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华
(青岛大学团委,山东青岛 26607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意义。”可见,在高校思政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大大提高思政教学的影响力和实效性,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立足于高校思政教学实际情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学中融入的意义、原则及策略三个层面,探讨如何在思政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从而提高思政教学的效率,拓宽思政教学的渠道,实现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新时代的青少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接受着市场经济浪潮的洗礼,迎接着信息时代的冲击,从小就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影响,思想呈现多元化状态。尤其是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披着自由、民主、文明的外衣,通过影视作品和社交平台渗透到我国各个领域,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产生负面影响,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极大挑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政教师只有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力量,带大学生找到本民族文化的“根”和“魂”,才能帮助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始终保留初心,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高等教育改革视域下的思政教学,要求教师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大学生的终身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神,蕴含着医学、科技、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文明。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学中的融入,不仅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也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大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见,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要使命。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学中的融入,能够使大学生体会到古往今来我国劳动人民头脑中蕴藏的无穷智慧、血液中流淌的无限情感和身体里潜藏的喷薄力量,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帮助他们树立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和未来发展的自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同取之不竭的宝藏,为高校思政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本着多样性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灵活选择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同时秉承一致性原则,确保所选内容和形式跟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保持一致。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秉承趣味性和严肃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尽量通过二者的融合,丰富思政教学的内容、活跃思政教学的形式,提升思政教学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为了提升教学趣味性而降低思政教学的教育性和严肃性,要始终重视思政教育对大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引导作用。
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中的某些因素难免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秉承传承性与批判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我国目前的具体国情,深刻体会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新的时代精神和思想内涵,做到在传承中创新,在批判中弘扬。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秉承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实现理论讲解与社会实践的同步推进,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
高校思政教材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往往从理性视角剖析人类社会现象、探索人类发展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抽象而枯燥的理论讲解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与自信,这就要求教师打破思政学科的屏障,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融入到思政教学当中,构建综合性和开放性的思政课堂。这恰恰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提供了平台与契机。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不同模块的内容,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其相应和的观点或思想,并将其融入到课堂讲解当中,从而为理性的思政教学内容增添感性的色彩,为抽象的思政教学内容增添直观的案例,不仅增强了思政教学的趣味性,也提高了思政教学的感染力,使思政教学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加以指引。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政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必须摆脱“填鸭式”教学的束缚,调整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实现思政知识的建构、在体验中实现道德情操的熏陶、在合作中实现人文素养的培养。当然,在选定课堂活动主题和设计课堂活动流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为传统文化的融入预留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2014年以来,上海高校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活动,对于思政教学进行了全面改革,并推出了一批思政选修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这些课程中,很多都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和时代价值,使学生通过“以古观今、以今审古、古今交融”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也学会用辩证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实现了对于思政教学体系的完善与补充。上海高校的一系列举动为全国其他地区高校的思政教学提供了参考,使高校充分认识到开发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选修课程,对于创新思政教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在“知行合一”理念指导下的高校思政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思政课堂,走向社会实践,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区域民族特色和学生专业特点,巧妙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社会实践活动具备个性化和生活化的特点。
例如,在学习《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组成社会调研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座谈走访等形式,了解自己学校所在城市在历朝历代的科技创新成果,使学生见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同时,认识到创新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实现高校思政教学的育人功能。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学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慕课、博客、播客、微信等多种渠道,向学生渗透思政教育理念、传播思政教学内容,随时随地对学生加以教育与影响。在构建思政教学网络平台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学中融入的实际需求,通过开设传统文化知识共享专栏、组织传统文化线上交流活动、传统文化成果在线展示等多种方式,促进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的融合。
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利用课堂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因此,高校思政教学应该坚持生活化教学理念,将思政教学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当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文化的力量,加强对学生的影响与引导,使思政教学更具渗透力与影响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思想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只有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才能更好的发挥高校思政教学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他们提高抵御他国文化渗透和思想腐蚀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基于此,本文在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学中融入的意义和原则的基础上,针对融入策略和途径展开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与探索,能够充分发挥思政教学的育人功能,促进高校大学生发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