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俊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430060)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是依据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通过笔试加面试的方式,对申请者必备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基本能力进行选拔性的标准化测试。2011年秋,这项资格考试在湖北、浙江两省进行试点,2015年正式实施。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考试中心制订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大纲(试行)》(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并统一命制试题,由各省教育厅委托相关机构组织实施,所有申请者必须通过全国统考才能取得职业资格证。该规定推行五年以来,发挥了入门选拔的功能,凸显了规范管理的作用,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现有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下,我们可以进行反思,探寻更加科学合理的调整路径,以期逐步推进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自2015年正式实施以来,对促进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保障学前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认可度和社会地位,成为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性要求教育者必须实施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健康成长。相对于行业自律或教育行政权力干预,制度的规约才是管理教师队伍、提升师资整体素质、促进幼儿园教师职业健康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通过规定幼儿园教师任职资格的基本条件和考察内容,明确国家统一考试标准并规范认证程序,可以从制度层面为幼儿园教师职业提供一种国家标准,甄选出合格的幼教师资,降低用人单位招聘风险,缩小地区间的教育质量差异。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是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手段。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考试大纲的规定,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由笔试和面试两部分构成。笔试为《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两个模块,不仅测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考察学生的师德和通识知识。面试则采用结构化面试与展示相结合的方法,考察申请者的基本素养和保教能力。较之以前,全国统一考试增加了考试科目,扩大了考试范围,调整了考试题型,只有考试标准及大纲而不指定学习教材,导致考试难度大大增加。这一现状倒逼相关学校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时,必须把握专业标准的导向、吃透考试大纲的精神,对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内容和要求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加快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提高学生考试的通过率并最终保证未来幼儿园教师的培养质量。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明确了幼教师资来源的多样化,体现了选拔、认证制度的公平性。所有申请者,不论是否有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经历,都将在同一个标准下接受挑选。对非师范生而言,全国统考不再是补课性质的考试,通过难度大幅提高;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则是一次关系就业成败的检验与挑战,不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就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强调育人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向和专业化导向,这些要求促使申请者在学习方式方法上进行调整,转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院校学习模式,通过对实训课程的研习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锻炼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从而全面提高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岗位能力,为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局限性:
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起步较晚,学前教育领域专门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现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的相关办法揉合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主要参照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管理的相关内容也是零散分布于各个条例文件中,与后续的教师教育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等脱节,没有形成单独而完整的制度体系。这种情况导致幼儿教师质量管理与专业发展缺乏政策保障,不能充分发挥幼儿教师师资甄选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双重功能,不能充分体现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
现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内容偏重于对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的考察,对申请者职业理念、道德规范的考察笼统宽泛,难以深入。面对身心发展极不成熟的儿童,幼儿园教师在相互关系中处于完全主导地位,应具备比其他职业更高的道德标准、更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更积极的情感态度。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品性,与职业相匹配的情感态度和道德品质与学前教育工作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缺失专业品性测评,申请者即便通过职业资格考试,也难以成为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熟练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模拟教学技能不会必然产生优质的教育,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到“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是一个角色的转换,更需要实践的历练。幼儿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在对理论性知识的吸收和内化中,结合其个人的过往经历、行为体验和个性特质,在鲜活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幼儿园教师的实践能力直接决定着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幼儿教师执教能力的根本保证。理论性知识外显易见,容易被评价和判定,而实践能力内隐难辨。现行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方式难以对申请者的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的核查。
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对象是3-6岁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生长发展的速度很快但自我保护能力明显不足。按照这一特定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幼儿园教师必须把保护儿童安全、照顾儿童生活放在首位,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持保教并重的基本工作原则,这是学前教育区别于其他年龄阶段教育的本质特点。工作对象与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必然会对幼儿教师提出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的工作要求,因此,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形式与要求也应带有自身独特的职业特点,与中小学教师有所区别。
相关责任部门应充分了解学前教育对个体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国民素质整体提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幼儿园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和独特性,通过分析学前教育事业的目标任务、3-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以及人民群众对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期望要求,遵循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梳理职业资格的注册与变更、时限与检测、培训与考察等要素关系和程序规范,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独立、专业的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体系。通过这套体系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合法权益和专业地位,推动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幼儿园教师品性是指幼儿园教师受其内在心理特征、教育信念和价值体系所驱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道德品质,是一种可观测、可评估的行为倾向。“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学龄前儿童处于情感、性格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更需要从业教师具有优秀的专业品性。
幼儿园教师品性是幼儿园教师职业本质属性的反映,揭示了幼儿园教师对工作怀有的信念、态度、情感以及具备的道德水平。我们可以借鉴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学前教育的特点出发,探究幼儿园教师专业品性的表现维度和指标体系,建构从测评内容的选择、测评手段与方法的使用到测评的程序步骤等一整套完整的、符合幼儿园教师职业特性的专业品性测评体系。通过具体的评估指标、可量化的评估标准和方便实用的评估工具,全面、有效地考察申请者的情绪状态、情感态度、道德品质等专业品性特征,有效筛选出适合从事幼教事业的申请者,这是确保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必要条件,也是幼教职业的内在需求和必然趋势,对完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优化我国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是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具体体现,是其开展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目前,多元化的幼儿教师来源迫使我们在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中必须补充实践能力的核查内容,在真实的教育过程中考察申请者的保教行为方式,切实检验其执教能力。
与其他年龄阶段的教育不同,幼儿园教育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复杂的交往过程中,面对不断成长变化、充满生机活力的孩子,针对每一个儿童的脾气性格与能力特点,幼儿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就必须拥有灵活解决问题的教育实践能力。现行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中,考官很难在面试环节里,通过一个模拟教学片段试讲或一个案例评述来评价考生的实际执教能力,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一定要强化实践性导向,除笔试和面试以外,还可以增加教育实践考察环节,通过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考察申请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全方位地了解申请者的综合素质,切实保障学前教育师资专业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幼儿园师资培养的总体设计图,体现了各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主导思想,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正式推行几年以来,通过率约为60%左右,给学前教育专业办学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相关学校一定要以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为契机,谋发展、求创新,勇于迎接挑战,努力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一方面,牢固树立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专业办学准则,引导学生遵从专业伦理、学习专业知识、发展专业能力,从而塑造其专业理想,培养其专业精神,这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切实依据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和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对照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梳理职业道德与基本素养、教育知识与应用、保教知识与能力的三级指标体系,厘清笔试部分《综合素质》五块内容的分解目标,分析《保教知识与能力》七个模块的具体要求以及面试部分的测试项目与评分标准,调整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使日常教学有的放矢,才能有效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参加全国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从而保证专业建设的科学,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