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专业类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
——以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对标建设为例

2020-01-02 00:25王小辉李圣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1期
关键词:教研室课程体系计算机

王小辉,李圣普

(平顶山学院计算机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1 研究现状

在高等学校三大职能中, 教学在大多数地方普通高校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这与研究型高校有本质的区别[1]。 放眼当前整个高校队伍,地方性普通高校要占到绝大多数。 无论是研究型高校还是地方普通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均是高校中人才培养的主体,在地方普通高校中扮演的角色也更加重要一些[2]。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是地方普通高校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3-5]结合不同类型的高校和人才培养需求,对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进行研究,给出一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合理性建议。

长期以来,地方普通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建设思路没有跟上多年未有什么变化[6];在学校和院系两个层面对基层教学组织的定位存在认识上的差距, 规章制度不健全或互相冲突[7];基层教学组织的职责模糊,导致基层教学组织在院系工作中缺乏主体责任意识;地方普通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多以与专业对应的教研室的形式存在,与同时存在的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权责不够分明;基层教学组织的工作重心偏差严重,组织负责人过多承担日常事务性工作, 忽略了基层教学组织的本质工作;基层教学组织在工作中只是基础工作的执行者,缺乏调动成员积极性的政策支持[8-11]。

2 研究背景

近年来, 在教育部提出重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环境下, 河南省教育厅非常重视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工作, 并不断出台相关文件具体推进这一工作。 其中代表性举措就是在全省高校中开展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评选与合格基层教学组织备案制度,将基层教学组织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平顶山学院作为一个典型的地方性高校, 处于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希望借助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打造牢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桥头堡。其中,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入选“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进行对标建设。从立项以来, 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按照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标准,开展优秀教研室建设。基层教学组织类型多样,主要可分为课程型、专业型和科研型3类[12]。 不同类型的基层教学组织的工作重心各有不同, 其中专业型基层教学组织的核心工作是为某一个具体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计算机基础教研室主要工作核心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当前, 一些研究成果从不同学术领域分析了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的途径。 参考文献[13-15]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方案。

该文以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对标建设工作为基础, 探索地方性高校专业型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和管理的方式方法,在专业建设、教学研究、课程建设、 教学管理等主要工作职责领域探索和实践好的建设模式和方法,形成建设和管理经验,为其他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提供经验和参考。

3 教研室建设

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在创建“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组织、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师教学发展”等基层教学组织职责,按照省级优秀的标准,研究地方本科院校的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和管理的方式方法,在教研室与所负责的专业中进行探索和实践,最后总结良好的建设经验和管理制度。

3.1 专业建设

作为该文的研究对象, 计算机基础教研室不仅担任学院内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 还主要负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与管理, 专业建设是教研室建设的重要工作。 在专业建设方面主要做了如下工作:首先,贯彻工程教育理念,创新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贯彻工程教育理念,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明确专业定位,构建OBE 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其次,强化本科专业类教学国家质量标准意识,科学构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注重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做好毕业生的跟踪反馈,深入用人单位了解用工评价;紧盯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堂教学等的改进, 推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最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两性一度”的“金课”,优化教师素质结构,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

已经按照工程教育理念, 完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修订、 调整工作;《专业学业导学手册》和《专业教学手册》正在积极编制;积极向河南工业大学学习专业建设先进经验。

3.2 制度建设

完善的制度建设是一个组织健康成长的保障。在计算机基础教研室的建设过程中, 首先着手进行制度建设规划,查漏补缺。

在制度建设过程中, 按照工程教育理念, 制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调查工作规程》,规范了质量保障体系中的校外质保环节。制定了专业建设的159 条措施,对专业建设的各环节进行了目标、责任人和执行过程的要求。依据学校教学质量标准, 完善专业各环节教学质量标准。依据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价要求,制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评价参考标准。

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教研室主持制定了《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教师教学准入制度》。

3.3 队伍建设

基层教学组织的工作开展离不开每一位组织成员,队伍的规模、成员的学历层次、职称构成、年龄构成和学业背景都直接影响组织完成所承担任务的效果。 在教研室建设过程中,在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师德建设方面,对标学校《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办法》,坚持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培育“四有”好教师。 (2)教师发展方面,落实学校《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调高教师教学的挑战度。 通过外部人才引进、选派教师脱岗到企业锻炼、组织参加教学技能比赛等方式, 提高教师工程能力和教学水平。 (3)教学团队建设方面,构建以课程群为主的学习型教学团队, 引导团队将职业道德和科学精神等价值观在能力教育中传播。 引入2 名具有工程背景的专业教师,并匹配指导教师,实施传帮带机制。 引入5 名行业教师为兼职教师,发挥行业背景优势。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师德师风活动。

3.4 课程建设

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而课程是构成这个系统的基础单元。 做好每一门课程的课程建设,可以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反之,则很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 在课程建设中,即要注意宏观上体系完善,又要做到微观上内容充实。

课程体系方面,按照专业建设规范措施,定期审核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广泛征求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同行专家、企业专家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等意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符合工程教育专业的标准和补充标准。

课程内容方面,完善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大纲,将知识、能力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问技术发展改内容,紧跟计算机工程技术发展,推动教学内容更新。 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为了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已经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新版人才培养方案配套的OBE 教学大纲初步制定完成;持续建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形成较为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依托“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建设两本教材。

3.5 组织管理

教学运行上,落实日常教学工作,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抓好专项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体系和授课计划, 组织实施堂讲授、作业布置批改、辅导答疑等环节。 规范教学档案管理,分类保存教学资料。

课堂教学上方面,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设计教学支撑材料,符合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安排。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遵守课堂教学规范,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上,构建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执行课程体系设置与评价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和审查、课程教学过程监督检查、课程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审查机制、 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等机制,提高专业教育教学水平。 将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列入教师考核评价中。

教研室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井然有序地组织落实备课、授课、实验实习、考试考查、毕业论文或设计等教学环节各项任务,并进行教学档案资料的归档工作;教学纪律严格,连续2年无重大教学事故;进行期初、期中、期末3期教学检查,并落实检查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整改。

3.6 教学研究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思辨能力。将知识作为载体,向学生传授解决计算机类复杂工程问题的思想、方法和专业技能。设计“4D-HOPE 学习型团队培养”和“4321 学生团队成长”等学习特色机制,促进学生毕业要求“问题分析能力”和“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力”的达成。 依托“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施“4D-HOPE 学习型团队培养”和“4321 学生团队成长”等学习特色机制。

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等教学理念在专业建设中的应用,完成教学研究论文2 篇;探索新教学理念的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教学模式或教学内容的研究, 申报或结项相关教学研究项目建设2 项,获得1 项教学成果奖励。

3.7 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环节,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高起点规划,具体环节落实。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规范易于操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构建合作企业的行业教师库, 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行业背景。规范课堂实验操作流程和指导方案,落实每一门实践类课程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实训, 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 注重毕业设计全程监督指导制度,促成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的形成。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注重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实训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的训练,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通过专业学科竞赛的不断锤炼,提升学生应用创新能力。通过博士教师科学研究引导,提升学生研究创新能力。

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结合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 依托行业学院和双创中心的各类学生创新团队,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参与该省与我国的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争拿到3 项省级以上奖励。

4 结语

经过两年的建设, 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基本达到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和验收标准。两年中,教研室所属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均在良好及以上, 获得校级优质课荣誉2 人;参加各类教学技能比赛,屡有斩获,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技能竞赛奖励2 人。按照既定双师型教学培养方案, 先后选派2 位教师脱岗参加工程实践锻炼,参与企业技术难题解决的4 人。

教学质量明显得到提升,学生参与学院级ACM竞赛比率达到100%; 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0 余项;10 余人参与教学研究项目2 项和课程建设2 门;发表论文5 篇;学生就业率达90%及以上。 2019年,教研室负责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河南省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猜你喜欢
教研室课程体系计算机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浅探碳酸镁的生成问题
计算机操作系统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河南省高校音乐学院教研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