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的三维审视

2020-01-02 09:54岳宗凤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总书记美丽

杨 方,岳宗凤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临沧 677099)

一、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任何一个新思想的出现绝对不是凭空产生的,其都有着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承袭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思想和中华民族优秀的生态文明思想,结合当前中国发展的实际,形成了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

(一)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1.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总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其中,自然界也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界不依赖于任何哲学而存在,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1]。人类源于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而社会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从此,有了人、自然界和社会,三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自然界可以为人类从事实践活动提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人类通过从事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认识自然界发展规律,进而“改造世界”,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实现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要实现和谐发展,需要人从自然界、社会以及人自身中解放出来,要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人类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人类有能力利用和改造自然,但是不能过度对自然进行开采,一旦开采超过自然承载能力,就会带来一些灾难性的后果。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和利用要从长远的角度来规划,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2]。恩格斯告诫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利用则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2.中国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思想。中国历代领导人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和重视生态。毛泽东主席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开展了黄河治理、淮河治理、长江中下游治理等一系列工程,还提出“园林化”构想,号召国人植树造林,为人们提供绿色舒适的居住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邓小平同志倡导“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3]。他指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出台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江泽民同志则提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资源消耗,鼓励世界各国加强生态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胡锦涛同志强调用科学发展观看待生态环境问题,既重视如何降低能源资源的使用,又着重提升环境保护能力,发展绿色经济。总而言之,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和中国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思想一脉相承,既批判继承其思想的精华,又丰富和发展其内容涵义。

3.中华民族优秀的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诸多关于“美丽中国”思想的论述。儒家思想中孔子注重“人与天一”,天和人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孔子强调天与人和的中庸思想,孟子倡导尊重自然规律,道家思想中老子“天道”思想,佛家思想中珍惜生命、珍爱万物等等,从这些传统思想中可以看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了“美丽中国”思想,也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场合引经据典,关注传统文化,找到民族的“根”和“魂”,其“美丽中国”思想正是在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生态文明思想基础上形成。

(二)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形成的实践逻辑

1.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期间的“美丽中国”思想。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早在梁家河时期就有所体现。梁家河在文革时期就面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时期,认识到要办沼气池,利用沼气解决村民的照明问题,改善村民生火做饭方式,减少村民对煤炭的使用量,降低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有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福建和上海时期的“美丽中国”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期间,倡导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着力打造当地的养殖业,还发展了当地特色的红色旅游业,改变了正定从前落后的局面。既保护了自然环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在福建时期,“美丽中国”思想得到丰富扩展,提出“城市生态理论”“建设生态省”,推动了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在上海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发展旅游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

3.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美丽中国”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建设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将“美丽”加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并在诸多场合发表了关于“美丽中国”思想,这一阶段,标志着“美丽中国”思想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让中国的青山、绿水、蓝天常在,把中国建设得更加美好,为世界各国治理生态问题提供可行性方案。

二、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的哲学阐释

(一)“两山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

1.坚持矛盾的观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提出以来,就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反响,受到众多国家的关注。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的存在,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如此。“绿水青山”正如一个矛盾的其中一面,“金山银山”为这个矛盾的另一面,在一定条件下,二者会发生转化。对于中国人民来说祖国大地上的一草一木就是金山银山。只要把每一处绿水青山建设好,自然而然就形成金山银山。

2.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还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论中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观点。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形势严峻,我们不能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来实现金山银山,否则总有一天金山银山也将不复存在。笔者认为,既要把我国经济发展好,同时又不能忽视生态环境问题,就要全面看待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多举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要着力解决现在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4]。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转化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话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老百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方法论上的一种创新。

(二)推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人、自然、社会是一个统一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人类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则随着自然、人的出现不断发展。只有实现人和、自然美、社会美,我们的国家、整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丽。为此,必须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2.注重系统优化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于生态既注重整体的效果,又注重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从顶层设计层面,国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方面的承载力,把生态建设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全方面考量,建立生态追究责任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生态保护理念,将污染降到最低。从个人层面,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将“两山理论”学深悟透,并落实到行动中去,从小事做起,时刻不忘保护环境。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才能不断得到解决,良好的社会行为风尚才能逐步形成,最终实现社会和美。

(三)运用底线思想和发展观点看待生态“红线”

1.坚守底线思维。针对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运用底线思维看生态“红线”,扩大退耕还林,加强综合治理,完善生态保护和补偿机制,出台一系列举措。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错路,严防这样的错误思想,严守底线,不能踩“红线”,更不能闯“雷区”,一旦触犯,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极其重视生态,从战略性、全局性高度来发展生态,按照“美丽中国”要求,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

2.走绿色发展之路。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5]。恩格斯在这里强调,如果世界被我们看作是不运动、不变化、不发展的,那是错误的观点,犯了形而上学的谬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观点,形成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倡导绿色发展之路就是要推进我国经济绿色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改善环境,形成绿色健康的发展模式。

三、习近平“美丽中国”思想的实践指向

(一)思想层面

1.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它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行动指南,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美丽中国”涉及的不仅仅在生态方面,还涉及全球治理的诸多领域。因此,需要人们树牢思想意识,坚持正确的生态保护理念,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宣传“美丽中国”思想,将“美丽中国”思想入脑、入心,最终落实到行动上来,走绿色发展的高质量道路。

2.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人与大自然是和谐共生,人们应该充分的尊重自然,常怀感恩之心,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就是人们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不要随意破坏自然,在其基础上利用好自然,让其造福于人类。自然的承载能力有限,若不控制,随意对自然过渡开采、利用,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问题也将随之而来,为此,我们要保护好自然,要秉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

3.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环境的发展关于国家、民族的未来,为此,人们必须把生态环境爱护好。主动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负责,自觉做一名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合格的践行者,自觉坚持新发展理念。不走以前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老路,让绿水青山常在。

(二)主体层面

1.国家角度。国家从整体性角度做好规划、部署,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生态监督机制,划定生态“红线”,增强防范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积极推进污染防治工作,巩固碧水蓝天。党员干部加强“美丽中国”思想宣传教育,落实党政领导干部主体责任,严格追究责任,实行“一岗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6]。因此,党员干部应积极投身实践、做好表率,开展“党员干部生态保护会”“党员干部生态宣传会”等。政府发挥其治理生态的作用,强化问题导向,优化服务,加强舆论监督,让“美丽中国”建设落到实处。

2.社会角度。社会加强舆论宣传教育,发挥网络、媒体等宣传和监督作用,创作丰富多样的“美丽中国”生态文化作品,积极开展喜闻乐见的教育实践活动,及时向大众普及“美丽中国”思想。企业加强“美丽中国”思想宣传教育,并将“美丽中国”思想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促使传统企业不断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此外,企业还要落实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既抓好经济发展,又重视生态保护,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两个方面都兼顾好。

3.个人角度。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取得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改善。成绩斐然的背后环境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年来,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虽然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但是突出问题依然存在。生态关乎民生,良好的生态能给人民带来福祉。实现“美丽中国”关乎国家、社会、个人,随着“美丽中国”思想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中来,在思想上树立生态共同体理念,同时积极投身到了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如:垃圾分类、义务植树、绿色出行、多使用可持续利用物品、节约水资源等,鼓励公民加入到“美丽乡村”“美丽社区”“美丽校园”建设中,充分发挥公民的主体作用,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三)制度层面

1.健全制度体系。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制度保障。为了有序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法律先行,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7]。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执法体系建设,要严格落实执行。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全方面增强执法队伍建设,运用“互联网+”平台完善环境执法机制,有效保障公民生态保护权益。健全环境执法问责机制,执法人员各尽其职,明确责任,保证生态文明建设责任落实到人,不断提高执法效率。

2.完善环境监督机制。政府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大环境监督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对生态环境各项指标进行考核和监督,对生态考核机制进行完善,明确考核标准,并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纳入到经济效益考核中,有效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对于违反法律法规,触犯生态“红线”的企业和个人要进行严惩;同时,开拓投诉渠道,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生态监督中来,积极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提高生态环境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1.鼓励各国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交流与合作。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整体性、全局性高度,着力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更加美好,坚持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道来处理各国共同面对的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开展经验交流与合作。为了更好提升中国生态治理能力,2017年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构绿色技术合作交流平台、开展城市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等思想,增强了中国的生态话语权。

2.中国积极投身生态治理实践。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光是中国治理好就可以,需要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努力,携手共进,把我们共同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这需要中国参与到全球生态治理中,加强与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合作,鼓励各国学习中国生态治理的经验和做法,欢迎各国派专业人员到中国学习,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中国生态治理经验、方案的使用中,传播中国生态治理理念做法,为世界各国治理生态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案。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总书记美丽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