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清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达州 635001)
在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体系的构建工作中,对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的内涵以及构成做出深入认知,能够为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不仅包括高职师范生需要具备的关键专业能力,也包括高职师范生需要具备关键社会能力[1]。当然,这些能力又可以进行细分,如关键专业能力可以分为关键专业理论能力、关键专业实践能力、关键专业科研能力等。
从高职师范生所应当具备的关键专业能力方面来看,高职师范生的关键专业能力可以分为关键专业理论能力、关键专业实践能力、关键专业科研能力3个部分,其中,关键专业理论能力体现为高职师范生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所做出的掌握程度与理解深度,关键专业实践能力则体现为高职师范生依托自身理论知识开展专业实践的能力[2]。当然,不同的关键专业能力划分视角会让关键专业能力的构成体现出差异性,如从高职师范生未来需要从事的工作来看,高职师范生所应当具备的关键专业能力又可以划分为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管理能力以及教学评价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创新能力等。其中教学设计能力体现为高职师范生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对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进行选择与应用的能力; 教学实施能力体现为高职师范生落实教学方案并在教学构成中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塑造良好教学氛围的能力; 教学管理能力体现为高职师范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秩序、 教学纪律进行管理的能力; 教学评价能力体现为高职师范生对学生学习成效做出了解并对其进行客观评述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体现为高职师范生从教学评价结果中发现问题并探索问题解决与优化路径的能力; 教学创新能力则体现为高职师范生对既有教学模式进行优化的能力,也体现为高职师范生对现代化的教学理念、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应用的能力[3]。由此可见,高职师范生的关键专业能力涵盖面很广,对其专业素养要求也很高。因此,在对高职师范生关键专业能力培养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以师范生培养目标为依据,合理选择一级评价指标划分视角,并通过对一级评价指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分,确保评价考核工作能够呈现出细致入微的特点,进而推动评价考核工作对高职师范生所应当具备的关键专业能力做出客观且全面的反应。
从高职师范生所应当具备的关键社会能力方面来看,随着高职育人工作的发展,学生的社会化进程逐渐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在高职师范生培养工作中,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推动学生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能力的协同提升,从而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促使学生能够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素养以及所具备的职业道德实现自身个人价值[4]。具体而言,高职师范生所应当具备的关键社会能力包含社会认知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其中,社会认知能力指的是高职师范生对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做出认知的能力,这种认知能力对于帮助高职师范生明确自身定位、 开展团结协作具有重要意义[5]。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高职师范生需要与领导、同事以及学生开展交互,而正确处理自身与领导、与同事以及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自身职业生涯发展、 提升自身工作绩效具有重要意义。如在教学实践中,高职师范生需要重视与学生构建平等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且对于提升教学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团队协作能力则主要体现为高职师范生与同事、 与学生开展合作的能力,通过与他人开展合作,高职师范生在工作实践中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与此同时,自身专业素养也能够与他人专业素养得到良好互补,进而为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6];人际沟通能力则体现为高职师范生与他人开展顺畅交流的能力,其中,高职师范生与同事之间的沟通能够推动高职师范生在专业能力方面实践进步,而高职师范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则能够促使高职师范生在未来的教学中掌握丰富的反馈信息,继而为教学工作的持续优化奠定良好基础。人际沟通能力是一个人情商的具体体现之一,在高职师范生所必须具备的社会能力方面,人际沟通能力是其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高职师范生的科研能力,指的是高职师范生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一种检验和升华。师范生科研能力的高低体现了其思想品质、 学习态度和综合素质水平,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科研能力,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勤学、乐学、博学,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另外,从高职师范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来讲,科研能力是必备的一种能力。通过不断的研究,对学术知识常常进行梳理,不仅有助于提升师范生的知识储备量,还能培养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知识能力。也就是说,良好的科研能力,可以促使师范生对某一专业领域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围绕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构成构建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是评价考核体系构建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还应当明确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原则、 进一步拓展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内容、 推动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方法以及评价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发展[7]。
从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原则的明确来看,为了推动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体系呈现出更为科学化、规范化的特点,在评价考核体系构建过程中,高职院校有必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即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工作需要将高职院校师范生培养目标为准绳,与此同时,评价考核主体需要对各个评价考核模块进行精心设计,确保评价考核工作呈现出更强的完整性与可操作性;二是科学性原则。即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工作需要与高职院校育人实际具备较高契合性,与此同时,评价考核工作需要具备定量与定性评价结合的特征,从而确保评价考核结果更为客观与准确;三是岗位导向原则。即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需要对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以及所应当具备的岗位胜任能力做出把控,以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为出发点构建评价考核体系并开展评价考核实践;四是持续创新原则。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标准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因此,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体系也需要得以持续的创新与完善,只有如此,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体系才能够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并适应高职师范生培养工作需求。
从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内容的拓展来看,虽然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的构成要素是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评价考核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高职院校不仅需要重视依托这些评价考核指标来了解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结果,而且需要关注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过程[8]。具体而言,从培养过程着眼的评价考核内容拓展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评价考核工作需要关注专业建设情况。如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是否对高职院校优势做出了展现以及是否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等,都决定着专业建设水平,同时也影响着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的发展,因此,专业建设情况应当是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其次,评价考核工作需要关注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等,不仅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也决定着教师所具有的示范作用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这是由师范生培养工作所具有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因此,在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师资队伍建设纳入指标体系;最后,评价考核工作需要关注教学管理状况。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对于教学秩序的维护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在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中,评价考核主体需要重视对教学计划的严谨性与科学性、教学监督工作的有效性等做出考量。
从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方法与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来看,在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方法方面,高职院校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出笔试这种传统考核模式所具有的作用,而且需要重视将以赛代考、 以证代考等作为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方法,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还应当对学生所开展的专业实践进行考核,以专业实训与专业实习报告等为依据,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做出考察; 在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主体方面,在高职院校教育监督主体、教师群体参与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工作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还有必要引导学生以及用人单位参与到评价考核当中。其中,学生的参与包括学生评教工作的开展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从而确保高职院校师资状况以及师范生关键能力发展状况得到全面的反映。用人单位对评价考核工作的参与,则能够从岗位胜任能力角度对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做出反应,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在评价考核工作中的参与,也能够推动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工作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良好对接,由此可见,无论是引导学生参与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还是邀请用人单位参与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都有利于提升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工作水平并推动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工作的持续优化。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师范生必须具备高素质的核心能力,必须具备社会适应性和岗位转换能力,要想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师范类教育工作者就需要在方方面面进行改革创新。如在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工作中,高职院校需要对师范生关键能力构成做出充分了解,并将此作为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有必要明确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原则、 进一步拓展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内容、 推动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方法以及评价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为高职师范生关键能力培养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持续完善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良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