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嗣燕 侯小锋 刘伟林
通信作者侯小锋(1973—),男,重庆人,昆明理工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民间工艺研究。
白族,主要聚居于云南滇西地区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其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尤其是白族金属工艺,具有近3000年的历史。从滇西大理白族金属造物设计本身的发展历史来看,它主要经历了原始文化、滇文化、爨文化、南诏大理文化、元明清文化这几个阶段。早在唐南诏时期,据古籍《南诏德化碑》记载,在南诏时期白族地区受先进的汉文化影响,南诏国将掳来的部分汉族人迁移到滇西地区,这进一步加快和促进了汉文化与白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滇西大理地区长期受到汉文化的影响,白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在长期以来的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在经济和文化上,汉族人民带来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促进了白族民族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当时白族形成了一种对内吸收汉族与藏族文化,对外吸收周边国家的古文化的社会现象。从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第11号窟出现“波斯国人”造像来看,其充分说明了南诏时期与东南亚国家在经济、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有着一定程度的交流,形成了历史悠久、文化兼收并蓄、绚丽多彩的白族文化。这些因素不仅促进了滇西民族文化与内地的交流与融合,而且为大理当地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从而提升了白族金属的制作技艺,使当地的金属工艺品种类也逐渐增多了。
白族金属造物受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初期的白族文化、本主崇拜与宗教文化等文化发展脉络都有所联系。白族金属造物是人们在生活生产中所创造出来的,滇西白族金属工艺包含了青铜器、铁器与金银器。滇西地区白族金属的造物设计,涵盖了当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情怀,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大理白族金属造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造型样式、纹样形式与材质,不同的造物形态与表面纹样的每一部分都寓意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他们将金属造物的思想、审美观念和技艺相结合,并将白族的文化融入金属造型与纹饰里。从白族金属工艺发展历史和造物思想中看出,其金属造物体现了“古拙朴素”“备物致用”“广取博采与兼容并蓄”三种审美特征。
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是在劳动实践时对工具的使用、改造过程中产生的[1]。旧石器时代的打磨石器体现出人们的造型审美,代表了先民们早期的审美意识萌芽和发展的过程。以滇西大理地区出土的文物来讲,云南最早出土青铜器的古文化遗址——大理剑川海门口遗址,出土文物2000余件,其中有青铜器14件,主要是铜斧、铜镰和铜刀等。从这些出土的青铜器文物的艺术形态来看,先民们常以动物形态设计青铜器的造型,这些动物形态主要有三种装饰形式:一是将整个的动物形象做成青铜圆雕;二是动物形态的青铜器,一般雕刻于贮贝器、铜矛和铜啄上;三是线条雕刻的动物形态,工匠一般使用刀将动物的形象刻画在青铜器上,既有写实的动物形态,如蛇、牛、鸡、虎等,也有抽象的动物形态,如凤纹、龙纹等。它们都真实地反映了滇西地区白族先民们“率真”的民族本能和天性。先民们不仅以青铜器的造型和特点传达对生命的感受体验,也传达出了本民族的情感归属。白族金属造物以朴素自然,造型纯粹为其审美情趣,反映出了民众共同的精神信仰和本真的价值观。
自古以来,器物的实用功能是造物的首要目的,滇西大理白族金属造物亦是如此。时至今日,白族金属的功能性在白族人民的生活中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经笔者在滇西地区进行调研得出的结论,大理白族作为一个农耕民族,制作的金属工艺产品主要围绕农业来生产。从耕地所使用的镰刀、铁锹等用品和生活中常常使用铜、银制作的茶具、碗具,这些都体现了造物的实用功能。
造物的实用功能在经过社会的发展之后,会随着人们的需求而产生变化,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2]。例如,白族妇女随身佩戴在休闲时用于缝补的银针筒,如今随着社会的变迁与经济的发展,白族妇女的针筒已发展成一种装饰佩饰。在金属器物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原本的实用功能外,造物者也会在器物上进行装饰,使之既实用又精美,如大理比较常见的白族锁。在滇西地区的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工匠们使用银和铜相互混合制造锁具,在其发展过程之中,还有了钟形锁、书形锁、龙形锁、鱼形锁等多种实用且美观的银铜锁。
在造物思想和创作题材方面,滇西地区白族的金属造物设计的内容与当地人所居住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和宗教信仰紧密相关。白族工匠所制作的金属器物主要通过其器形和纹样形式表现白族的技艺思想。例如,白族服饰的金银器佩饰主要是以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为造型,如蝴蝶纹样则与白族传说的“蝴蝶泉”有关,其寄予的便是白族人对忠贞爱情的美好向往。在白族的精神信仰与人文风俗上,白族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民族,不断吸收、接纳与整合外来文化。这些文化在白族金属造物中也有所体现。汉族、藏族的许多祥瑞之物都被白族人民所吸纳并用于造物设计中,如频繁装饰于器物的“麒麟送子”“吉祥八宝”、龙凤纹样等。其金属器物还体现了白族的宗教信仰。例如,白族银器工匠所制作的具有宗教性的宝莲花、八仙在白族金属器物上随处可见[3]。
在造物形态、装饰工艺和表现手法上,白族的金属造物将本土文化与其他各民族的特色相互接纳并融合,呈现出一种多元的艺术风格。例如,大理白族金属的造型构成元素中有几何元素,也有花、虫、鱼、鸟。规整中求对称是白族金属器物基本的样式。在大部分白族的器物中,多以圆曲线构成白族的金属器型外形线,基本器型以饱满圆润为主。另外,白族金属造物无论是造型还是纹样都有着强烈的写实倾向,写实的对象则是花、鸟、虫、鱼等。
白族金属造物的装饰纹样按照题材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自然界题材,主要是对植物、动物以及自然景象的模仿,如花纹、葫芦纹、鱼纹、蝴蝶纹、云雷纹、漩涡纹等。二是白族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题材,这类题材能反映出白族人民的历史文化,故事传说所表现出的纹样有蝴蝶纹样、金鸡纹样等。三是几何形纹样,这类纹样比较抽象,尽管抽象,其背后却被赋予了丰富内涵。白族金属器物有回字纹、卍字纹与点纹等这几种常见的几何纹。线条轻、重、缓、急、刚、柔、润、涩、光、影与质感等的运用无不体现创作者对画面整体意境的把握[4]。
白族金属造物兼容并蓄特点还体现在其装饰工艺和手法之上。其装饰工艺主要有平面纹样性装饰、立体雕塑性装饰、色彩镶嵌性装饰三种。平面纹样性装饰通过用不同样式的錾子在金属表面用阴线或阳线刻画出装饰纹样图案,纹样线条纤细,这是白族金属造物装饰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立体雕塑性装饰主要有圆雕、浮雕和透雕三种基本形式,工匠们使用雕、刻、塑以及焊接、堆砌、敲击等手段制作的三维艺术空间。这种方式能够将金属造物的造型、图案很好地结合并呈现出来。色彩镶嵌性装饰,通常是指金属造物工匠们以珐琅、鎏金装饰于金属器物表面,常见的有圆雕、浮雕和立雕这三种基本表现形式,它们在白族金属造物的装饰艺术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运用[5]。
大理白族的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点,造就了白族金属造物设计“和而不同”的特征。滇西大理白族金属器物的制作,从实用的要求出发,其造型和装饰也体现了白族独特的审美意识,体现了实用性和审美性的高度统一。追溯事物的起源文化,就是从其本质上去了解事物,无论是其单纯的表现形式抑或是深层次的内涵,其背后美学内涵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结合。因此,探索滇西地区大理白族金属器物中的物像特征,对于人们剖析大理白族金属的审美文化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滇西地区大理白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用勤劳和智慧为人类物质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金属造物文化,它根植于白族文化之中。白族历史发展变迁中所形成的金属造物特质,包含了诸多历史文化信息,是白族人民精神信仰、生活生产和行为范式的载体。白族金属造物的造型样式、装饰题材内容和造物思想均体现出白族文化的多元化、复合式特征。其造物思想体系凝聚了白族的文化精神和人们的审美观念,蕴含深厚的艺术性、使用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述说着白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