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问促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教学实践

2020-01-02 14:53:09
江苏教育 2020年25期
关键词:译林文本思维

杨 靓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某一种语言的背后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包括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弥补母语带来的思维局限,有利于发展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从跨文化的视角来观察和认识世界,从而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提问对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陈则航和王蔷两位教授认为:有效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内容,使用特定的语言结构,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见,课堂中的提问能深刻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精心打磨自己提出的问题,从而助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二、课堂中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提问现象

1.问题散点化,阻碍逻辑思维发展。

有些教师设置的问题缺乏序列性、逻辑性,提问存在散点化倾向,这显然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有教师在执教译林新版五上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 一课时,为了引出文本主题,提出了如下问题:Who is your friend? What can he/she do? What does he/she look like?Do you like animals?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Why?该课,教师花了将近10 分钟时间与学生free talk,但这些问题无序、杂乱且指向不明,容易让学生思维混乱。

2.问题表层化,忽视推理思维的培养。

有些教师会就文本的浅层信息提问题,仅仅希望学生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显然,这类问题的思维含量不高。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会变得肤浅,且不会进行推理、质疑。如:有教师在执教译林新版五下Unit 1 Cinderella 时,提问:Why is Cinderella sad?Why can’t she go to the party? 这两个问题在文中都能直接找到答案。因此,这类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尤其是推理思维的培养作用不大。

3.问题模式化,妨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当前,有不少教师提出的都是封闭式问题、单一性问题,这样的问题会妨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如:有教师在译林新版五上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 一课的教学中,设置如下问题:Who is the girl?Where is she?How many bears are there in front of her?...这些问题不能让学生经历存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所以学生思维没能得到激活和发散。鉴于此,教师应多提开放性问题且要多追问。

三、以问题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策略

(一)阅读前,找准切入点,发展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人们在短时间内当机立断地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决定,迅速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阅读前,教师应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与阅读主题相契合的问题,从而为学生扫清障碍、解读文本、建构知识做好铺垫。

1.主题性问题,激活思维。

每一个文本都有它的主题和情境。当教师明确文本主题后,可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立足文本特色,采用视频、图片、游戏或群文泛读等方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同时通过主题式提问,可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激活其思维。如:译林新版五上Unit 8 At Christmas 中的Story time 板块讲的是人们如何过圣诞节的事。课始,教师播放一小段节日视频,之后,师生进行了如下问答:

T:What festival is it?

S:Christmas.

T:When is Christmas?

S:It’s on the twenty-fifth of December.

T: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 Christmas?

S:People usually...

T:We know something about Christmas. 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it? Let’s read it.

现在的学生对圣诞节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教师借助视频,围绕圣诞节这一主题提问,不仅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同时引发学生了解圣诞文化的欲望。

2.预测性问题,激发想象。

对文本进行预测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策略。预测不是让学生天马行空地乱猜,而是教师有意识地设计问题,学生根据语言提示,有理有据地发挥想象、展开预测。如: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林丽老师在执教译林新版六下Unit 1 The lion and the mouse 时,在进入故事前,林老师先让学生分别饰演lion 和mouse,并进行自我介绍,然后鼓励学生大胆预测:What will happen if they meet one day?有的学生说:The lion may eat the mouse. 有 的 说:The little mouse may help the lion clean the teeth.等。对于这些预测,林老师保留自己的意见,然后继续引导学生:You have different guesses of the story. But what actually happened?此时学生在林老师的引导下,对故事充满了期待,很想通过阅读来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3.铺垫性问题,启发思考。

阅读前的一系列问题除了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扫清阅读障碍。教师可以围绕阅读内容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从而为文本中的语言点教学做好铺垫,并缓解学生的阅读压力。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杨斯媛老师曾执教My tooth fell out! 一课。阅读前,师生问答如下:

T:What do you think of“teeth”?

S:Strong/Sharp/White/Beautiful...

T:Our teeth are useful. The teeth can help us_______,and_______.

S:They help us eat/smile/talk...

T:They are very important to us.

接着杨老师借助活动Has it happened to you?来帮助学生熟悉、理解文本知识。

You never had baby teeth./Your baby tooth had a hole! /You couldn’t eat with your b a by teeth! /You brushed your teeth twice a day./You found a loose tooth in your mouth./You wiggled it with your fingers./You wiggled it with your tongue./Then one day it did fall out!

活动结束后,杨老师继续进行铺垫性提问:What do you do with this baby tooth?整节课,杨老师阅读前共花了9 分钟,而所提的问题则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所要阅读的内容。

(二)阅读中,聚焦链接点,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和难度。课堂上,教师要做的是以问题为抓手,于留白、关联、困惑处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最终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深刻。

1.留白处提问,加大思维的力度。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思想交流的过程,而作者时常会在文本中留白,或是文字留白,或是图片留白。学生可在这些留白处,立足情节、大胆想象。若教师在阅读中针对留白合理提问,引导学生合情、合理、合境地去补白或再创作,相信学生的思维定能得到发展。

在绘本The day without morning call 一课中的教学中,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桂婷婷老师就文本内容Carly the cow begins to give milk.Hilary the hen begins to lay eggs. Dennis the donkey begins to make bean curd. Rex the rooster walks around.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并通过文本中的图片,选取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点设计问题What do they say?桂老师借助戏剧教学中的Still Image策略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让学生真切体验到其他动物对公鸡无所事事的不满,然后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并对动物想说的话进行补白。

2.关联处巧问,发展思维的广度。

教材中的语篇是编写者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合理选取与编排的。同一主题的阅读素材会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而以不同形式复现、丰富。教师在新旧知识关联处提问,有利于学生螺旋上升式地学习知识。教师在关联处合理提问,有利于学生通过联想、分析、归类等思维活动实现对同主题知识的系统化。

译林新版六上Unit 8 Chinese New Year讲述的是中国农历新年,这一话题在五下Unit 7 Chinese festivals 一课中已略有介绍。教师可以通过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inese New Year?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此外,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农历新年和西方的圣诞节意义相似但又有区别,且五上Unit 8 At Christmas 一课已详细地为学生介绍了圣诞节。为了避免学生所学的知识出现碎片化倾向,教师可在新旧知识关联处提问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ristmas and Chinese New Year?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学生会对这一话题有更全面、立体的了解。教师于关联处提问,不仅能发展学生梳理、概括文本信息的思维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3.生成处追问,增加思维的深度。

受个体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以及周边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课堂中会出现很多生成性资源。对此,教师应紧扣课堂生成点提问,从而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在2018 年江苏省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暨优质课评选活动中,南京市立贤小学纵雪静老师执教了A message from the sea一课,纵老师在解读文本时提问:If something dangerous happens on the sea. Would you choose a drift bottle to ask for help? 启发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背景与经验进行审视、洞察、分析和评估,然后回答问题。有些学生回答Yes,有些学生回答No。就此环节,纵老师紧抓学生回答中的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阐述形成不同观点的原因。有学生回答:I don’t want to use it. Because it’s too slow. 还有学生回答:I’ll throw the drift bottle. Because if I don’t throw it,I’ll die.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纵老师以学生的生成点为起点,通过问题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思考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三)阅读后,回归落脚点,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在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并具有独创性。阅读属于语言输入活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输出。教师若希望学生有高质量的输出,而非停留在复述、转述、记忆层面上,就需要设计一些评价性、延伸性的问题,并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评价性问题,寻找思维的冲突点。

评价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交流、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表达自我想法的过程。评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评价中会对文本有更广、更深、更独特的思考和理解。教师在设计评价性问题的时候要立足学生已有的语言储备,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想法发出不同的声音。

如:有教师在执教译林新版六上Unit 7 Protect the Earth 一课时,在读完最后一个板块Do not use too much plastic 后,教师设置评价性问题:Some people think plastic is good. But someone says plastic is bad for the Earth. Do you think plastic is good or bad?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对文本内容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

S1:I think plastic is good. Because we use plastic to make a lot of things.

S2:No,no,no,too much plastic is bad for our Earth.

S3:But plastic is useful.

S4:I don’t think so. We should use paper bags and glass bottles.

2.延伸性问题,发现思维的生长点。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思维的终止,且学生的思维也不应局限于文本之内。课堂阅读教学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延伸性问题,帮助学生突破固有思维,发现思维新的生长点。在2018 年江苏省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暨优质课评选活动中,王珏老师执教了My tooth fell out!一课,学生读完文本后,王老师提问:If you were Sam,which tooth tradition would you like? Why?学生结合自己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与感受,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回答:I like the second tradition. Because I can get lucky monkey. 紧接着,王老师帮助学生明白我们需要懂得并尊重关于牙齿的不同风俗。最后,王老师说:My tooth fell out means 我的牙掉了。What does the title also mean?学生给出自己对标题的新理解It means I grow up.

综上所述,提问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路径之一。但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不否认单纯找寻信息类问题的价值,也不认为认知层次越高的问题就越好,培养学生认知和理解这两种低阶思维是基础和保障,其重要性不可低估。当下,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而这其中高阶思维或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因此,教师需要认真思考问题的认知层级属性及不同问题对于学生不同思维培养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译林文本思维
内卷
科教新报(2024年4期)2024-03-17 09:48:21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再续“趣”缘——以译林五下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例谈CSS教学范式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过刊转让
译林(2014年2期)2015-01-19 1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