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东北地区满汉关系问题研究综述

2020-01-03 02:5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6期

牛 甜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

东北地区历来是多民族的聚居地,赫哲人、索伦人、鄂伦春人、鄂温克人、达斡尔人等民族长久以来居于此地,但在清代,这一地区的满族人口和汉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大部,其中满族人口主要包括东北驻防八旗中的满族、京旗回屯的sula(闲散)满洲,汉族人口主要有汉族移民、流民和流人群体,这两大民族共同生活在东北的土地上,其民族关系随着时间的推进,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演变。多年来,学界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笔耕不辍,学术成果丰富。

1 近三十年来东北地区满汉关系问题的研究成果

1.1 通史类

杨余练先生主编的《清代东北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该书共五章,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心,比较全面地反映清代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过程,该书“不以1840年为断线,将清史与近代史截然分开,而是从明末清国建立到1911年清朝灭亡,把清代东北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描述”对于东北地区的满汉关系问题在每一章中均有所体现,是研究清代东北地区满汉关系史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著作。

薛虹、李澍田先生的《中国东北通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该书第四编“明和清前期东北的经营与垦殖”第二章“清代东北的经营”,以招垦和封禁政策为线索,讲述了关内汉人移民和流民涌入东北并开发东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东北地区的汉族人口不断增加,与当地的满族群体在各方面相互影响,满汉关系悄然发生变化。该书不是单独讲述清一代东北史,而是从先史时代讲起,因此在清代这一部分的讲述相对于杨余练《清代东北史》而言,其详实程度有所欠缺,可与杨余练《清代东北史》相互佐证,相互补充。

李治亭先生主编的《东北通史》(中洲古籍出版社,2003),该书全方位地展开对东北地区历史的系统阐述,突出民族间相互关系,其中第七编“明清之际的东北”、第八编“鸦片战争前的东北”和第九编“近代东北”,这三编十四章的内容以时间为线索,从边疆地区发展的视角将清王朝与东北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及民族关系、藩属关系的发展和演进进行研究,时间断线清楚,脉络清晰,满汉关系贯穿始终。

佟冬先生主编的《中国东北史》第四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其中清代东北编第十二章至第十七章细致地从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宗教等方面阐述了东北地区满汉交融问题。该书立论严谨,史料丰赡,其与李治亭先生《东北通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从更加细微之处讲述了清代东北的历史,进而让我们从不同角度了解了满汉关系的变化。如第十四章“农业发展及畜牧、狩猎、采集经济概况”讲述了满族在汉族影响下农业的发展以及狩猎采集经济的变化。第十七章“各族习俗与宗教”讲述了满汉在习俗与宗教方面的相互影响。

1.2 专题类

张士尊先生《清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644-1911》(论文 2003)详述内地移民迁入东北这一过程中东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满汉关系的变化在社会变迁中起到了推动性作用。其中政治结构方面,随着东北地区汉族人口比例的增加,满汉关系日益复杂,因此旗民二元行政管理结构逐渐被一元取代,以避免行政上的互相推诿;文化结构方面,以寺庙建设为典型,强调寺庙建设是东北地区的满族集团与汉族移民在文化信仰方面相互包容的产物。该文以东北移民政策的变化为切入点,以社会结构的变迁为核心,以满族和汉族移民关系的变化为线索,是探究清朝入关以来东北地区人口与社会变迁的重要学术成就。

[美]邵丹《故土与边疆:满洲民族与国家认同里的东北》(《清史研究》2011年2月第1期)以满族的角度,立足于东北边疆研究、中外关系研究及满汉关系研究领域的交叉路口。文章第二部分“东三省复杂的领域性”中概述了东北地区的满汉关系与内地满汉关系不同的原因,即行政系统的差异性,“1)将军管辖;2)八旗组成远比中原地区的八旗驻防更为复杂;3)朝廷实施的特别区域政策对旗民及满汉关系影响与中原不同。”这一部分内容解释了东北地区复杂的地域性,又由于复杂的地域性造成了与内地行政系统的差异性,进而解释了关内外满汉关系的差异性。

[日]柳泽明先生《清代东北的驻防八旗与汉人—以黑龙江地区为中心》(《清代满汉关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年)利用《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探讨了17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黑龙江地区的汉人融入到当地社会的各种形式,以及他们和其他各民族集团构筑了怎样的关系问题,该文着重强调当地汉人与其他民族集团(主要是满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不是单一方向的影响,对于研究这一时期黑龙江地区的满汉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刘小萌先生《清代东北流民与满汉关系》(《清史研究》2015年11月 第4期)以流民出关为切入点,作了多角度的考察,以丰富的文献史料作为佐证,就民人(主要是流民)入居东北对东北地区满汉关系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还概括了东北地区满汉关系的特点,并揭示其与中原内地满汉关系的异同,是近年来专题研究东北地区满汉关系的重要成果。

2 东北地区满汉关系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清王朝入关后,东北地区作为龙兴之地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清初为了保护满洲人的权益,维护国语骑射的传统,以及巩固东北边疆防止沙俄入侵,一度实施招民开垦政策,后虽几度封禁,但仍有大批流民不断迁入,直到光绪二十三年(1875年)完全弛禁,更是有大批流民迁居东北,他们本身是先进的劳动力,又将关内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这里,同时也带来了关内的风俗习惯。从初迁至东北,到后来的在此地落户生根,这一过程中东北地区的满汉关系是不断演变的。多年来国内外对这一方面的研究颇多,笔者在仔细研读各家著作后,在此提出几点小小建议。

第一,在研究手法上。除了运用历史学的基本手法,还可以利用人口学、社会学、语言学、历史地理学等非文献的研究方法。东北地区的汉族人口大部分为移民人口,移民属于人口学的研究范畴,把人口学利用进东北地区满汉关系研究中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民族关系本身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必要研究手法,可以为民族关系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角度。清朝统治者历来重视本民族语言,但随着与汉族群体的不断交往,满语逐渐衰微,满语与汉语的矛盾逐渐突出,因此语言学成为一种新颖的研究手法逐渐被运用到史学研究中。东北地区在地理环境方面不同于关内地区,其地处边疆,外接沙俄、蒙古、朝鲜,且土地广袤、环境复杂,众多的移民人口迁居于此,既要适应当地地理环境,又逐渐改变了这里的地理环境,因此在进行这一地区的研究时,不能同内地一概而论,应有所区别,可以利用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知识和研究手法,从地理环境角度加以挖掘。

第二,在研究内容上。首先,笔者发现在关于东北地区满汉关系的研究成果中,大多以某一地区或某一方面为中心进行论述,少有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东北地区满汉关系的演变历程,民族关系往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是一蹴而就,要经历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漫长而复杂,整理起来难度颇大,如果能花费时间和精力将这一演变历程进行整理提炼,那将成为学界这一领域又一伟大成果,为我们在进行这一方面研究的过程中提供更加清晰的参考。其次,学界满汉关系问题的研究中以东北地区为专题的成果较少,多是关内满汉关系的研究,因此本篇文章在专题方面的综述略显单薄,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成果侧重于关外东北地区的满汉关系问题,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加完善。

3 结语

纵观清朝276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演进、政策的变化,其占人口最多数的两个民族,即满族和汉族间的关系也在悄然改变,这种改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尤其在东北地区,这种民族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值得学者挖掘。从近年来丰富的学术成果足以看出清代东北地区满汉关系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学界对其之重视,笔者对部分成果进行了简单总结,并提出一点小小见解,以期为接下来想要着手于此方面研究的学者提供一点参考借鉴,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