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绿色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探究

2020-01-03 02:51常淑云刘金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6期

常淑云 刘金英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运动休闲与文化娱乐方式日益成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黑龙江省依托丰富的绿色生态旅游资源与北国风光的独特景观,具有发展高品质、多样化的文化旅游服务产业的天然优势。当前,在倡导不断深化创新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发展战略下,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需求前提下,为城乡居民提供文化体验与休闲娱乐交融相汇的公共服务旅游模式将成为黑龙江省旅游产业顶层设计的重要实践基础。

1 发展绿色生态旅游重在激发文化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文化的思想理论创新与文化的工作实践创新相结合,在理论创新中推进实践创新,在实践创新中实现理论创新,因此把文化要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建设进程中是当前我国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的顶层设计,也是我国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发挥地方独特优势的重要指导原则。近年来,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也催生出一系列的新兴文化旅游产业。

一般而言,文化旅游产业以旅游开发为基础,意在通过人文资源的引入,实现文化旅游创意。[1]这种“文化+旅游”的产业融合模式,将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行为逻辑、文化传承与某一特定的风土民情或自然风貌融为一体,产生出强大的文化驱动力。

黑龙江省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绿色生态系统,旅游资源丰富。更为重要的是,黑龙江省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些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维度正是黑龙江绿色生态旅游与文化产业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依托黑龙江省丰富的森林、矿产、河流、湿地等自然资源的同时,还应着重挖掘本地区休闲旅游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探索。休闲旅游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方式,更是舒缓身心、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实践载体。旅游者在悦纳自然、运动放松的过程中,与本地区的人文环境、价值理念和民风民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文化发展旅游、以旅游发展文化,共同促成发展传统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源泉。

2 推动“文化+绿色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从绿色生态旅游的角度来看,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为黑龙江省发展旅游服务及相关产业提供了重要契机。众所周知,黑龙江地域辽阔,拥有众多的森林资源和湿地群,有利于发展丰富多元的夏季旅游产品,是居民休闲度假、避暑观光的首选之地。但就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而言,黑龙江省生态旅游的文化注入和产业融合还有待于深层次的发展。

2.1 亟需树立城市文化旅游形象

目前,黑龙江省文化旅游的发展还未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明确的品牌优势,文化内容载体相对匮乏。内容在文化旅游中发挥的产业驱动作用不是一种笼统抽象的文化含义,而是一个具有商业操作性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概念。[2]然而,长期以来,黑龙江省的生态旅游往往缺乏文化内容和人文资源的融合,尚未对全国居民尤其是年轻群体形成强大的文化吸引力,《闯关东》等少数反映东北历史与生活样态的艺术影视作品也难以促成黑龙江省实质性的文化内容,难以树立起极具代表性与持久性的文化旅游形象。而生态旅游与文化元素的结合又并非易事,某一单一旅游项目中文化形态的设计只能是局部的、部分的文化延伸,而无法形成文化旅游的统领性发展链条。如何将黑龙江省文化旅游的形象在全国树立起健康的品牌形象,如何将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是长期而又亟需解决的问题。

2.2 文化旅游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文化旅游区别于传统绿色生态旅游的重要价值在于其充分体现出人文历史与文化资源的持久积淀。如何突破一般性的旅游消费,加持深度文化体验与旅游消费者心理需求间的互动效应,是吸引旅游者感受黑龙江绿色生态旅游魅力的关键。但由于黑龙江文化旅游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能打破传统旅游产业结构的固有消费方式,文化旅游的全局性设想也未能带动绿色生态旅游的品牌效应,以及拉动黑龙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积极效应。文化旅游产品不仅涉及到与旅游高度相关的包括交通、建设、生产制造、商业、餐饮、住宿等多个行业,而且其独特的文化体验依赖于文化产业的集聚和发展。[3]可见,从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建设情况来看,黑龙江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相关配套服务尚需进一步完善。

2.3 旅游服务者人文素养有待提升

黑龙江省文化旅游发展的着力点在于文化导向与文化创新。对文化旅游事业的基层服务者而言,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理解力不仅有助于文化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提升旅游消费者的文化体验,还可以从黑龙江省本地生态旅游特色出发,设计为全国范围内独具特色、有着深刻历史意蕴的示范性文化旅游景区。因此,旅游服务者自身的文化体悟和传达程度对于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对本地旅游资源文化取向的分析和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这涉及到旅游服务者对本地旅游产业中文化创意的解读,以及对时代价值与消费需求取向的把控。此外,对黑龙江省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指标的综合化考核还难以实现,也就无法准确保证文化元素与旅游产业贴合的实践成效。

2.4 文化旅游宣传方式有限

归根结底,文化旅游的发展是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必然结果。任何与传统文化相伴生的消费行为和社会现象都离不开对行动者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作为新兴的文化旅游区域,黑龙江省文化旅游的服务产业还未形成规模化和商业化的市场效应,旅游产品的宣传方式和推广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宣传成效方面,在推广形式的多元化和理念创新的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旅游服务的商业化运营。与其他具有经济发展优势的省份相比,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的产品定位、服务设计、文化类型还不甚清晰,缺少本土性文化特色,在短时间内难以激发出显著的经济效益与市场价值。同时,文化旅游产业力推的冬季滑雪项目、冰雪大世界等知名旅游产业的宣传力度也应制定多元化的整合营销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地文化旅游的独特优势。

3 黑龙江省绿色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在我国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经济格局下,旅游产业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力持续上升,使得文化感知体验与绿色生态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这既是黑龙江省促进民俗文化建设、推动绿色旅游生态发展的历史机遇,也是文化旅游产业结构革新、增进跨领域融合的战略过程。

3.1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优化旅游品牌效应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北疆,省会哈尔滨素有“北国冰城”之美誉。在冬季度假主题与冰雪运动项目等方面具有南方旅游省份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因而,黑龙江省应充分发挥冰雪文化所蕴含的独特艺术魅力,依托本地区地理位置与气候资源,对黑龙江省内冰雪文化旅游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着力提升黑龙江省冬季冰雪项目和本土风情旅游的文化价值。同时,黑龙江省拥有着悠久的红色文化根基,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留下了大量的遗址,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百折不挠的“北大荒”精神和勇于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也是黑龙江省文化绿色生态旅游的重要源头与精神根基,因此,发展黑龙江省绿色生态文化旅游必须整合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本地区代表性的品牌效应。

3.2 升级旅游产业结构,拓展市场整合机制

除冬季旅游特色项目外,黑龙江省绿色生态资源广阔,湿地群与保护区分散其间,具有打造文化旅游度假区的巨大发展潜质和市场空间。一是构建黑龙江省绿色生态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政府财政对景区生活配套设施的支持,发展快捷、舒适、高质量的休闲娱乐环境。二是完善黑龙江省重点旅游区交通条件,将文化旅游发展、景区设施建设、公共旅游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项重点工作进行统一筹划安排,因地制宜地发展黑龙江文化旅游组织服务体系。三是拓展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在餐饮、酒店、娱乐、消费、社会交往等多个层面整体提升黑龙江省文化旅游的市场规模和服务水平,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结构的创新升级。

3.3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增进文化旅游创新

文化旅游产业的持久发展有赖于旅游服务者的核心能力和文化素养。目前,黑龙江省正向文化旅游强省迈进,对旅游服务人员文化能力的培养和建构也将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目标。一是应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文化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效整合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专业知识的共享机制,二是着力提升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评估绿色生态旅游文化价值的综合化指标,提升黑龙江省文化旅游的竞争力。三是基于旅游服务者的文化教育模式,引导其建立系统的与城市文化旅游相适应的文化价值体系,实现文化能力建设与绿色生态旅游服务的融通方案,将传统文化价值观、寓情于景的文化体验处于特定的社会交往活动之中,从而更好地指导自身的文化服务活动。

3.4 扩大城市宣传平台,激发潜在市场价值

黑龙江省文化旅游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应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微博等平台加强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力度,促进传播方式和沟通理念的多元化。一是通过专业媒体推广团队制作绿色生态旅游文化宣传片,通过抖音、短视频方式扩大受众范围,增强年轻群体对黑龙江文化旅游的关注度与活跃度。二是加强本省绿色生态旅游与全国各省市文化旅游间的交流与合作,参与文化旅游体验会议和历史文化教育活动。这种建立在历史文化遗产基础上的城市旅游形象建设正是本地社会生活的价值符号。因此,黑龙江省的绿色生态文化旅游将着眼于传统历史文化的回顾与反思,有效利用新媒体渠道,以获取更多的认知度与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