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都匀 558000)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满足, 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当下艺术设计工作一方面要能够实现既定的功能, 另一方面也要符合严格的工艺制造标准。 传统“工匠精神”体现出的是旧时代手工匠人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及一丝不苟的态度, 表达的是传统的造物美德。伴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与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 也对传统 “工匠精神”产生了极大的好感,开始重视传统“工匠精神”带来的经济价值。但是,现阶段高校在开展艺术专业教学活动时,普遍出现重视设计教学、忽略工艺教学的弊端, 在实际制作中也没有充分发挥传统 “工匠精神”。 所以,加强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非常有必要,引入传统“工匠精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刻苦钻研与一丝不苟的精神, 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传统“工匠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该文探讨了传统“工匠精神”的含义,分析了将传统“工匠精神”应用到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有效途径, 改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工匠精神”遍布全球各地,日本的一些专家将“工匠精神”理解成“为了实现某件事情所出现的强烈欲望”,我国的一些专家将“工匠精神”理解成一丝不苟、刻苦钻研及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并不是心浮气躁的追求形式与表象。 尽管在许多人看来, 传统“工匠精神”就业采用古老的方式与手工技能进行不急不忙的劳动。但是,从这种思想观念中也可看出传统匠人的专心、 严谨的工作精神与积极创新的钻研精神。 传统“工匠精神”是劳动人民最基本的职业准则,传统“工匠精神”的本质体现在匠人锲而不舍的精神及尽善尽美的造物情怀[1]。即使现代社会的自动化程度较高, 传统的手工匠人凭借着精湛的技术与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依然能在社会制造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这些优秀的品质也正是当代伟大设计人员与大部分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严重不足的地方。目前我国正值社会经济转型时期,许多设计人员为了能及早实现目标,往往存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现象, 不能在创作中做到严谨细致、 锲而不舍,导致最终的产品经不起细节的推敲,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产品的总体品质不高,检验标准也不高,使得工业产品质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2]。
现阶段,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开展教学活动中, 其工作的重点放置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技能水平上, 更多的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 传统“工匠精神”一方面体现了传统匠人高超的实践操作技能, 另一方面也是传达了匠人独特的创造精神与一丝不苟的价值观。所以,高校在进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 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技能水平训练,同时也要充分融入传统“工匠精神”,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产品创作时养成精雕细琢的价值观[3]。此外,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距离制造强国还有一定差距, 我国高校在进行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重点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而传统“工匠精神”中所蕴含的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与敬业精神, 也是现代高校教育体系中严重或缺的地方,我国要想成功跨入到制造强国,培养出更多具有传统“工匠精神” 的技术人才至关重要。 所以,高校在开展艺术设计教学时,深入结合传统“工匠精神”,对于提高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心以及创新创造能力意义非凡。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有着自身的特色, 所需培养的人才方向和标准与其他专业有较大的不同,所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与途径也必然和其他专业有明显差异性。 在当下高校在进行艺术人才培养时, 教学的目标是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尽快地学习和掌握一项技能, 为实现这个目标一些高校不惜采用快餐式的教学方式, 然而技能的提升需要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分析与总结,由量变转为质变。显然高校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自然学习规律背道而驰,从而造成许多学生无法认识到技能的本质,做不到熟能生巧,同时还导致一些学生形成急躁、肤浅、缺乏耐心等缺陷, 无法做到在实践中反复研究与深入探索, 对专业知识与技能做不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4]。 所以,必须要将传统“工匠精神”渗透到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传统“工匠精神”中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为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艺术人才奠定基础。
在现代高校教学中, 融入了许多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比如说,计算机设计辅助软件、多媒体教学系统等,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保证艺术设计课程内容更加形象、易懂,但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高校教学比较注重设计的形式, 忽视了许多设计中的细节,造成学生掌握的设计技能不全面。 所以,高校在进行艺术设计教学时,要提高实践课程的分量,通过学生反复的练习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 让学生接受到更多的实践教学, 全面了解和学习各个工作环境, 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工作岗位职能关联起来,让学生能够对传统“工匠精神”产生深刻的认识,了解到“工匠精神”的核心意义,从而建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职业价值取向[5]。 比如说,高校在开展艺术设计专业产品设计部分内容时,可在教学中引入实际的典型案例, 将学生平均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担任相应的职务。在开展案例教学中, 项目管理方式都有严格遵照企业的管理模式,每个学生都要加入设计准备、环境审核、产品定位、设计草图、初步设计图、结构布置、样机建模到产品成型等各个设计环节中。 每个环节之间都要建立密切的关联性, 让学生能充分认识到每个流程的重点内容与关键点, 促进学生逐步形成专注精神及缜密的工作风格,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水平及责任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增加学生对传统“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吸收。
在我国,工匠教学由来已久,最早是以学徒制的形成出现。 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师傅在一边教的方式来进行技能的传授, 让徒弟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掌握师傅的技能。在此过程中,师傅既是手艺的直接授予者,同时也是传统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发言者,使得传统“工匠精神”源远流长成为可能。 这种手艺传承方式有着自身的优势, 但是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 现如今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集体学习的方式进行,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目前,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的教学改革必然是建立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保留传统教学中的有益资源,使其能够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相吻合[6]。特别是高校开展的“工匠精神”教学体系,要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开展学习。 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自主权, 有助于学生快速适应艺术设计岗位工作。基于这样的背景,高校可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生的设计流程进行辅助与引导, 让学生接收到规范的知识教学,从教师身上学习技能与经验。一方面可让学生感受到实践的快乐与意义, 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强化自身对专业技能的吸收,传承传统“工匠精神”。
传统“工匠精神”体现了社会性的职业素养以及工作态度。 加强传统“工匠精神”的发展与传承至关重要, 一方面影响到社会经济与行业领域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及价值观的艰难产生重大影响, 更关乎学生的未来成长高度及专业精神的改善[7]。 所以,高校要充分钻研传统“工匠精神”,认识到“工匠精神”的本质与内涵。此外,高校也要积极营造校外文化氛围,提高“工匠精神”宣传力度。比如说,定期创办工艺设计活动、开展手工制作比赛等,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致力于做好某件事情。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 也能促进其适应职业场所,形成良好的职业观,主动践行传统“工匠精神”。
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工匠精神”,构建工作室模式与导师制非常有必要, 是现阶段培养学生传统“工匠精神”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工作室教学模式出现于20 世纪初期,最早应用在包豪斯设计学院教学中, 该学院教育理念是增加更多的实践艺术教学,取代全理论化教学活动,通过将实践与理论教学的相互融合培养出兼具扎实理论基础及实践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充分发掘社会人才需求标准,建立完善的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有助于高校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和传统教学环境相比,工作室教学模式具有自身的特征与优势, 和以往封闭式教学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工作室教学是对外开放的,在采取工作室方式进行教学时,教师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学生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传统“工匠精神”培养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是导师制。 导师制最早出现在英国的牛津大学以及剑桥大学,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之后许多高校纷纷效仿,至此导师制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引用。牛津大学及剑桥大学在新生报到时, 会给每一位新生配备一个导师。导师通常是传授学生知识的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品德养成等,和我国传统的师徒制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导师制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言传身教, 知识与技能传授人员与学习人员都要对双方进行深刻的了解, 通过导师制的开展, 可促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与个人特征进行某方面的深入探究, 有效防范了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迷茫、片面的问题,此外,导师本人研究过程中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及崇尚的职业道德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 促使学生能在将来获得更高的发展。通过将工作室模式与导师制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帮助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出更多具有传统“工匠精神”的艺术人才[8]。
产学研合作表示为高校与企业两个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属性的主体,寻找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与契合点,以促进双方共同发展、进步为目的进行的深层次合作, 有助于实现两者的共赢。 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 高校具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及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而企业能够反映真实市场情况,为学生提高岗位实际机会,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与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逐步构建兼具教学、科研及生产功能的综合性育人体系, 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通过高校与企业建立亲密的协作关系,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到企业中顶岗实习,真实接触企业的实际项目,学习项目运行流程及操作方法,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让学生在实干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 帮助学生切实体会到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及对产品品质的苛刻要求, 促使学生塑造 “工匠精神”。
传统“工匠精神”对现代社会发展依旧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传统“工匠精神”在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敬业精神与创造水平, 为了更好促使艺术专业人才养成 “工匠精神”,高校需要加强艺术专业教学改革,从提高实践课程分量,促进学生形成“工匠精神”、创新现代教学模式,发扬传统“工匠精神”、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工匠精神”宣传力度、构建工作室模式与导师制,促进学生养成“工匠精神”、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帮助学生养成“工匠精神”等方面进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