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燕 张绍平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教育部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中提出: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主体,高职院校在全面推行“放、管、服”的背景下,如何实现院校自治、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新格局,推动高职院校实现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成为亟须解决的课题。
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中的基础作用,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预警功能,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通过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引导高职院校提升质量意识,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运用“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知识管理及绩效管理理念,分析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2017年全面运行,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2.1.1“三系融合”,构建质量保证体系
一是引入船级社认证体系,建立四层级管理制度体系。2004年,以校属工厂实施的中国船级社认证体系为基础,推动生产认证向人才培养认证转型,建立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指导文件、表单记录四层级的管理制度体系。
二是遵循船员培训管理规则,建立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2007年学院按照国家海事局要求,探索建立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2009年该体系通过国家海事局审核,并将航海类专业纳入受控范围,实现了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监控。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实行每年一次内审,每两年一次外审,每五年进行换证审核,确保体系的时效性。
三是探索三类体系融合,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2017年学院以创新落实“严精细实”的军工质量观为宗旨,借鉴中国船级社认证体系的规范性,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贴切性,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包含了以学院发展目标、质量方针、办学定位、质量目标和质量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学院质量手册,学院主要质量管理方面工作的程序文件,学院主要质量管理制度、部门职责、岗位职责、工作标准、部门管理工作流程等规范性文件。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了三个体系有机融合,覆盖了学院所有部门,所有人员和教育教学、管理及服务的全过程,贴近专业实际,具有船院特色,实现了质量保证体系“产品——航海类专业——其他专业”的全覆盖。
2.1.2明确目标,建立标准,打造两链
首先,依据学院规划,形成完整的目标链。一是利用SWOT分析法,确定学院发展目标与人才培养定位,以“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为统领,以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为抓手,制定学院年度党政重点工作要点,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和岗位,依据年度工作计划、月度工作计划、每周工作安排推进工作落实,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链。二是聚焦“职教20条”和“双高”计划重点任务,调整制订2019-2022年学院发展规划与目标任务,调整修订专业建设规划和任务分解表,完善课程建设规划,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学院发展相适切。三是各教学单位依据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制定院部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教师个人制定与所在专业建设规划和自身基础相适切的个人发展计划,确保教师个人目标与院部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目标和专业建设规划的相关要求相适切。四是师生共同制定学生成长目标,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素质教育学分制为基础,突出扬长教育,明确学院学生成长目标和年度育人计划,学生在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发展规划,编制《大学生发展手册》,形成学生层面目标链,确保学生成长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切。
其次,建立标准体系,形成规范的标准链。一是梳理全院各单位(部门)职责、岗位职责与岗位工作标准,建立了职责——岗位工作——工作标准的逻辑关系和有效的岗位标准执行机制。二是出台专业建设标准、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标准、课程建设标准,全面制(修)订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根据生源类型,实施分层分类差异化人才培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三是教师层面从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与技术服务、社会实践四个维度,建立基于职称的“初级—中级—副高—正高”标准链和基于职业的“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领军人物”标准链。四是结合学院素质教育学分制度、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发展基本标准。
2.2.1做好诊改运行方案设计,确保诊改有成效
首先,诊改运行方案设计。学院遵循诊改运行基本原则,成立诊改领导工作小组,制订诊改年度和阶段工作计划。成立诊改工作小组,按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等五个层面制订诊改工作方案。学院诊改工作办公室(质量管理处)组织质量体系的宣贯学习,让全院师生员工知晓体系文件的架构,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标准,熟悉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通过组织“说部门工作”“说支部建设”“说专业”“说课程”“说个人发展”等“五说”系列活动,推行实施五个层面的“8字型螺旋”运行,实现质量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控制,促使质量管理体系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及“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保障、支持服务、质量监控”五个系统得到全面运行。
其次,规范诊改运行管理工作。为引导和支持学院全面开展教学诊改工作,切实发挥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运行机制,学院出台了《质量诊改管理工作控制程序》。从学院质量体系运行诊改、办学质量保证诊改、专业诊改、课程诊改、师资诊改、学生全面发展诊改、信息化平台建设诊改、资源保障和服务诊改等方面,明确诊改责任主体、工作职责和诊改周期,规范了基于“8字型螺旋”质量改进螺旋的诊改流程,包括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监测、预警、实时改进、诊断、激励、学习、创新、定时改进等十三个步骤。
2.2.2加强数据监测与预警,促进诊改更精准
首先,加强数据的分析与应用,系统设置质控点。诊改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的使用,离不开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支撑。“用数据管理,让数据说话”是学院诊改工作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真正发挥决策作用,学院制订了《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管理工作程序》,完成了《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组织诊改工作小组依据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结合学院实际工作,确定了“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体系运行质控点,建立了分析和预警平台,为学院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其次,常态纠偏,内外审核相结合,促进诊改运行有时效。通过每年的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审、三年一次的行业主管部门海事局的外审、每学期的教育教学期初期中检查,找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不符合项、问题清单进行全面整改与落实;通过院属各单位(部门)月度工作计划完成总结、学院月度工作信息发布、教务动态等进行常态纠偏;通过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按诊改周期进行的自我诊改,形成自我诊改报告,进行阶段改进。三个体系的有机融合,责任主体的自我诊改和外部的监控相互补充,保证学院诊改运行更有时效。
2.2.3分层实施自我诊改,推进诊改工作落实落细
第一,学校层面。各单位(部门)以年度为诊改周期,围绕学院事业发展的关键指标,借助信息化平台,实时采集过程数据进行监测预警。年初,结合学院党政重点工作编制部门年度重点工作。每月,各部门根据学院月度重点工作,编制部门月度计划与工作标准,并对上月度工作进行自查总结,实时纠偏。年末,通过“说部门工作”、“说支部建设”活动进行年度总结,针对未完成的任务项目开展诊断提出改进措施,纳入到下一年度的目标任务中。
第二,专业层面。专业诊改以学年为周期,建立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开设不同类型的订单班,实施分层分类人才培养。学年初,开展专业调研,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细化质控标准,落实责任分工;学年中,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期中教育教学检查,利用学院信息化平台进行监测、预警,及时纠偏;学年末,专业团队分析目标达成度,分析问题原因,提出改进措施,编写专业自我诊断报告。
第三,课程层面。课程教学以学期为诊改周期,利用学院信息化平台、课堂教学平台进行监测、预警。学期初,制定学期授课计划,根据课程标准和课程考核大纲做好教学设计,细化质控标准,落实责任分工。学期中,落实学期授课计划,实施过程化考核,通过日常教学检查、学院教学观测员随堂听课评测、督导员随机督导交流、教务和教学单位不定期抽查,学生信息反馈进行监测、预警,实时纠偏。学期末通过课程考核,利用教学管理系统开展结果性教学评价,编写课程教学自我诊改报告。
第四,教师层面。教师以聘期为诊改大周期,以学年为诊改小周期,对照个人发展规划,从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与技术服务、社会实践4个维度进行自我诊改。学年初,教师进行SWOT分析,精准把握自身特点,确定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对照个人下一发展阶段各维度的标准,制定近期要达到的目标,科学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学年中,教师根据学院信息平台监测和预警的数据实时调整年度任务计划。学年末,教师对照年度计划进行自我诊断,完成诊改报告。
第五,学生层面。学生自我诊改以学期为小周期,学年为大周期。学生每学期期初通过分析基础数据(学业成绩、素质教育学分排名、荣誉等信息),总结上一学期目标完成情况,形成初步的自我诊断。班主任、专业教师给予一对一指导和建议;学生依据班主任(辅导员)的建议修订《大学生发展手册》个人发展整体目标、个人生涯发展规划,同时制定下一学期目标;学院组织每学年一次的学生全面发展指标量化测评,通过测评数据演变及结合各学期学生发展目标完成情况,制定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学生教育工作年度诊改方案。
2.3.1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诊改工作
学院于2017年成立内部质量体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顶层设计,建立运行机制;成立了7个专项工作组,分别负责学院诊改架构与体系、专业和课程、师资建设、学生发展、信息平台及资源保障与服务等方面的体系建设和运行指导工作,并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明确了诊改运行责任主体。学院质量管理处,作为学院的专门质量管理部门和诊改工作办公室,负责学院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和运行,负责执行质量监控、考核性诊断制度建立与运行等工作。形成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7个专项工作组专业指导——质量管理处全面组织协调——各部门具体实施、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
2.3.2完善制度,实现质量管理的程序化和规范化
围绕落实国家、湖北省系列“放管服”改革要求,依据《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章程》,学院全面启动了管理制度“废改立”工作,从党群工作、教学与科研管理、学生工作、人事质量管理、财务管理、服务保障等方面,制(修)订管理制度,优化完善职能部门管理工作流程。按照学院发展目标、质量方针、办学定位和质量目标,决策指挥与办学资源保障,专业建设和发展,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学生全面发展,质量事故管控,质量记录控制,文件控制,诊断与改进,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12个要素,制(修)订质量体系程序文件,实现了三全育人全覆盖,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事前有标准,事中有检查,事后有反馈。
2.3.3实行考核性诊改,持续改进与提升质量管理工作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问题,制定目标,将学校发展目标层层分解。制定二级学院目标、专业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通过绩效考核评价目标完成情况,构建了两级管理模式下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学院通过组织开展“考核性诊改”,督促检查各层级诊改的落实,将结果纳入到学期部门绩效考核,做到持续改进、闭环管理、螺旋上升,使学院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持续有效。
2.3.4推进自我诊改常态化,提高师生员工满意度和获得感
学院以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与运行为抓手,以提高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不断打造“以人为本,质量立院,特色创优”的质量文化,树立“人人为质量负责,事事为质量奠基”的质量意识,运用“8字型螺旋”在“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开展诊改,建立质量报告制度。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开展自我诊断和考核性诊断,把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和部门绩效考核有机结合,保证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持续有效。学院质量管理逐步实现“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转变、外部问责向自我问责转变、定性向定量转变、人工向智能转变,质量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教职员工业务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学院已建成的信息化平台有30多个,涵盖了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学生等各个方面。教务管理系统可进行师生评教、教学排名;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可实现对实习过程的监控;科研管理平台可进行科研成果、教学成果统计,完成科研考核;人事管理平台可进行人员信息、职称评审、全员竞聘管理;学生管理平台可查询学生奖、惩、助、贷、考勤、请假、图书借阅等信息。
2017年,学院制定了进一步优化校园信息化建设方案,按照源头采集、数据融通、及时预警、共享共治的理念整合各类信息化平台,实现一站式服务,为质量体系的高效便捷运行提供服务。2019年,学院进行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利用数字化手段和信息化技术,按照“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维度,建设一套能够实现信息采集系统、数据治理、数据分析、数据画像、数据监测及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诊断与改进数据支撑平台,能够动态实时掌握和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态,分析判断发展变化趋势,为学院建立分析和预警平台,实施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一是进一步激发各层面质量主体积极性,不断提升教职工质量意识。
二是注重引导全员参与的自觉性,对比目标、标准与数据平台所显示的现状,找出差距,并在这一过程中培植学校内生发展力量,建构起实现内生发展的常态工作机制。
三是加强学院质量文化建设。以意识建构、行为导向和习惯养成为重点,建设好学院质量文化,使教学诊改真正成为教学质量提升的推进器、学校内生发展的动力源。
四是进一步推进智能校园建设。全面推进业务系统使用,提高学院信息化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