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艳伟,朴松兰,谢占峰,郭军鹏,于兰英,刘芳,白金萍,汤勇
(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工作人员在具备理论基础和工作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具有健康积极的价值体系。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人才储备的基地,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医学科学,在医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该文通过对病理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进行简要分析,探索在病理学中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改革,并提出促进改革的几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功能,培养具有健康价值体系的医学人才。
“课程思政”要求院校所授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协同配合,相辅相成,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加强,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一重要渠道,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顺利进行。文章对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简要进行分析。
疾病的产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医学,主要对疾病的产生原因、发展规律等进行研究。一直以来,病理学都被看作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学科课程教学中,病理学作为主干课程,是医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病理学是医学课程中第一门讲授疾病产生及发展规律的学科[1]。
从人类能够认识到疾病产生的那一刻,病理学应运而生。病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古代,秦汉时代的《黄帝内经》、隋唐时代的《诸病源候论》、南宋时的《洗冤集录》等世界名著,促进了病理学的发展。
第二阶段:中国近代病理学先驱们,为促进中国病理学教学、师资培养,耗费大量精力与心血,编著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病理学教科书和参考书。同时,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些成就对病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2]。
第三阶段: 目前,在病理学先驱们奠定的基础上,病理学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充分了解每种疾病产生和发展的特点,对医学发展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病理学当前的发展还具有广阔的前景,在大力提倡病理尸检工作,发展人体病理学的同时,还要运用和吸收世界上各种先进技术,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病理学研究新方法,使我国病理学的发展,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
病理学课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科学性和客观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这要求学生在学习病理学课程时,要以辩证的思维来分析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规律;对疾病的认识要尊重其客观性,求真、求实;还要具有运用课程理论知识的能力,在临床实践中,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解释实际中发生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
现阶段院校在进行病理学课程教学时,并未贯彻执行“课程思政”的要求和标准,“课程思政”还未得到落实。病理学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本身缺乏思想政治理论,忽视了自身德育职责,因此过于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忽略了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对职业道德也未做出详细的表述等,这些现状都意味着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是十分必要的[3]。
当前,医学院校面临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课程”,对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做好思政教育工作。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为切入点。
院校可以定期召开思政教育工作会议,对教师进行当前时政热点及思想政治内容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政知识水平,同时,明确教师德育职责,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了解自身还应该承担的德育工作,将德育知识与病理学课程相结合,增强教师对学生的思政影响。
病理学课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科学性和客观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2.2.1 针对病理学学科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特点,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病理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性的学科,要求学生应该具有辩证思维,对矛盾进行分析,抓住关键点。病理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辩证的思考,如疾病过程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同一种疾病作用于不同人身上的表现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病理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使用辩证思维分析病情的演变,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思维脉络清晰,更好的认识分析疾病[4]。
2.2.2 针对病理学学科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特点,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学生要尊重事实,尊重客观性规律,追求真理。在病理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以不怕苦、 不怕累的精神进行探索,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2.2.3 针对病理学学科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特点,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学生所学习的病理学知识,需要运用在临床实践方面,这要求学生应具有责任心,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命题。医学生作为“救死扶伤”的角色,在临床实践中,遇到不清楚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应忽视,应明确自己的责任,积极查阅,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真实案例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通过令人震撼感动的事迹,影响学生的内心,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5]。
2.2.4 在病理学教学中融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
为促进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将爱国主义、人文精神、法治素养融入病理学课程中。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新中国成立后,医疗条件的改善对死亡率的降低作用,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国家强大的好处,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学生在步入临床实践的过程中,除需要掌握必备的知识基础外,还应该具有一颗仁爱的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明确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不仅是医患关系,还要鼓励学生走进患者的内心,对患者进行关心和安慰,帮助患者积极地面对现实;在临床实践中,医患事故频发的部分原因在于医患双方法治观念淡薄,医务工作者因此漠视了患者的权利,在病理学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联系案例,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制素养[6]。
作为医学院的学生,要意识到自己未来所要从事行业的复杂性及特殊性,应树立主动提升意识,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医学行业。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到“要发扬中华民族精神,首先必须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爱国主义精神支撑与推动我国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在进行各个阶段教育中,要全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病理学前沿部分,重点分析了我国解放前后疾病谱以及死亡率的变化,指出在新中国成立前,各个地区的医疗水平与卫生状况都比较差,导致我国许多人民死于传染病,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传染病引起的死亡人数占比达到了5 成。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我国的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医疗环境、医师专业水平等不断完善和提高,有效降低了传染病造成的致死率,总体来说传染病发生概率以及死亡率都直线下降[7]。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充分明白自身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有做到国家好、民族好,才能够真正实现大家好,认识到自身的未来发展高度与生活水平与国家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病理学发展历史时,向学生讲解白希清等接触病理学专家在爱国主义精神引导者做出的重大贡献,促使我国从最初较低层面的病理学学科教育、 科研等逐步发展到如今的高水平层次,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感受到身为华夏炎黄子孙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病理学学习中,帮助学生建立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科学精神就是“只管对错不计利害”的精神,换言之以事实发展规律为事物衡定的唯一标准,充分尊重客观发展规律,敢于探索、挖掘并坚持真理[8]。在进行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必须要加强学生实事求是精神的培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拥有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与能力。比如说,在进行肿瘤课本内容教学时,课本阐述了肿瘤专家沈琼教授在进行“食管细胞采集器”研发中,为了获得更加准确的实验数据,沈琼教授到食管癌人群中进行实践调查与走访,在长达40年的研究历程中,沈琼教授用脚步丈量了许多食管癌高发区域。在进行细胞采集器改进时,为了保证优化的采集器具有更好的适用性,沈琼教授不顾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总是以自己为试验对象亲身体验,体现出了无私无畏、 勇于拼搏的精神,为各界人士所钦佩,也为世人所敬仰。在进行病理学教学中,将科学精神融入其中,让学生感受到坚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帮助学生在学习病理学知识中建立良好的探索、 尊重事实的意识,培养出更多兼具专业水平、崇高品德以及奉献精神的病理学人才。
为了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迫在眉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起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促进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改革发展。病理学课程改革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仍需不断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