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支教团教学管理中的有效沟通探析
——以黑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为例

2020-01-01 22:45矫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支教黑龙江教学管理

矫璠

(黑龙江大学 研究生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1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及其教学管理

1.1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简介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自2012年开始组建,2012年、2013年分别向重庆市潼南县输送3 名和6 名志愿者,2014年、2015年、2016、2017年分别向重庆市潼南区和涪陵区输送6 名和5 名志愿者。 53 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们秉承“博学慎思,参天尽物”的黑大校训,将“志存高远,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黑大精神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充分结合,用实际行动践行“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庄严承诺。

研支团的工作内容由最初的基础支教教学任务,到创建市民学校、 开展梦想课堂、 红领巾素质拓展基地、远程教育等创新性志愿服务活动;常规活动由简单的节假日主题活动、日常素质拓展活动,到具有特色的“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以及参观红色景区学习红色故事、看望老红军等;日常交流学习由传统的电话邮件交流, 到现在定期开展交流学习活动并充分利用网络及移动终端,实现实时的工作交流和资源共享。

1.2 研究生支教团的教学管理

根据各服务地需要, 支教教师在所在学校多担任英语、数学、语文、思想品德、体育教师,但多数支教教师承担非主科的教学任务, 并且不担任任教班级的班主任教师。 由于多数支教教师特别是研究生支教团的支教教师刚刚本科毕业,且非师范专业,虽然对支教事业有很大决心和毅力, 但自身班级管理能力相对专职教师来说相对欠缺, 在支教之初没有形成自己的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一套教学管理理念与方法。 因此,在面对服务地受教学生时可能存在教育、 沟通经验不足导致的教育结果不尽如人意的情况, 在面对服务地学校时也可能存在上级下达的教学任务完成地差强人意的情况,在面对学生家长,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年纪较大的爷爷奶奶时,也会存在沟通吃力,难以得到家长理解的现状。

1.3 研究生支教团教学管理中的师生沟通

以黑龙江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为例,11 名支教老师中,9 人来自黑龙江省,1 人来自吉林省,1 人来自贵州省。大部分成员在赴重庆市支教的过程中,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且在支教之初,对于服务地重庆方言的理解较为吃力,需要一段适应的时间。一段的适应时间过后,大家可以听得懂服务地方言,有一部分成员也可以与人们用重庆方言进行简单的交流。 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主要通过普通话交流,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与班主任教师一起,尽最大的可能带领学生讲标准的普通话,一年的支教结束后,班级大部分学生的普通话都有很大的提升, 帮助学生在今后的求学过程中能够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

2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教学管理现状

2.1 支教团教学管理中面临的困难

以黑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为例,支教教师在教学管理中面临的困难主要为以下几点。

(1)自身教学管理经验与能力有待提升。

支教教师本科修读金融学、工商管理、广播电视编导、行政管理、生物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对于所要教授的科目处于能够掌握,但需要进一步提升传授的技巧状态。 支教教师在一年的支教服务之前的自我提升以及学校、相关单位组织的岗前培训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2)支教教师面临的自然环境适应方面的困难。

在赴支教地开展支教活动之前,支教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做了适应服务地自然环境的事先准备, 但有时受客观因素影响,适应效果不尽如人意,例如,夏季山区蚊虫叮咬严重,志愿者的腿部、手臂经常布满蚊虫叮咬的痕迹;暑期炎热,解暑设施效果差,容易中暑等。

(3)支教教师面临相关人文环境适应的困难。

服务地政府、学校的人们是非常热情的,尽全力帮助支教教师在服务地的工作与生活,但是,由于人文差异较大, 支教教师需要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这样或多或少的人文差异。另外,传统中华文化中的安土重迁思想有时也会让年龄较小的支教教师们思念家人,产生思乡情绪。

(4)支教教师初入社会,面临着角色转换的问题。

本科毕业后,支教团队员经过短暂的假期修整后,随即前往服务地开展支教, 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是一个过程, 需要随时借鉴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及往届该服务地支教教师的经验,不断适应变化。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服务点都有往届在此支教的前辈, 支教地的变动也会有时为支教队员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提出一定的挑战。

2.2 支教团教学管理中现有沟通方式

(1)口头沟通。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 支教教师的教学管理使用的最主要的沟通方式为口头沟通,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当面授课的方式, 在课下的交流中采取谈心谈话的方式的情况比较普遍。

(2)书面沟通。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书面沟通等纸质媒介沟通方式逐渐被电子产品等电子媒介的沟通所取代,但考虑到孩子们的心智尚未成熟, 过多使用电子产品可能会使其有沉迷网络的风险,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择优选择了“大手牵小手·信来信往”“潼心信”等书信活动方式,与受助学生定期通信,促进沟通。

(3)非言语沟通。

由于受助学生存在年龄较小、 多为留守儿童的特点, 黑龙江大学的支教教师在日常教学及交流中会注意到诸如眼神、手势、表情、肢体动作等方面,致力于与每一位受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帮助其健康成长。

(4)电子媒介沟通。

手机、电话手表等移动设备的兴起,为支教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创造了条件。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在小学阶段,受助学生拥有手机、电话手表等移动设备的占总体学生的少数, 教师通常需要联系其在外打工的父母或在家乡的爷爷奶奶来沟通,因此,将电子媒介沟通应用于支教教师的教学管理具有一定难度。

2.3 支教教师教学管理中有效沟通的障碍

(1)个人因素方面。

每名支教教师之间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沟通技巧的差异, 这种差异受支教教师个人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修读专业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部分支教老师能够熟练地掌握与受助学生的沟通技巧,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支教教师在此方面亟待提升。

(2)人际因素方面。

在这一方面,支教教师与受助学生双方的特征,如年龄、兴趣、智力、知识结构等因素,都对支教教师在教学管理中与受助学生的沟通的难易程度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在年龄差距较大时,支教教师与受助学生间可能存在“代沟”,这种类型沟通的困难程度就会大大加深。

(3)结构因素方面。

支教教师与受助学生在地理位置上的距离, 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和课下的距离,特别是在课余时间,以重庆市潼南区寿桥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为例, 一部分学生们居住在镇街上,距离学校近,支教教师与其进行课下交流比较方便, 但一部分学生居住在所在乡镇下属的村中,距离镇街较远,这就能够体现出支教教师与受助学生沟通中在结构因素方面的障碍。

(4)技术因素方面。

一方面, 支教教师在与受助学生的沟通中主要采用语言沟通方式,必要时也会采用电子媒介进行沟通,语言沟通时, 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差别成了技术因素方面的障碍之一,另一方面,师生间运用微信、QQ 等移动通信设备为主的电子媒介进行有效沟通是技术因素的另一障碍,这主要表现为:受助学生手机普及度较低,师生间使用手机进行随时沟通比较困难。

3 研究生支教团教学管理中有效沟通的策略

3.1 以提升个人教学水平为基础

在支教教师与受助学生的沟通中, 提升沟通效果要以提升个人教学水平为基础。 支教教师多年的学习生活中积累下的知识、价值观等都是支教教学的前提,甚至是教学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是何等学历的支教教师,都应在不断地学习中锤炼自我,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

3.2 岗前培训中着重提高沟通能力

目前地支教事业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岗前培训对于沟通能力的提高存在着重视程度相对较低的现状。 因此,在对支教教师的岗前培训中,教育部门除了要重视支教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 还应对其沟通能力的培养予以更多的重视, 帮助其在支教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教学水平,更流畅地与受助学生、学生家长、学校、当地政府展开沟通,从而使支教教师在当地的支教活动事半功倍。

3.3 建立支教教师间的沟通交流机制

以2018年重庆市潼南区西部计划项目为例,在潼南区开展支教活动的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 在一年的时间里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但是,支教教师之间交流支教经验受到地理位置、工作安排等因素影响,服务于各乡镇的研支团支教教师们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切实有效地沟通交流机制。因此,可以在服务地地区与其他相关志愿者形成互助小组,定期、定点开展沟通交流会,将与受助学生的成功、失败沟通经验进行分享,并记录、留存,以供支教教师本人及未来的支教教师参考。

3.4 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

良好的沟通中,“听”与“说”同样至关重要,在探索沟通技巧的时候,需要注意受助学生的信息反馈。可以在保持师生间的口头沟通的同时, 探索更加广阔的沟通渠道,定时收集学生的反馈。 视学学校情况而定,可设置信箱,收集学生的反馈,有条件的服务地也可建立起具有整洁、温馨等环境特点的心理工作站,辅之以书籍一些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设施, 邀请学生为每个学生配置相应教师, 定期到心理工作站进行沟通与反馈,以备支教考试调整与受助学生的沟通方式。

猜你喜欢
支教黑龙江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90后”女孩尼泊尔支教: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
羡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