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仪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济南 250101)
生命教育是教导学生对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进行关怀。 生命教育的开展是帮助大学生学会享受生命, 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增加对于社会和个人价值及自身长远发展的关怀, 并将价值观的提升统一于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中, 在此教育实践中使个人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使生命质量得到提升。大学是青年成长发展的关键期, 也是塑造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关键期,因此,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生命作为一个抽象概念,拥有多学科的定义。从生物学方面看表现为:心脏在跳动,有呼吸,有新陈代谢等迹象,从社会学方面看表现为:有生存的要求等。生命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在哲学上更是有从古至今从未停止对于生命定义和本质的探讨。 生命哲学更是在20 世纪广泛传播于西方各国。 一种看法认为,人的生命是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高度的统一体,人的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生命的最本质特征,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应强调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性价值的统一[1]。人生命的全过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 一次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决定人生命全过程的质量; 重视每一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就是重视生命全过程的质量。 生命活动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生命活动。狭义的生命活动指包括新陈代谢、应激活动、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异等在内的一系列维持生命存在的基本活动。广义的生命活动指:建立在生存活动基础之上的、 超越了谋生手段的自由自觉的本体性创生活动, 一种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的“永恒”追求及其必然性结果。 此定义同时指出生命的意义即在于自由实现自我发展的创造性活动。 一切可以靠谋生手段取得的物质基础都只是生命的基本条件, 而要真正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则要在此之上不断地挑战和突破自我,实现自我潜能。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保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2012年5月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 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3]。
生命教育就是对学生在大学期间成长成才的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大学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教育和引导, 开启年轻人的思维能力, 使他们能够广纳新知,活跃思维,学会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学识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服务。 这种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学生主动吸收所学知识,并将知识进行创造性转化。教育者应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生命的享受,这需要教育者具备浓厚的人文关怀, 这也是生命教育的重点和关键。生命教育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在此教育实践中教学双方的人生价值均得到实现, 生命质量得以提升。
当下大学生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 总体面貌是积极向上的,追求真善美,富于理想,是充满生机与朝气的群体。但大学生同时又处在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初步成熟阶段, 疏于引导往往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被未经筛选的价值观所影响, 发生自我动摇,从而模糊了理想观念[4]。
大学是青年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大熔炉的特殊阶段。 中小学时期,学生们更多的作为班集体的一员,服从相对统一的管理和行为模式。 在拒绝了很多不必要的诱惑和分心的同时, 对于自我的认知也更多停留在类似弗洛伊德“本我”的层面,即我与我身处的世界不能很好地在意识中进行区分。进入大学,如果这种客观条件的明显差异很大程度上没有相应的心态成长来匹配。 对于生命和自我的认知如果不能发生深刻的转变, 少说可能只是浪费了大把的时间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更坏的结果则是无法探知的。
(1)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根本价值标准, 是青年学生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保障和遵循。 青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激发他们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于社会所做的贡献, 树立为祖国的现代化发展而努力学习不懈奋斗的志向; 有利于开阔广大青年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增强国际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在国际化发展中的学习力和竞争力。
(2)开展生命教育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在带来更大便利和进步空间的同时, 也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消极的诱惑和不良价值观。 便捷的网络新媒体平台在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提供了技术支持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因素, 为教育和发展学生的观念和行为种下了一定的隐患。不同文化间的冲击和碰撞,导致青年的世界观在成熟之时受到了更多的考验。部分学生价值观念模糊, 面对重大人生选择时以及日常生活中往往没有清醒的自律和自我管理。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 合理、 健康的生命观,进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构完整的体系[5]。
(3)开展生命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 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以及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使人们的心理问题比以往受到更多关注。在易产生心理问题的人群中,年轻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占到很大的比例。 好奇心强和内心敏感等特征使青少年对于事物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若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对于意料之外的隐性伤害无法作出合理的应对,导致产生心理偏颇、行为失控甚至暴力犯罪等现象[6]。
现代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 现有的本科通识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形式比较陈旧,无法顺应时代的要求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予以及时的指导; 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不完善, 没有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无法从年轻群体的个性差异中总结反思以期更新教学方式;学校层面,对校内外的生命教育资源和平台缺乏整合和统筹。因此,必须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理念、教师和资源等方面全面规划新时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完善身心素质和人格品质。
“00 后”大学生已正式作为主要群体步入大学生活。 千禧年后出生的他们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同网络信息化时代共同成长的一代。因为物质生活较为充盈, 他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个性体验;因为环境的开放、平等和便捷,他们习惯于与外界积极互动和自主探索。 他们是与互联网互为表里的一代。 信息的全息流通让他们拥有广阔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同时,独立的精神也使得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谋求一己的现实发展上。 “00 后”既有着“理性”“务实”的态度,也有着冷漠悲观等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作为生命教育应该严肃开展的前沿阵地,高校应充分把握“00 后”大学生的特点,重新审视作为教育者可以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更加朝气蓬勃的对待生命。 同时,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牢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认清作为社会的青年人肩上的重任,助其早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近几年, 社会上开始对现代人的各种精神困扰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 “抑郁症”“躁郁症”“人格障碍”等原先仅在临床诊断中出现的病名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日常话语中,尤其是年轻人当中。当我们排出其中的营销话术和跟风现象, 仍然应当正视年轻人普遍的心理问题, 大量的情绪正在困扰着焦虑的年轻人。 或许在“佛系”背后,是深刻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正像北京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徐凯文曾提出的年轻一代的“空心病”现象:他们看上去很好,家庭幸福,成长经历一帆风顺,有的十分优秀,但却“深感存在的困扰,找不到生命的价值,活不出真实的自己。”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 每一代人也都有不可解的困惑,应该正确看待“00 后”的这些特点。 他们的焦虑, 也反映出在其内心深处是渴望找到关于人生意义的答案,只是需要更好地引导。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 ”“00 后”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这是他们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重要前提,也为高校进一步开展生命教育, 引导形成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奠定了基础[7]。
生命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 生命教育重点强调尊重个体的主动性发展,能动性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和生命的价值。 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益探索, 也体现着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要求以及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学生已有的认识, 在学校制订全面生命教育规划的基础上,分别在专业课程、专题通识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及日常生活和管理等方面对生命教育进行有效开展。
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 是对人和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复杂认识, 因此生命教育的内容涉及各个学科,不同领域。 不同于分类清晰的传统学科,生命科学在汇总吸收各学科知识的同时, 更依赖于教育者对知识的运用和把控。 生命教育不仅包含关于生命本身的生理和社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刻板的知识当中提炼升华出正确的人生态度。 要在不同专业学科的教学中挖掘生命教育的元素,整合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年级、分专业,对应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生命教育。不仅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 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更是最有影响力的隐形课程[8]。
专题生命教育应该包括基础课, 利用丰富的课堂形式开展入脑、入心、入行的生命教育活动。 切忌死板的条目罗列,生硬的课件展示,要同时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现阶段人生经验,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尊重学生的特点,力求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形成专题生命教育课程。在基础课之外,也需要有哲学意义的探讨。 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也逐渐开始举办体验“死亡”的生命教育课程。 过去,我们往往对于死怀着一种不可说的恐惧, 但要认识到, 死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两者是无法割裂来看的。对于死亡的忌讳无法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有所助益。 专题生命教育也应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人的生老病死。 “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任何事物,当远观之时往往更能得到清楚的认识,从而才能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这也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阵地。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教育资源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存体验。 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实地调研、社区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和奉献精神。要积极联系家长一同参与,家校合作,帮助正视原生家庭对学生的影响,重塑积极的家庭氛围。 要充分利用班团活动, 结合学生现实需求,提供环保、设计、艺术欣赏等教育服务活动,在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组织和安排生命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场景式生命教育活动中感同身受, 感悟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应该体现在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服务和管理中,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在无形中起到积极的影响。在管理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班级建设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实践中深刻体察与周围环境的互动, 感受到自身的积极能动作用, 对于生命的真实存在有切身的理解和体会。 在服务方面,学校各级组织要形成合力作用,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时时处处为学生考虑,让大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社会能够给予的正能量。 只有当教育者和管理者自身首先投入热情和真诚,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
同时,学校应当完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在鼓励全校师生员工参与的同时,了解学生需求,整合社会资源,有统筹、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生命教育活动,增强对生命的理性认识,培养对生命的敬重情感,不懈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