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凤芽,曲秀芬,胡超英
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护理部,上海 200436
护工又称专职陪护,是受雇担任住院患者生活护理,协助护士对患者进行生活照料的人员[1],医院护工一般由公司派遣,医院内由护理部协助管理。我国护工主要由农村劳动力组成,有文化程度低、女性多、年龄偏高等特点[2-3],护工的职业能力亟待提高。由于陪护能力不足而造成患者摔伤、烫伤甚至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如何提升护工职业能力,成为医院管理的新课题。2018年1—3月,该院建立“陪护告知单”,加强陪护告知与管理,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护工纳入标准:由护工公司派出连续在该院从事陪护工作的护工,60 周岁以下,持有上岗证、小学或以上文化,陪护经验3 个月及以上。排除标准:研究期间新入职或离职、文盲、陪护经验少于3 个月护工。符合研究条件护工共 39 名。分布情况:男 10 名,女 29 名;年龄35~39 岁 6 名,40~49 岁 28 名,50~53 岁 5 名/高中 2 名,初中 13 名,小学 24 名;陪护年限 1~2年7 名,3~5年19名,5年以上 13 名。
患者纳入标准:“陪护告知单”使用前、使用3 个月后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排除标准:陪护时间少于3 d,神志不清、精神异常和拒绝调查患者。“陪护告知单”使用前,39 名护工所陪护符合条件患者55 名。其中,男性33名,女性 22 名;年龄 38~83 岁,平均年龄 61.5 岁;脑梗死 19 例,脑出血 12 例,脑外伤 9 例,其他疾病 15 例;一级护理38 例,二级护理17 例。“陪护告知单”使用3 个月后,再次对39 名护工所陪护符合条件患者进行测评,对比后抽取患者55 名。其中,男性35 例,女性20 例;年龄 40~85 岁,平均年龄 62.9 岁;脑梗死 20 例,脑出血 16例,脑外伤7 例,其他疾病12 例;一级护理39 例,二级护理16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及护理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1 测评工具 ①护工陪护规范知晓情况:设计测评表,共9 项内容。包括:护工不得从事哪些工作,怎样防止患者发生跌倒、窒息、烫伤等,在病区应遵守的规定,配合病区防控院感,护工暂时离开患者的条件和准备等。
②患者陪护满意度:设计“住院患者对护工陪护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对护工陪护的总体满意度、及时生活护理、心理照护、陪护责任心、隐私保护等6 项内容。
1.3.2 测评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对“陪护告知单”实施前及实施3 个月后,护工陪护规范知晓情况和患者满意度进行测评,专人收集,患者与护工分别测评。
①护工陪护规范知晓测评: 选择全程参与的护工39 名,进行自身对照研究。对测评项目,完全知晓的计为“达标”例数,未完全知晓的计为“未达标”例数。
②患者陪护满意度测评:分别在“陪护告知单”实施前、后,对护工陪护患者进行满意度测评,评价标准分为非常满意、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5 项,前3 项计为“满意”例数,后两项计为“不满意”例数。将实施前、后39 名护工所陪护的55 名患者满意度数据进行分析、对比。
1.3.3 干预内容 为护工陪护患者建立“陪护告知单”,加强陪护规范要求的告知与管理。常规陪护要求:不得从事哪些工作,怎样防止患者发生跌倒、窒息、烫伤等,应遵守的规定,配合病区安全和院感防控,暂时离开患者的条件和准备;个性化要求:患者病情观察及异常报告及饮食、服药等注意事项,患者康复训练与特殊治疗安全及心理照护和隐私保护等。
1.3.4 干预方法 ①常规管理模式: 护工公司负责录用、派工及质量管理,病区护士、护士长负责陪护质量督导和陪护事项口头告知,如发现问题则反馈给派工方,由他们考评、解决。②新管理模式:除常规管理模式外,签署“陪护告知单”,将原来“口头告知”改为“书面告知”。并由责任护士填写,将陪护要求书面告知并示范指导,然后护工确认签字。
将“陪护告知单”实施前后的原始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陪护告知单实施3 个月后,患者对护工陪护工作满意度较实施前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工陪护告知单”实施前后患者的陪护满意度情况[n(%)]
表2 “护工陪护告知单”实施前后护工的陪护规范知晓情况[n(%)]
告知单实施3 个月后,护工陪护规范知晓情况、安全意识、隐私保护意识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有关患者对护工工作满意度现状测评[4]也显示:护工工作重要性得到患者的认可,提示应重视患者对陪护服务需求,加强护工素质教育。因此,该项研究力图通过加强陪护告知与督导工作,以增加护工的知识储备。陪护告知单的内容包括:护工不得从事的工作、患者意外事件防范、应遵从的管理和规定、陪护规范等常规告知内容,还包括针对患者情况的个性化告知,例如患者的饮食、服药、康复训练、特殊治疗、隐私保护、病情观察和异常报告等。由责任护士对护工进行陪护告知,要求护工对告知内容理解后确认签字;根据患者治疗及病情变化的需要及时补充告知并记录,了解护工对告知内容的知晓和落实情况,发现未知晓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督导,直至护工掌握和落实。由此,使护工的知识储备符合患者的陪护需要,使护工的陪护质量得到保障。
护工陪护告知单经统一设计,分为常规告知内容和针对患者病情需要的特殊告知两大部分,涵盖了护工陪护的所有应知项目,由责任护士根据告知单的提示逐项进行告知,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动态管理,增加告知内容,评价告知效果;每次告知后均有相应记录,要求护工理解认可告知内容后签字确认,这一设计不仅规范了护士的告知行为,同时有护工的确认签字,从法律上讲也是护士告知工作的证明,由此,增加了护工的责任意识。
陪护告知单的使用,便于护士实施陪护规范的书面告知,避免了口头告知易发生的遗漏和不规范情况。告知单首次签署后,3 d 内由责任护士抽查护工的陪护规范的知晓和落实情况,针对薄弱环节给予强化宣教,以后每周强化告知一次,遇有病情变化或特殊治疗、检查等情况,及时补充告知并记录,由护工确认签字;护士长定期抽查陪护告知工作,查陪护告知内容是否完善、护工对陪护规范的知晓和遵循情况,对护士未告知内容或护工未知晓、未落实的内容,及时给予督导和补充告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抽查陪护告知的落实情况,并监控告知效果,及时完善,提升护工的陪护质量。
建立护工社会化管理与护理部监管的双重管理模式是护工管理的新模式,能够提高护工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5]。陪护告知单的使用,使陪护告知规范化、个性化。利于责任护士明确告知内容和责任,利于护工知晓患者陪护规范并落实在日常陪护服务中,利于进行陪护管理和督导。由此,使护工的陪护服务更加符合患者的需要,促进患者的康复,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签署“陪护告知单”,加强对护工陪护告知的管理工作,使陪护告知更具规范化、个性化,加强了护工陪护和护士告知的责任心,有助于提升护工的陪护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