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胜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阳光体育运动”的逐步兴起,不仅受到公众的欢迎,中央领导也特别重视,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强健民族体魄、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质是体育人的使命,也是高职体育教学的育人目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需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既不能使教学复杂化,也不能使教学僵化,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思想,规范教学模式,进行一体化教学,在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以文化人和活动育人,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挑战,通过合理的课改使当代大学生增强体质,实现全面发展。
教育部、体育总局和共青团等有关部门联合提出了阳光体育,这项措施的目的是有效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激发学生体育锻练参与热情,增强当代学生的体质。通过分析近几年学生的身体健康形势,我国学生体质状况不佳现象已普遍存在,阳光体育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规定,以强身健体为目标,督促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培养体育锻炼习惯。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了有力帮助,帮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健康、快乐、幸福都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从中华民族复兴的角度来看,拥有身心健康的接班人,中华民族才能复兴,才能实现中国梦的发展目标。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社会的角度看待阳光体育的发展,全面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并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的深度融合。要进一步把阳光体育的理念纳入高职体育课程,就必须深化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积极引导学生无论是体育课堂还是课后体育锻炼和学生体育社团,真正到操场上和阳光下参加健身活动,去感受阳光体育带来的青春正能量。
课堂教学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容易忽略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学生体育素质参差不齐,基础较好的学生会感觉“吃不饱”,而基础稍差的学生则感觉“吃不了”;注重了体育技能的训练,忽视了体育所蕴含文化育人功能;注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这些问题会降低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般存在三种情况:一是体育课程要增强学生的体质;二是体育课程要使学生学会更多的运动技能;三是认为体育课是带学生去玩。但对于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目标、情感目标确很少涉及,很少有体育教师能够“以德育德”“以文化人”。
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传统,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贯重视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过于强调体育对增强体质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对每个学生体育兴趣、体育道德、体育文化的培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考试成绩,不能激发学生的体育爱好。
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学校的硬件设施却没有随之增长,再加上目前各高职院校所投入的体育专项经费远远低于国家标准,由于体育设施短缺,直接影响高职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现阶段,虽然体育教师对阳光体育的实施高度认可,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只是在形式上开展阳光体育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没有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阳光体育实施方案和阳光体育教育教学成效评价激励机制,没有建立阳光体育教育教学的研究机制和开发建设机制,造成阳光体育教育教学落实成效不明显。
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而言,体育教师队伍质量关乎教学质量,目前造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停滞不前的原因包括:首先,专业口径狭窄,培养方式简单。其次,不注重体育教师人文精神、中华文化,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注重体育知识和技能力的培养。第三,不了解体育课程的科学性,只注重体育课程的传统教学,没有将现代教育技术用于体育课程教育教学之中,没有创新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精神,未能及时获取新思想、新知识,为了应对以上问题,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需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强自我学习,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升高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激发并保持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人民体质的提高,高职院校要始终将“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扎实做好各项体育工作,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终身健身的观念。在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女排精神,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把体育课程建设和维护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认同结合起来,通过创建学生体育文化社团、建设体育文化课程、创新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改善体育教育教学条件等措施,引导高职学生注重体育锻炼,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在新的《纲要》中,课程目标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目标,二是发展目标,涵盖了体育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身体健康、适应能力等目标,这种目标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科中心主义的影响,使教育重心从传授体育知识技能转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往我国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活动时,过于注重传授体育知识,培养体育技能,在新《纲要》指导下,高职院校逐渐将体育课纳入必修课范畴,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实现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这是体育课程目标的创新,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提高运动技能和掌握体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五个认同”,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利用现有的体育知识调整身心。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中华文化、健身技能、心理健康、实践项目和社会服务。
和谐的校园环境为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港湾”,而阳光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则有益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契机,设计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体育运动模式,也就是说在确保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以培养高职学生的体育兴趣的为目标,以校园体育文化节等体育活动为主线,以俱乐部、学生社团和课余体育锻炼为载体,引导高职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建立科学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以就业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指导下,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课程,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服务的基础上依据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具有行业职业特色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块和体育实践活动项目,这就需要确立实践(学校)内外一体化的职业实践体育课程体系。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提高操作能力与终身效益”紧密结合,紧紧围绕不同职业的未来发展,帮助学生掌握职业实践性身体训练方法,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体育教学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的目标。
受地域及条件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理解能力等各不相同,体育教师应根据高职学生体育基础水平,深入了解他们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在体育教学中保持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科学划分学生的层次,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关注度,保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高职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田径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在教学前观看优秀田径运动员的视频,提高学生对田径的好奇心,在回放过程中,讲解动作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观察运动员的标准动作,学生在观看时忍不住模仿,然后组织学生练习,学生在头脑中有标准动作的印象,在练习中更容易抓住重点。练习结束后,组织教学比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具有相同的实力,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在优化和改革高职院校阳光体育教学时,应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务院、教育部联合制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建立健全健康检测体系,同时,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实施办法积极纳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并将体测测试成绩与高职学生的奖学金、评优评奖,甚至毕业等环节挂钩,从而督促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主动增强自身体质,为提高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打下坚实基础,对涉及的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并与阳光体育运动相结合,充分发挥体质监测的促进作用。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有效增强高职学生的体质,同时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阳光体育运动”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各高职院校需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走向操场,走进自然,在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需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坚持“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持续推进高职体育教学的“三教”改革,建立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服务等能力培养的个性教育教学方案和标价标准。此外,加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特色建设,使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与学生的体育兴趣相结合,与思想品德和素质提升相结合,与阳光体育育人体系相结合,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实施,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