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性主义精神解析

2020-01-02 23:44沈罗珮
文教资料 2020年20期
关键词:伦斯基安娜矛盾

沈罗珮

(浙江树人大学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310011)

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被男权主义精神笼罩,女性形象被样板化,作品中的男权审美价值观经常把女性单一化为片面的善与恶、缺乏饱满的人物色彩。《安娜·卡列尼娜》的出现打破了当时以男性价值为导向的潮流。

列夫·托尔斯泰将当时社会中上流阶层女性的矛盾、挣扎和内心的羁绊完美地融合在了安娜的身上,让这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出现在我们眼前,尤其是安娜内心深处的女性意识的萌芽和迸发,闪耀着自由意识的光辉。

一、安娜的性格形象

安娜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她摆脱了书中其他女性角色的“纸片人”设定。和现实中的我们一样,有血有肉,亦正亦邪。她有美好向上的一面,也有阴暗晦涩的一面。正是这些性格,使她成为一个饱满的人。她彬彬有礼,又蛮横倨傲;她性格温顺,又不轻易服从;她勇敢成性,又懦弱不堪。

她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和内心的软弱无力,她的爱与恨、信任与猜疑、绝望与期待、自尊与妥协等矛盾而复杂的思想情感,深刻地解释了她心理矛盾的复杂性和丰富性①(189)。

(一)善良

安娜的哥哥奥勃隆斯基公爵和妻子朵丽吵架,为了调节哥哥嫂嫂之间的矛盾,安娜从彼得堡来到莫斯科。在路途中看到有人死在了火车之下,安娜对死者充满了同情。

在车站,她与弗伦斯基相遇,弗伦斯基对她一见钟情,在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影响到吉蒂后,她不愿意看到吉蒂痛苦,劝诫了哥哥嫂嫂一番后,便回彼得堡去了。从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安娜本性善良,是一个识大体的人。后来和弗伦斯基离开后,思念孩子,每次见到儿子都会亲吻拥抱,让孩子知晓他是最棒的,妈妈最爱他,从她对孩子的行为也能看出安娜性格中的善良。

(二)勇敢

安娜的性格中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勇敢的斗争精神。没有刀、枪、剑,但她的勇敢就是最尖锐的锋芒。她不能忍受父权主义下的包办婚姻,更不能忍受夫妻之间没有爱情却虚伪地作秀。爱上弗伦斯基时,她就与整个贵族社会为敌。安娜是一位勇士,一个人为爱去战斗。

为了寻找她所渴求的爱情,尽管单枪匹马,但始终对抗着整个社会,追求自由的爱情,她单薄肢体深处有一种坚韧、不为世俗所迫的抗争精神。在弗伦斯基阻止她参加舞会的时候,安娜说:“为什么我们在这里要分开住,彼此不见面呢?为什么我不能去?我爱你,其他的一切我都不管。”②(467)

尽管她的抗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她高举过旗帜,一往无前地和整个虚伪的上流社会抗争。在爱情逝去时,哪怕是死亡也不让步。不同于其他贵族妇女的甘于附着,这份勇气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三)固执

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不仅是勇敢的,还是固执的。在坚定了爱情信念之后,她没有改变过。她是固执甚至偏执的。在爱情中,她不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感情,对于自己想要的爱,对于弗伦斯基,她将之与“占有”画为等号。

爱情使她变得盲目。尤其是在他们回到以前的城市之后,新的人物的出现,使安娜变得焦躁不安、疑神疑鬼。并且她不能接受弗伦斯基在外应酬,开始怀疑弗伦斯基在外头有了女人。在安娜的爱情认知里,弗伦斯基不待在自己的身边,就是不爱她的表现。她开始失去从前的理智。她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忘了强求来的安全感是多么一文不值。

当时的社会被封建思想束缚,弗伦斯基为了避免上流社会贵族们对安娜的舆论攻击,不让她参加活动,导致的结果是安娜整日在家里无所事事地胡思乱想,越来越多的多疑猜忌积压在心头,甚至使用药物控制自己的情绪。从不断猜疑到崩溃,她对爱情的固执正是那样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造成的。

(四)自私

安娜是美丽端庄、高贵典雅的,但她逃不过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晦涩,她也是自私的,安娜对自己的欲望是自私的。在对爱情的追求上,安娜无疑是迸发了自由意识的,是勇敢的。但安娜毕竟有夫有子,“出轨”是一个既定事实。在这样一段婚外情中安娜始终是对不起自己的丈夫和儿子的。之后她和弗伦斯基在一起,离开他们所居住的城市,去别的地方生活的时候,她感到非常幸福。却没有考虑弗伦斯基的感受:弗伦斯基还是喜欢城市的生活,喜欢上流社会的生活。从这里可以看出安娜是一个比较自我的人。

安娜对弗伦斯基的爱是自私的,和弗伦斯基在一起之后,她的生命里好似就只剩下了弗伦斯基,她对弗伦斯基的控制欲和占有欲几近变态。她不再像之前一样明丽动人,在这段感情中更卑微被动。

(五)矛盾

在追求爱情的路上,安娜为了满足欲望,离开了丈夫,抛弃了儿子,和弗伦斯基去往国外。在安娜心里,是有负罪感的,但满足欲望的喜悦远远超过了她的愧疚。这种达成目的后的喜悦和内心的愧疚的冲突表现出了安娜性格中的矛盾。

小说中安娜明显的宗教忏悔有两处。一次是当安娜因产褥热快死的时候,一次是安娜卧轨自杀时。巧合的是两次忏悔都和死亡有关。可以看出,安娜其实并没有把宗教作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只有涉及生命,才想到宗教信仰。她一面承蒙着忏悔带给自己的片刻慰藉,一面没有真正将宗教信仰扎根在内心。

二、安娜女性意识的觉醒

安娜值得我们称道的地方在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渴求。虽然安娜已为人母,但是成熟的外表下,那颗向往爱情的心依旧跳动着。她期望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便是安娜自我觉醒的根源。

(一)反抗封建的觉醒

安娜生活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她的身上存在两种思想的印记:贵族阶级的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的解放思想在她身上发生了强烈的碰撞。

她出身于贵族家庭,但是这种出生并没有带给她想要的生活。从小寄人篱下,被姑妈包办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年长了20多岁的迷恋官场的男人。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典型的官僚主义者,他固执、无趣,就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应酬机器。但安娜不同,她年轻有朝气,渴望爱情,渴望被爱的滋味,需要恋爱填补情感中的空白。理想尽管丰满,却得不到实现。最终安娜在去找哥哥嫂嫂的途中,遇到了弗伦斯基,她内心深处沉睡的女性意识彻底被激发了。

她对卡列宁坦白:“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②(184)和弗伦斯基私奔,从一个层面来说,安娜成为自己,成就自己。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往往会受到环境、身份、习俗的支配。她的环境是贵族阶级的上流社会,她的身份是公爵夫人,她的习俗是俄罗斯贵族习俗。在遇到弗伦斯基之前,她作为他人眼中的一个角色活着,没有为自己活过。这是为什么?因为怯懦:害怕遭到赖以生存的上流社会的攻击。

后来的她有了明确的目标,不想再成为没有思想的花瓶。她竭力逃离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的牢笼,挣脱虚伪无情的丈夫,甚至离开自己的骨肉,只是为了跟随点亮了她寂寞的心的弗伦斯基,她的大胆举动无疑挑战了男权社会的主流意识。

生命最渴望的是爱,无数人为了提升自己而努力奋斗,都是为了成为他人被爱的对象。安娜也是,正是她的女性意识觉醒的表现之处。

(二)反思爱情的觉醒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这句歌词很好地印证了安娜与弗伦斯基的关系。

安娜在感受到被爱时,心里会产生一种被接纳的幸福感。当她感受不到弗伦斯基的爱时,又产生了一种被排斥的孤独感。

坠入爱河的她特别强调自我的感觉,认为自己和弗伦斯基在一起时很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建立在满足自我感知上。她的爱情始终借着爱对方的名义自我满足。当这种感觉不被满足时,便由爱生恨,走向极端,把矛头指向对方。

一个没有自我觉醒的人,实际上都是自私的。因为内心盲目,所以无论做什么,始终考虑自我,正因为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产生真正的爱。真爱只会在觉醒之后产生,只有当人意识到自我的虚幻性,正确认识无我才是生命本质。心中摒弃了自我存在的观念的时候,真爱才会出现。

在安娜品尝完爱情的甜蜜后,又陷入自我怀疑的循环。更加残酷和绝望的现实是她看到弗伦斯基眼中闪耀着冷淡的神色,她意识到爱情观和精神世界的差异让两人无法继续生活在一起。安娜高贵的性格使她无法再苟活下去,“我想要的是爱,可是却没有了。所以说,一切都完啦”②(643)。她穷尽生命寻找理想中的爱,在她差点儿以为拥有了那份爱情之后,现实又给了她最后沉重的一击。于是她选择了死亡,在生命最后一刻走马灯的时候想明白了自己要寻找的爱究竟是什么模样。燃烧了一生的情欲和短暂的爱情终究逃不开世俗的力量和人性的弱点。对于那一刻的安娜来说,爱是生命般神圣的爱情,更是一种相伴相知。她意识到她以为得到的爱情让她迷失自己,她在这段虚无的爱情中反思。安娜身上丢失的理性精神又重新散发着光辉。

三、女性主义特质

(一)时代性

如果把《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背景放到现在,就会失去许多现实意义。这本书的故事背景是在封建势力浓厚的俄国,无疑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的。

安娜实现了俄国女性精神从零到有的质的突破。她所表现出来的追求,体现了一个女性对生命意义的尊重,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对束缚女性思想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挑战。从这个角度看,安娜女性意识的觉醒,反映的是时代的进步。

结合写作背景来看,安娜最后的悲剧实际上恰恰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但从积极方面来看,虽然最后安娜卧轨自杀了,但那种超脱的女性精神是烙印在了人们心中的。如果说枪打出头鸟的话,那么安娜是雄鹰,她释放出来的女性精神包含的自由、平等,已经冲破了那个时代的枷锁。安娜这一形象的出现颠覆了之前社会对女性固有的看法,作为一个表率式的人物,为那个时代带来了新女性的思想表达。

(二)进步性

整本书记录了安娜心灵路程的蜕变,安娜在家人的教导下成为一个温顺、稳重、有礼节的女性,她的美貌活力与她的生活并不匹配,虽然她参加各种舞会,但这种流程式的生活并没有给她带来快乐。枯燥的生活使得她愈发苦闷与压抑,一直埋藏着一颗渴望被爱的心,弗伦斯基的出现把它唤醒了。弹簧被压得越弯,反弹就会越强。压在心里的情感有多么深刻,爆发出来的力量就会有多么震撼。

安娜的女性主义的进步性,体现在由安娜表达出来的敢说敢做和敢爱敢恨。尤其是当安娜觉察到她希望的爱情向她靠近时,她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渴望和期待具有突出的进步意义。好像一个还没有长大的女孩,还没有学会不动声色。那种喜欢就想追求的思想,在那个年代看来,是极具进步意义的。

相比那个年代的其他贵妇们,安娜在面对爱情的选择过程中,展现出一种无畏的姿态,接受大众的眼光,颇有些“走自己的路,随他们说去罢”的气派。在十九世纪俄国这一背景下,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不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是具有进步性的。

(三)矛盾性

安娜会死于铁轨的意象在故事刚开始的时候就有涉及,安娜在火车站,看到有人死在铁轨上的那一幕,带着一种象征性意味,将旧制度给安娜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来。并且用这种意象表现出了在旧制度下的女性无法逃出用道德筑成的围墙。在男权主义的社会中,女性与男性之间的矛盾,这是时代特征——时代对女性的不平等所带来的矛盾。

在爱情和亲情中的选择。想追寻爱情的心与怜惜儿子的愧疚之情互相矛盾。她在享受爱情的时候是带着矛盾的。安娜追求爱情的时候有多么大胆,与弗伦斯基在一起的时候就有多么卑微。安娜生活在黑暗中,以为找到了弗伦斯基这一束光,却不知道这一束光把她照耀得更加荒芜。

尽管安娜勇敢地站出来挑战封建男权统治和包办婚姻制度,但是没有能力颠覆这种制度;虽然她不顾一切勇敢地追随弗伦斯基,但也害怕上流社会贵族们对她的舆论攻击。旧制度与新制度的矛盾,集成了安娜自身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她对爱情的勇敢追求与内心的软弱无力、对丈夫的厌恶和负罪感、对弗伦斯基的爱与猜疑、对儿子的爱和失去儿子的痛苦、对上流社会的留恋和憎恨③(104-106)。

她一面带着女性精神特有的个性解放冲开封建牢笼,追求自由爱情,一往无前;一面却在封建观念和社会道德的绑架下自我否定。这两种对立意识并存,形成难以调解的冲突与矛盾。

四、总结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女性追求自由平等和理想爱情的代表性人物,托尔斯泰将俄国十九世纪的矛盾完美地体现在了安娜身上,又赋予了她真实的人性。

讨论安娜的人有些认为她充满了积极意义,有些认为她放荡不堪。但在安娜生活的那个时代,想要一份纯粹的爱是多么难得,遇到这样一份爱怎么能够不珍惜?世间那么多的故事,终究逃不过一个“情”字。

安娜是俄国时代变迁的牺牲品,她不能忍受封建婚姻的束缚,更不想与虚伪的爱情生活在一起。她像一位奋勇向前的战士,一个人为爱去战斗。安娜害怕的不是与整个社会为敌,不是丈夫卡列宁的道德谴责,也不是弗伦斯基不爱她,而是她穷尽一生追求的爱是不是给了她一个完美的答案。即使安娜到最后也没有得到自己最初所幻想的爱情。但不可否认,她得到了追求幸福的权力,得到了比爱情更加珍贵的东西。

安娜最终的结局是悲惨的,尽管她是如此美丽、勇敢,但还是在追求爱情与幸福的道路上陨落。安娜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她表达出的女性意义,使这部作品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为后人创作安娜式的人物及具有反封建主义的人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典范。

卢梭说过:大雨可以延迟我们到达的时间,但不能阻止我们前进。封建制度会抑制女性精神的萌发,但不能阻止出现。如果这个安娜·卡列尼娜没有出现,也会有下一个安娜出现,她一样会带着活力和朝气,携着勇敢的女性精神出现在时代的舞台上。

注释:

①项晓敏.外国文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②[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智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③赵萱.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悲剧根源的现代解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1).

猜你喜欢
伦斯基安娜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渥伦斯基性格的两面性对安娜命运的影响
乌克兰喜剧演员竞选人气盖过总统
小猫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