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研究

2020-01-02 06:42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师范类美术学课程内容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为改善我国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困境,教育部制定的新政策对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并且提出了达到相关要求的认证标准。在此背景下,师范类美术学专业面临着改革的难题,但同时也是优化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机遇。面对教育部设立的专业认证体系,美术学专业需从自身的特点以及社会的需求出发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美术教师人才。

1 国家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内涵与意义

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是按照既定的质量标准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认证,保证培养出符合专业标准的毕业生。这个专业认证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出知识、素质和能力全面发展的师范生,同时还要求师范生具有“三字一话”等基本功技能。此外,还提出了能增加师范生积累实践经验,培养专业技能的“双导师”制。所谓的双导师制即是指采用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的形式,实习生可以同时接受高校实习指导教师和中学原任美术教师的双重指导。根据国家在今年颁布的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标中,重点在于对以学生为中心、毕业产出导向、加大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了考察认证。且认证的指标也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会根据这些认证结果敦促高校优化升级人才培养方案。在这个认证体系下更注重师范类专业的教育质量以及办学成效,是对师范类专业进行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一个过程,能够准确地判断和预估师范类专业能否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2 师范类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2.1 教师专业性培养的课程结构不合理

以往的师范类美术学专业是以美术学下的绘画方向加美术教育的模式设置,这种设置模式注重美术学科技能绘画技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美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新一轮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需要。随着改革变化,像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等以学段为基础的师范类专业设置模式应运而生,较好地丰富了我国师范类专业设置种类,满足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基础教育对师资的需要。以往那种结构不合理的教育课程非常不适合发展教师教育,不利于美术学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因为重学科的专业而且不重视教育类的课程,使得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偏低,致使师范类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没有体现师范专业的双专业特性。而且因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选修课数量不足,使得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失调,既不能满足专业认证标准,也使得教师教育课程缺乏灵活性与弹性。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实践类课程也存在十分薄弱的情况,使得师范类美术专业的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

2.2 课程内容陈旧,人才培养的产出导向存在问题

师范类美术学专业由于受到学科传统的制约,要更新其课程内容难度比较大,遇到的阻碍也多。陈旧的课程内容多年来变化都不大,一些知识、观点以及案例已经逐步落后于时代,使得课程内容与时代存在严重脱节的情况,一些关于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没有能够及时地引入到课程内容中。此外,一些师范类美术学专业对自身的定位也不够明确,在师范专业和绘画专业之间摇摆,导致在人才培养的产出、导向方面存在问题。师范类美术学专业没有将师范专业这个本质做精,以致学生的导向不明确,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师范专业素质偏低。

2.3 师范类美术学专业学生入学前对专业定位认识模糊不清

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本科院校师范类美术学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对自己的专业定位很模糊,甚至很多学生和家长在高考填报志愿的过程中,都不能正确认识师范类美术专业所学教师教育类内容,包括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认识只是停留在画家、艺术家的浅薄认识上。进入学校后学生对美术学、绘画专业概念模糊。从而导致很多学生不能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只对专业技法课感兴趣,对教师教育类课程没有任何兴趣,造成被动学习。

2.4 教育实践教学课程太少,导致与中小学教学环节脱节

师范类美术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中,美术师范生在第三学期安排一周的教育见习,第四学期安排一周的教育研习课程,且这两门课程都不占用教学周,学生赴中小学听课时间没有充分保障,多数时间不能很好跟见习单位对接,导致学生去中小学美术课堂听课任务无法完成,有的学生只能听一次课甚至都不是美术课,更不能进入课堂进行实践,学生实践不够,教育见习未达到预期效果。实习实践教学课程和创新实践课程,比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实践创新项目研发、大创项目等课时量严重不足,并且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形同虚设。教师指导不到位,并且教育见习、研习的开展与美术学科教学论课程的开展不能够同步的,实效性差,影响了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的教学原理、教学方法的操作实践。

3 师范类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

3.1 增加教育教学课程比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性

师范类专业是培养教师专业性的平台和基础,目前我国师范类美术学专业教学大体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学段为基础,一种是以学科为基础,这两种模式的教育核心都是如何能够培养高素质专业应用型美术教师。我们必须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将高等教育教学中的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并且将二者结合为依据,构建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体系。使美术学专业培养的教师,能够达到学术、专业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这也符合国际教师培养的发展趋势。

因此,需要改变过去过于重视学科技能的情况,将专业教学的改革方向建立在满足国家教育教学的需求上。所以师范类美术学专业要在原来人才培养课程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教育教学课程,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专业性与美术专业技能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育课程教学和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美术学人才培养改革,把学生以后教学岗位的需求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之中。面对现代教育模式,我们需要培养出能适应社会教育发展要求的应用型教师,师范类美术学学生要具备基础美术学科的专业要求,在此基础上更要能够掌握当好老师所具备的教育教学技能。

3.2 加强建设教师教育实践课程,落实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

准教师经验是培养一个合格教师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从各个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它们一直在注重加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建设。我国也应明确师范类美术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和要求,整体的系统性的优化师范类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而且在建设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过程中要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对理论知识重新规划和整理,增强针对性。同时也要将理论知识进一步与实践相融合,在增加实践课内容和课时量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实践课程体系,形成具有师范类美术学专业的特色实践课程。比如开设符合中小学需要的特色课程,美术国学课程,书法课程等等。此外,也要加强实践课程的监管,保证实践课程的管理和指导切实到位。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才能够明确师范类美术学专业的定位,落实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合格的美术教师人才。

3.3 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师范类美术学专业学生从业技能意识的培养

根据我国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各项政策,我们可以看到,在课程内容上,更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拓展性,这是对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课程内容的要求。师范类美术学专业应优化课程内容,重视课程的横向跨学科组织网,建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模块,在更新课程内容的同时,也使得师范类美术学专业更具开阔的视野性、多变的适用性。打造具有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内容丰富的课程模块,吸引美术学专业学生自主选修课程,保证师范类美术学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一方面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与广博的见闻,又有精于专业知识的素养。此外,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对师范类美术学专业的学生也应加强思政教育,使他们在未来为人师表的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师德,同时也是培养他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以及使命感,让他们明确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性,从而引导他们自觉加强从业技能的学习训练。此外,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在教育第一线工作的优秀教师为师范类美术学专业的学生举办讲座,让他们了解作为教师的真实感受,也能够让他们从真真实实的案例中产生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向往,从而促进他们思考自身的不足,自觉加强自身从业技能的训练。为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美术教学而努力。

4 结语

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背景之下,根据设定的几大模块,师范类美术学专业必须要进行改革,才能突破以往的瓶颈,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美术教师。但是要改革,就要对师范类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并且一定要了解目前中小学校使用的美术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改革现有课程设置,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职业化的教育,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提高师范类美术学专业的教师培养专业性,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同时也使得高校教育更加专业,为教育教学改革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师范类美术学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作品赏析(2)
作品赏析
浅谈新形势下美术学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黄保华、秦浩明、沈晨晨、王波作品
排球选项课师资水平及场地利用现状研究——以甘肃省师范类院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