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坪,刘 飞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 自贡 643000)
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增加教育投资,一方面通过向其传授生产知识,培训其技能提高其劳动生产力,从而增加贫困人口脱贫机率,另一方面通过增加贫困人口及其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精准扶贫,重在教育。通过教育增加贫困人口的脱贫方法和脱贫技能,让其能更好的发掘并利用身边的物质等资源,脱离贫困窘境。而职业教育与贫困人口的日常生产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过程中,相对来说更为快捷有效。
从精准扶贫的主体来看,高职院校参与到精准扶贫过程中,使得精准扶贫的主体多元化,而不再仅仅局限于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从而分担了精准扶贫的压力;从精准扶贫的客体来看,高职院校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是贫困环境制约下的贫困人口的迫切需要。由于部分贫困地区资源稀缺、环境恶劣,思想观念保守、教育资源缺乏、缺乏脱贫的动力、意识及条件,往往陷入贫困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中。而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投入,能够有效地缓解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技术、人才、教育、资源、平台等优势,能够给贫困地区带来更为有利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通过技术下乡服务和技术培训,能够让贫困人口掌握脱贫的生产技能,同时高职院校通过提供学费减免等教育资助措施,能够进一步增加贫困家庭脱贫的希望。
从精准扶贫模理念上来看,引入高职院校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打破了原有的以政府为主的扶贫范式固化思维,通过积极主动引导高校参与到精准扶贫战略中来,创新精准扶贫理念,制定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扶贫策略和扶贫方法,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从扶贫理念上来看,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不同于其他普通高校培养以学术型为主的人才,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市场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能够让贫困学生更快进入企业中去。而且,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平台特色和优势造就更多的创新创业型学生。相对于普通院校,高职院校招生的分数更低,这就为那些享受不到较好教育资源的贫困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职院校相对于普通学校而言,更加偏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与部分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缓解了企业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压力,也避免了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等待窗口期的问题,能够使得贫困生更快上岗,解决其后顾之忧,也更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参与精准扶贫有着社会需求的内在客观规定性,也能够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贡献应有的力量。
高等职业院校因其以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特点,在服务地方经济,助力精准扶贫战略中能够有效发挥自身的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要优势,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于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深入研究挖掘贵州、云南、西藏、四川等地的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境况、致贫原因等特征,通过采取精准资助贫困学生就业、对口招收贫困地区学生、与企业签订协议订单式培养贫困地区专业人才、派驻领导及教师驻点帮扶、设立对口帮扶点等措施在促进地方发展、贫困阻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15-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累计招收了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286.51万人,招收来自国家级贫困县的学生168.97万人,招收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等资助对象学生234.79万人,在2015-2019这5年间,给建档立卡等7类资助对象发放奖助学金累计134.61亿元,减免学费22.32亿元,提供勤工助学岗位437,807个,5年间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平均就业率达94.49%,毕业月均起薪从2015年的649.92元上涨到2019年的3160.52元,向贫困地区培训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累计554,095人次,向贫困地区累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317,179人次[1]。在产业扶贫方面,近五年来,高职院校为贫困地区精准引进专家36,313人次,开展特色产业项目4,534个,引进产业扶贫资金39.55亿元。在医疗帮扶方面,提供了24.71万人次的医疗健康培训,派遣医务人员送医1.51万人次,提供医疗设备和医药折合资金2903.91万元。在文化精准扶贫方面,为贫困地区培养艺术人才4.57万人,开展义务演出活动,志愿宣传服务45.49万人次,捐建各类文化设施及场所1,907个,引导建立乡规民约2,455个[2]。通过精准资助、精准帮扶,精准技能培训等,高职院校在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
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学校下属各教学部门及行政职能部门与地方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协同联动能力相对较弱。学院在通过开展财经知识培训班的相关课程对贫困属地财会人员实施培训时,部分学员反映,讲解的理论知识太深,不易理解,并且缺乏相关实务及实际操作过程。在实施智力扶贫过程中,未曾与贫困地区政府进行更加有效的协同调研,了解其需求,智力帮扶效果还有待提升。在意识上,学校和地方政府缺乏“长远合作,联动帮扶”的精神思想,学校和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信息互通机制和对接平台。此外,高职院校与政府在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开展教育精准帮扶工作时,与其他帮扶措施实施主体的联合行动能力较差,缺乏整体层面的规划,各自的优势难以发挥,这也是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缺乏合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原因之一。
高职院校介入精准扶贫,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策略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涉及部门多、牵涉面广,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以及人力和物力。高校及各教育精准扶贫主体在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战略的过程中,如何使扶贫资源利用实现最大化,如何既能使各扶贫主体尽己所能的实现持续帮扶,又要使自身权利得到保障,如何让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效果可追溯,而不仅仅局限于形式和环节。现如今,在教育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对各个帮扶主体所承担的义务、责任、地位进行明确的诠释,在教育扶贫资金的使用上存在着浪费甚至“失踪”的情况,在教育精准扶贫的各方面都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3]。
由于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交通不便,区位优势较差,经济发展落后,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多维贫困是民族地区的突出特征。因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环境特殊、教学条件相对较差、九年义务教育实施效果不显著,从而造成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相对低下,这是贫困地区贫困之深、贫困之复杂,以及贫困多发,脱贫再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贫困地区高技能、高知识人才匮乏,进而造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要想解决教育水平低下的问题,就需要持续不断的进行教育精准帮扶。然而,因为民族地区教育形式复杂,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加以扶持,并通过相应的教育理念去引导,目前高校投入的教育精准扶贫资源还难以完全满足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4]。
现阶段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式多是通过学生自己填写申请表和提交户口所在地的贫困证明来证明其家庭生活困难,然而部分贫困学生因碍于面子和办理贫困证明过程繁琐而放弃申请,也存在部分不贫困的学生申请贫困助学被通过的现象,从而造成该资助的没有被资助,不该被资助的却受到资助的现象偶有发生,现阶段的评定原则和方式标准还不够完善。同时,随着经济的加速增长,物价也在不断增长,原有的资助标准能否满足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还有待进一步考量。许多高职院校,虽然也在不断探索多层次的资助方式和评定方式,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对学生物质资助的同时,也增添了精神帮扶,但精神帮扶和精神资助的频率和质量仍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此外,学校虽然深入学生之中调研学生具体情况,但难免有家庭经济本不贫困,但因突发现象致贫,或者开始贫困但通过自己努力摆脱贫困的现象,动态的精准识别还有待提升。在扶贫监督管理环节过程中,还存在部分信息公开不够的现象,同时助学金从申请到审批再到发放,环节较多,花费的时间较长,难以解决贫困学生实时所需[5]。
高职院校在介入地方精准扶贫战略之中,通过引入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形式推进教育精准扶贫,一是要在学校内部设立相应精准扶贫机构或者对接机构,二是要积极与地方政府扶贫部门或相对应的机构对接,形成信息平台和信息互换机制,了解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和帮扶干部的切实需求,与地方政府各部门以及其他社会帮扶主体协同联动,针对性采取教育精准扶贫帮扶措施,同时利用二者各自处于不同系统的优势,统筹全局,设计相对应的教育精准帮扶规划,使各帮扶主体聚合成一个整体,在思想上和意识上要树立“长久合作、联合帮扶”,克服各自为主的问题,提高帮扶效率,凝聚整体合力,发挥更大的扶贫效用。
要构建教育精准扶贫领域内的立法保障,健全相应法律机制体系,构建各教育帮扶主体能帮扶、敢帮扶、愿帮扶的法律环境。要在明析各教育帮扶主体的相应责任与义务以及相对应自己的权利的同时,加大对教育扶贫领域精准扶贫资源的使用、扶贫成效的立法保障,防止教育精准扶贫领域的腐败现象、形式主义、面子工程以及顾头不顾尾现象的发生,要做好精准扶贫行动全程可追溯的法律环境氛围,从而避免教育扶贫资源被白白浪费,以及避免教育精准扶贫行动半路截止、半途而废的现象发生,要做好教育精准扶贫领域顶层制度保障。
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深、基础教育薄弱、教学设施落后、人才流失严重观念落后等问题导致教育水平落后,从而造成教育精准扶贫难度大的问题。针对民族地区的贫困开发,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当地群众参与”的综合精准扶贫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政府要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着力解决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加强本地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培育力度,着力引进外地优秀大学生以志愿者、大学生支教等形式投入到贫困地区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来。针对教育精准扶贫资金短缺的问题一是要以政府为中心,积极加大对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资金倾斜力度,以政府为引领;二是要积极引导社会各帮扶主体、慈善团体、基金会等社会机构积极参与,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奉献,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物力、技术的扶持。同时,贫困属地群众积极投入到教育培训和教育帮扶行动中来,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要做好贫困群众的思想工作,要让其认识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通过移风易俗、播放文化宣传电影,组织困难群众到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参观,来改变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构建以政府为引导,社会多方投入,群众积极参与的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是推动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事业稳步前行的关键。
针对在校贫困学生支持资助上出现的相关情况及问题,一是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在校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对于消费频率一定,但消费数额低于正常生活所需的学生予以关注,通过走访同学、生源地情况来侧面了解其具体情况,对确有困难的学生予以相对应的资助;二是要继续加大对受资助学生的资助力度,要根据市场物价变化的情况,相应调整资助金额;三是要将原有的纸质申请模式变为电子申请模式,简化申请流程的同时提高资助效率,确保能及时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所需;四是要在经济资助之外,加大对贫困学生精神帮扶的力度和频率,让其感受到社会和集体的温暖,促使其走出内向或自卑的心境;五是要构建动态识别模式,积极将新增困难学生纳入到受资助的范围之内,同步取消不符合评定标准的学生资助福利;六是要加大信息公开范围和力度,对除困难学生个人隐私外的评定标准、评定依据和评定环节要予以公示,做好公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