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探究

2020-01-02 08:25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校企互联网+院校

严 莎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1 实施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逐步推进,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党、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互联网经济越来越重视。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但高职教育与企业合作过程中,目前仍存在着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人才培养质量偏低,毕业生无法适应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问题。而为了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毕业能就业,就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将“互联网+”融入职业教育中,探究如何实现信息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以此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校企合作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合作单位都是老师、校友等通过个人关系,自发建立起来的,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约束条款和保障机制,因此大多数校企合作项目在运行过程中效率比较低下,难以保证合作目标的达成,仅仅有合作意向的居多,而真正有密切合作实质的少,最终导致很多合作项目流于形式,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满足岗位需求的目的,没有真正为学校、企业带来益处。而且,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也缺少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协调,相应的扶持政策还不够完善。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和企业在价值取向和合作动机上存在较大差异,相对而言,高职院校的合作积极性更高,希望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培养出更多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需求的人才;而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希望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寻求更多的优质人力资源,高职院校的公益性和企业的驱利性形成具大反差,致使两者之间的校企合作难度加大[1]。

2.2 校企合作形式不够深入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仅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内容。企业专家进学校班级开展讲座,更多的是为了宣传企业自身或者招聘储备人才,企业并没有实质性地参与到学校的联合培养中。同时,学校与企业只签订了合作协议,以安置学生实习为主,仅达到了校企初步合作的目的,很少能与合作单位紧密合作,起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作用的也不多。

学生方面,能获得真正就业岗位能力,直接获得就业机会的占少数,多数学生仅仅为服从学校安排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也有一些学生不服从学校安排,自主实习的。

2.3 校企合作缺乏信息沟通的有效平台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缺乏信息共享平台,以致于双方信息沟通不畅。企业没有有效的利用互联网平台,及时传达给学校行业动态,岗位需求信息,导致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面都严重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轨。与此同时,教师在下企业实践锻炼过程中,企业与学校、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企业对教师实践过程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和信息跟踪反馈,部分教师也只是为了完成实践环节任务而去实践,并没有从本质上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这些都使得教师下企业的实践锻炼活动没有达到真正效果。同时,由于企业导师与高职院校教师缺乏交流沟通平台,往往各司其职,高职院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不知道市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导师教学经验不足,不知道如何有效的把企业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造成了校企合作中“双导师”的沟通阻碍和资源浪费[2]。

2.4 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改进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大部分仍然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对学生的指导也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操作环节大多也仅限于校内模拟实训室,而且校内实训室存在着设备陈旧老化、无法跟上行业发展等问题,高职教师长期在校内工作,特别是没有任何企业实践经验直接从高校毕业出来的教师,无法有效把握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点,导致无法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很好的培养。为了弥补校内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许多高职院校聘请企业专家到学校做兼职导师 ,但由于缺乏相关校企合作制度的保障,企业导师到学校更多地是开展企业讲座,宣传企业,没有真正达到传授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3 构建“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

3.1 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长效管理机制

为了校企业合作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高职院校和企业应共同成立校企合作处,明确校企合作中相关企业和高职院校的权利、责任、义务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合作过程清晰化、考核标准细致化,不让校企合作形式流于形式,使得校企合作项目能顺利运行。同时,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也应根据《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对高职院校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和帮助,促进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参与校企合作的单位,应该着眼于长远利益,提高其合作的公益性,真正对合作院校进行技术实操指导,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需求的人才。

3.2 构建信息沟通有效平台,深入校企合作形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更应该加大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信息化水平,积极推动智慧校园建设,构建学校与企业之间信息沟通的有效平台。比如:基础设施方面,实现校园WiFi网络的全覆盖,教室安装能与企业远程互动视频的智能设备,构建远程实时互动课堂,通过双向的互动音频、视频平台,将日常教学与企业生产管理实践联系起来,学生在教室学习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远程互动平台,观看企业导师生产管理实践活动,进行模拟、案例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实时与企业导师双向沟通交流,很好地实现了校企资源的共享联通[3]。其次,高职院校应建立“互联网+”的数字实验室和虚拟实训平台,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操作水平。同时,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建立校企网通平台,

构建教学共享资源库,学生和教师可通过网通平台,了解到包括企业发展动态、讲座和校园招聘会安排等内容,高职学院教师可将平时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需求上传到校企网通平台,并根据企业和社会生产实践变化,以及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变化,对资源库内容进行实时更新,使得学校学生、教师与企业导师三方在不受时间、空间局限下都可以通过该校企网通平台进行学习、沟通,交流,从而真正实现深度合作、共享共赢。

3.3 强化校企合作师资力量

教育师资是“互联网+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保障。在“互联网+”背景下,应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高职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可利用“互联网+”信息手段,实现共同执行教学任务,在明确各自的教学任务的同时,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深入沟通分享、交流合作,以提高各自的教学能力[4]。

另一方面,应该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双方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倡导教师们勇于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积极开拓创新,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熟练运用互联网信息平台相关操作,能够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从而也吸引学生主动分享一些网络信息和资源,一起主动参与到信息化课堂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分享式学习中不断提高其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

还要鼓励教师们多多参与信息化教学培训和信息化教学比赛,以提高其对信息化资源的收集、分析、处理、编辑、运用能力。高职院校和企业可对积极参与并推广“互联网 + 校企合作”的教师们给予实质奖励,比如在其评定职称时,对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 +”创业大赛的教师给予加分,或者破格提升的待遇,以此激励教师们将“互联网 + 校企合作”模式运用到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去。

4 结 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互联网+”背景下,应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信息化的校企合作,以此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本文提出的校企合作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仍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校企合作实践中需要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校企互联网+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