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高校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探析
——以山西运城为例

2020-01-02 13:49权瑞华张益红
文化学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河东运城革命

权瑞华 张益红

红色文化是革命年代共产党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爱国救亡、不畏艰险、砥砺前行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它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精神指引,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精神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培育创造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

红色文化还是支撑中华文化在新时代永续发展的精神力量。本土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领导地方革命斗争中留下的厚重的思想遗产,为红色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为思政课铸魂育人提供了深厚的力量。当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处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自由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观念的影响而出现思想困惑,这对青年的健康成才具有很大的破坏力,解决好这一问题急需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新时代地方高职院校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是关系到培育一代代合格接班人、关系到塑造当代青年独立精神品格的重大问题。

一、本土红色文化概念

红色在政治上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气质和追求,代表的是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本土红色文化就是党在领导本地革命斗争中体现的中国共产党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精神力量的文化形态,是在革命的血与火的考验、苦和难的磨砺中用英雄先烈鲜血染红的精神标识。

广义本土红色文化既包含观念形态,也包含物质形态。观念形态的本土红色文化主要表现为以本土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事迹为依托所表现出的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主要表现为重要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

二、运城本土红色文化及其精神特质

(一)运城本土红色文化概述

山西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运城是山西的南大门,第一次国内革命失败后,这里一度成为山西党组织活动的中心。中共七大候补代表、河东革命先驱、河东“群众领袖”嘉康杰曾长期生活战斗在这里。运城党组织在领导河东人民进行革命的奋斗历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是优秀革命传统在本土的延续和发展。

运城红色文化主要体现在运城革命党人在传播河东革命火种、建立抗日根据地、攻坚克难解放运城、无私奉献支援抗日战争等革命斗争中表现出的不怕牺牲、英勇奋斗、无私奉献、服从大局的革命精神;还体现在运城英雄公园、夏县中共河东特委革命活动旧址、中共运城支部、河东支部干事会旧址、中共虞临永支部旧址、邓国栋烈士纪念馆、烧不焦的焦家营抗日根据地旧址、陈家庄革命旧址、革命老区迴马岭、中条山抗战纪念馆、晋南革命“心脏”韩家岭、杜马战役英烈西牛纪念园、麦来少年宫、牛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红色文化资源中。

(二)运城本土红色文化的精神特质

运城本土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和丰富了中华文化精神家园,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精神特质,为红色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第一,重视教育,传播革命火种。在山西运城夏县的韩家岭有这样一块红色的土地,它是河东杰出革命领袖、教育家嘉康杰的故居,也是中共河东特委活动旧址。早在1926年春,运城就成立了第一个党组织——中共运城支部,以嘉康杰为代表的河东共产党人,积极投身革命和教育事业,在运城地区创办了很多进步的学校,培养出一大批进步青年和革命骨干,成为革命的先声,为革命火种在河东大地的传播和燎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种重视青年思想教育的理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影响着一批批河东学子,以爱国相砥砺,以强国为志向,以报国为己任。

第二,攻坚克难,勇夺革命胜利。第一次国内革命失败后,河东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下领导运城工人农民进行革命运动,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大革命时期,运城革命党人积极领导工人运动,反对地主官僚等反动势力;运城沦陷后,河东革命党人以中条山一带为依托,建立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日斗争,实行一致抗日、民主施政及初步改革,为新中国成立后有步骤地、有秩序地实施土地革命奠定了基础;运城攻坚战中,河东革命党人英勇斗争夺取了运城解放的胜利,积累了攻坚经验。从河东党组织成立到领导工农运动,再到建立抗日根据地、领导运城解放、支援抗日战争,运城共产党人始终表现出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第三,顾全大局,支援抗日战争。运城全区解放之后,河东党组织又积极支援大西北和西南战场,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为革命胜利之后一系列改革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新时代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铸魂育人的必要性

我们党非常重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329。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又强调,要利用山西本土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文化自信[2]。

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铸魂育人的过程是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发严峻,这对思政课发挥铸魂育人功能,担负起培育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思政课教学要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从红色文化的优质基因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本土红色文化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使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能够塑造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优良教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发展凝聚深厚的精神力量。

(一)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优良教材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是不能没有,一是不能混乱”[1]322。改革开放以来,以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传统、主张全盘西化为特征的文化虚无主义思潮不断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宣扬‘告别革命’,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3]。其实质就是历史唯心主义在文化上的表现,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继而否定革命文化传统,会造成人民尤其是当代青年思想混乱,对党和国家发展具有较大的内在破坏性。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带他们直观感受革命战争年代红色资源展现的革命事迹和感人故事,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革命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的内心深深地扎根,增强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不竭动力。

(二)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但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带来了压力,尤其是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以及追逐个人利益等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产生了强大的冲击。解决这些道德滑坡、价值扭曲等思想问题,急需立足红色文化传统,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蕴含的优良品质和高尚道德。本土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光荣历史的见证,革命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和献身精神能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重塑当代大学生的英雄观,规范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自觉抵制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有害思想,认同和笃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奋斗的道德基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三)本土红色文化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有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以文化和价值观作为指导的。马克思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认为,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青年历来都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样的使命和精神,正是无数革命青年的真实写照。通过对学生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尤其是了解中国共产党人浴血斗争、不挠不屈的革命精神,激励学生从革命传统中汲取精神滋养,团结一心,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四、新时代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铸魂育人过程的实现路径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优质基因,把红色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途径,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一)融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政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插入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专题内容,把本土革命事件、英雄人物的事迹、红色文艺作品等内容讲给学生,鼓励学生去了解和学习革命史,尤其是本土革命历史,从而正确地理解革命,坚定文化自信。

开展红色文化讲堂,为大家讲解运城党组织建立、斗争的历史,增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认同。引导学生自主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去发现和了解运城尤其是自己家乡的红色事迹和英雄人物,撰写学习报告,进行交流分享,更好地增进学生对本土红色文化的了解,在时空的转变中感受革命精神永恒的强大生命力。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把红色文化网上展馆等线上红色文化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构建网络体验场景,让红色文化更切实、紧密地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发挥更加持久的育人效应。组织学生共同在线参观运城市博物馆,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张张图片、一件件遗物,使曾经的革命历史“活”起来,让学生走进革命先烈的精神世界,感悟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二)融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开展丰富的红色之旅实践活动。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建立红色教育实习基地;邀请革命前辈的后人作专题讲座;纪念红色庆典节日;参观烈士公园、革命遗迹、博物馆;开展实地调研,重温红色历史、重走红色革命之路;走访革命先辈,听他们讲述红色的故事等。

组织学生参观走访革命教育基地、晋南革命心脏、河东群众领袖嘉康杰故居,详细了解嘉康杰烈士投身革命和教育事业,传播革命火种、唤起民众觉醒、兴办进步学校、领导工农运动、开展抗日游击斗争、为革命牺牲等英勇事迹。重温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为党育人、不怕牺牲、救国救民的革命精神和丰功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使其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引导学生以其为榜样,发奋学习,扎实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邀请麦来少年宫的教师为学生开展“不忘初心红色教育代代传”主题报告,介绍麦来同志带领全家人自力更生、克服无数困难,建校外辅导站,把全部精力投入青少年德育教育事业,办起“一代伟人毛泽东”“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苦难家史”“学习雷锋好榜样”“艰苦创业”“精神不倒,风骨永存”五个展览馆,常年免费向社会开放。勉励同学们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吃水不忘打井人,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砥砺奋斗,报答党恩。这样的实践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头脑,融化在血液中,促进学生充实精神生活、升华思想境界。

(三)融入学生社团教育活动

在革命年代,迅速发展的进步学生社团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民族觉醒,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直到今天,高校学生社团仍然是当代大学生提升思想境界和素质的一个锻炼平台。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对于知识的理解及掌握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思政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成立红色文化研读社团,或者组织其他文艺社团举办读红色家书、悟红色家风,走红色之旅,拍摄红色微电影等活动,引导社团增强自身特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起学生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积极性,使红色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成立红色影视剧欣赏社团,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经典的红色影视作品,比如《伟大的转折》《长征》《海棠依旧》及“建国三部曲”等电影电视作品,了解革命的历史,重温革命的精神,从这些影视作品中吸取正能量。自觉抵制那些歪曲事实、低级趣味、抹黑国家形象的劣质影视作品的腐蚀,引导学生以红色为荣,用红色擦亮青春的底色。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守与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育一代又一代的革命接班人。”[4]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全过程,进而转化为激励当代大学生为民族复兴砥砺奋斗的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这是思政教师的任务和使命。

猜你喜欢
河东运城革命
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 “三个运城农业品牌”打造运城新名片
庆丰收 感党恩 农之源 韵河东
点赞!李克强总理山西运城赶年集
运城清廉地图
山西运城:冬日盐湖色彩斑斓
“对韵河东”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会剪影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河东楹联网2011年“杨柳杯”第六期、第七期擂台赛终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