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对脊柱骨折患者椎体高度压缩率及Cobb’s角变化的影响

2020-01-01 07:33全赫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24期
关键词:压缩率成形术椎体

全赫

脊柱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科创伤疾病,常见胸腰段骨折,多表现为脊柱疼痛、畸形等临床症状,病情较重患者会出现四肢功能丧失,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往治疗该病临床多以开放性手术方式为主,但由于此术式存在手术切口大特点,使得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多,且术后需要较长时间恢复,不利于预后效果[1]。随着近年来微创手术在临床普遍应用,其能够减少手术创伤,缩短康复周期。内固定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脊柱骨折的主要方法,能够恢复脊柱正常生理功能,而恢复椎体高度是治疗脊柱骨折的关键。近期报道发现[2],在内固定手术治疗基础上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良好。为此,本次研究特选取150例脊柱骨折患者,分析应用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对患者椎体高度压缩率及Cobb’s角变化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5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41.26±9.79)岁。对照组中男40例,女35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2.78±9.3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①患者经临床相关检查(X线片、CT等)符合《骨折治疗的AO原则》[3];②有明确外伤史,且年龄在18岁以上;③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④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2排除标准 ①伴神经损伤及脊椎压迫者;②合并凝血障碍、恶性肿瘤者;③伴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不全者;④存在认知功能、语言功能障碍者;⑤严重精神疾病者;⑥存在骨结核与病理性骨折者。

1.3方法 患者均取俯卧位,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并垫高胸髋部,常规消毒铺巾。对照组予以常规内固定术治疗,逐层切开皮下组织,剥离椎旁肌肉,充分显露侧方横突与脊柱节段,使用撑开器将其撑开,并进行压迫止血,同时咬除进针部位的皮质,准备螺钉进针点,用探针明确椎弓根内螺钉孔道走向,在C臂机透视下插入克氏针,之后植入螺钉、弯度与长度合适的棒,拧入螺母,植入横向连接杆,直至紧锁,借助体位、内固定物及横向拉力等,使机体椎体高度恢复到正常范围,给予电凝止血与生理盐水冲洗创口,常规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手术切口。观察组应用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待椎体高度恢复正常且无活动性出血现象后,于C臂机引导下钻孔,将套管针穿刺在伤椎严重压缩侧椎弓根,并拔出针芯,之后在椎体内注入硫酸钙粉末与固化液混合物,直至椎体后壁,则结束注射,待凝固后妥善拔除穿刺针,并对手术切口处行负压引流处理。

1.4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手术前后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压缩率、Cobb’s角、伤椎高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椎弓根损伤。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压缩率比较 手术前,两组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压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压缩率低于手术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s角及伤椎高度比较 手术前后,两组伤椎高度和Cobb’s角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Cobb’s角小于手术前,伤椎高度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压缩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压缩率比较(±s,%)

注:与手术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s角及伤椎高度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s角及伤椎高度比较(±s)

注:与手术前比较,aP<0.05

表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脊柱骨折主要是由间接性外力作用所致,近年来随着交通、建筑等行业发展,该病发生率也呈现居高不下趋势。由于该病所受能量较高,若伴骨折块刺入脊髓腔会引起脊柱与马尾损伤,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目前临床治疗脊柱骨折主要包括保守疗法、手术疗法等,保守疗法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会导致日常活动受限,降低生活质量,并且长期卧床容易诱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压疮、肺部感染等[4]。传统开放手术由于创伤较大,对于老年或伴基础疾病患者手术风险较高,故目前临床已较少采用此疗法[5]。

内固定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术式,在用于治疗脊柱骨折时可以加快恢复患者伤椎高度,达到重建脊柱生理弧度的效果,并且早期开展内固定手术为后续患者康复锻炼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快脊柱生理功能恢复[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马辉等[7]研究结果相符合。由此可见,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但由于采用了两种治疗方法,则会增加手术时间。内固定术在C臂机透视下能够明确骨折部位,之后更好更准确的开展操作,通过内固定物结合体位,横向牵拉等方式,可促进椎体高度恢复正常[8,9]。本次研究中,手术后,两组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压缩率低于手术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单纯应用内固定术在重建损伤椎体部分效果较差有关,容易引起脊椎前柱支撑功能下降,增加后柱内固定系统聚集压力,造成固定物松动和椎体高度远期丢失等不良现象发生,进而影响到患者预后[10]。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联合椎体成形术后,能够缩小脊柱邻近组织剥离面积,减轻牵拉神经与血管损伤情况,并且还能够保护骨膜下多裂肌软组织,提高脊柱的稳定性,从而预防术后发生脊柱功能损伤[11,12]。同时,手术后,两组患者Cobb’s角及伤椎高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降低Cobb’s角,促进伤椎高度恢复正常,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于脊柱骨折患者应用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尤为显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脊髓损伤程度,维持正常的椎体高度,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快速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压缩率成形术椎体
单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鼓膜成形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麻醉方式的现状及展望
球囊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探讨
水密封连接器尾部接电缆的优化设计
缠绕垫片产品质量控制研究
某型飞机静密封装置漏油故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