亲人的死别,恋人的分手,或是长时间无法见面的场合。这和英语中的“see you again”,中文中的“再见”的语感都有所不同。日本人对于自己的上司长辈会用「失礼します」,而对于朋友多用「じゃまた」来告别。总的看来,日本人分别时候的寒暄会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人有更细致的表达。这和日本人有较强的上下关系,内外关系是分不开的。
在生活中受到他人帮助,接受他人的礼物或宴请时,日本人往往会事无巨细地进行多次致谢。因此在日本,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都会听到有人说:“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实际上,「ありがとう」的词源「ありがたい」来自于佛教中「盲亀浮木」的故事。「ありがたい」是「有ることが難しい」,是不常见很少有的。得到他人的帮助也是非常难得,值得感激的事情。该词有较为强烈的宗教色彩,在佛教传入日本后,教徒为了强调自身得到的恩泽,通常会使用该词表示自身发自内心的感谢。随着时间的发展,该词逐渐成为大众表达感激的基本词汇。再加上日本文化本身十分重视礼仪规范,因而「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一词在日语中被广泛使用,不管是什么情况,只要觉得别人对自己表现了好意或者提供了帮助,那么日本人则会多次使用该词进行致谢。
中国人也十分重视和感激别人的恩惠和帮助,古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正是中国人重情重义,重视报答的表现。与此同时,中国人并不是十分注重于口头表示感谢,正如古语“大恩不言谢”所言,口头上的感谢并不能回报他人给予的帮助与恩惠。而且对一些小恩小惠甚至微乎其微的帮助,如果动不动就说感谢,在中国文化环境下反而给人一种急于撇清双方情谊关系之嫌。实际上,中国人更加讲究细水长流式的礼尚往来,让感谢变成行动回报给他人。
而在致歉时,日本人也更重视礼仪规范,并且致歉的频率也会远远高于中国人。这是因为日本民族有着较为强烈的不给他人添麻烦的心理,并且通常会先考虑他人的感受。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日本人但凡觉得自己有失礼或者给他人造成麻烦的行为,往往都会向他人致歉。甚至在对方向自己提供了帮助或者恩惠,而自己没有进行回报时,日本人也会向对方致歉。日语中根据歉意的程度不同,很多不同的表达。「すみません」「ごめんなさい」「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お詫び申し上げます」等。而中国人致歉往往更加强调自身的缘由,而且对“对不起”一词的使用较少,尤其是在与较为亲密的人相处时,更是极少使用“对不起”进行致歉。这是因为中国人更加重视面子,因而在致歉时往往希望他人明白自己致歉并不完全是因为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有时反而起不到致歉的作用。
在日常交际中,馈赠与答礼也是十分常见的寒暄用语情况。在进行馈赠时,日本人会倾向于表示自身的谦虚。比如日本人经常会说:「心ばかりですが(只是一点小心意),「これつまらないものてすが(这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在礼物的选择上也尽量挑选不要太贵重的,以免给对方造成心理负担。而中国人
在赠送礼物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心意,会在经济条件的允许下挑选较为贵重的物品。赠送礼物时,有时也会对礼物本身或者自身准备礼物的过程进行说明,如:“这是托人带回来的,一点心意,不成敬意,还请收下。”由此可见,日本人在进行赠礼时通常会放低自身姿态,而中国人在放低自身姿态的同时,也希望对方能够明白这份礼物的贵重,接纳自己的一番心意。
在答礼时,日本人在接受他人礼物时,会表示感谢直接收下礼物。而中国人如果很多时候会出于礼节地进行推脱,表示礼物太过贵重之类的意思,而赠礼方则继续坚持对方收下。在双方数次推脱后,对方才会接受礼物。由此可见,中国人更加强调答礼的礼数,而日本人更加重视对方赠送礼物的心意。
综上所述,寒暄用语能够充分体现中日文化的差异,如见面、出门、回家、分别、致谢、致歉、馈赠及答礼等情境下,均能从中日寒暄用语的不同反映出两国文化的差异。在中日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对两国寒暄用语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利于强化对两国文化差异的有效研究,从而促进中日交流的进步和发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