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的保障机制探究

2020-01-01 22:45朱明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机制课程

朱明珠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 300350)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指集教学、科研、创业活动于一体,实现创业教育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开发,通过构建学生社团、创业机构等组织拉近高校学生与政府、企业间的沟通联系, 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规划创设良好平台。 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构中仍面临一系列问题,有待予以改进优化。

1 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的现实阻碍分析

1.1 缺乏完备课程体系

在创新创业发展战略与“双创”政策的指导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在整体教学体系中所占据的份额已逐步提升,但仍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局限于创业知识,缺乏完备的实践课程,且在创业内容上也集中围绕互联网、 电子商务等渠道展开, 缺乏普适性、覆盖面较为狭窄,无法实现对全体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有效培养。

1.2 难以实现有效衔接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构目标主要围绕企业家素养、创新创业能力两个层面展开,然而当前我国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上仅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创业常识,缺乏对其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且难以实现与专业教育的密切衔接, 仅能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操作技能,无法实现对其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1.3 缺乏实战环节检验

现阶段我国创新创业课程呈现出重理论、 轻实践的特点,在授课模式上较为单一化,缺乏典型案例分享与创业团队互动,教师的实战经验普遍较为欠缺,创业实践活动的举办模式集中体现为创业竞赛、 社团活动等,缺乏务实性与创新色彩,难以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与锻炼, 进而导致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各环节呈现出割裂性局面[1]。

1.4 缺乏后续跟踪保障

当前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层面缺乏动态延伸,往往止步于创业实训环节,难以实现创业项目的孵化落地, 且创新创业成果缺乏投入生产实践的有效机制,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资源存在重复占用、未得到充分利用等浪费问题, 不利于营造动态平衡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缺乏市场竞争力与后续跟踪保障。

2 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的有效制度与动力机制探讨

2.1 构建金字塔式课程培养体系,重构教育生态系统

2.1.1 完善必修、选修课程体系

要想切实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应注重围绕课程体系建构层面进行创新, 通过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学分机制中, 使其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得到突出, 进而结合学生素质、 专业方向进行通识课程、特定培训课程的逻辑层次划分,以此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针对性培养。 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为例, 该学院基于地域优势特色与学院自身办学特色设计出独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围绕本科生、研究生、MBA、创新创业证书4 个方向建立起金字塔式课程结构, 实现对不同学生创业需求的有效满足,配合“课程+”模式实现了必修、选修创新创业课程的动态结合。 例如,在MBA 课程设计上,围绕创业课程、实践课程两个层面展开,其中创业课程包含创业管理、创业投资管理两部分内容,实践课程包含技术驱动商业创新、企业经营战略创新、“互联网+”商业创新等内容, 有效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全覆盖培养。

2.1.2 推动创业、专业课程结合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构不应仅局限于解决眼前就业问题, 应基于长远发展目标将其转化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着力点, 对此高校应注重寻求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间的有效衔接举措, 更好地满足社会产业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高校应积极构建跨专业、跨学科、跨院校的综合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的嵌入与融合, 便于结合不同专业特征调配与之相适应的创业课程、拓宽专业课程的投射渠道,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重构的目标。 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在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设置上囊括创业管理、品牌形象战略规划设计等项目, 在实践课程设置上囊括项目路演、创业竞赛、创业讲堂、项目基金、创业特训营等项目, 借此实现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的紧密衔接与协调搭配,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2.2 推动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建设,健全激励制度安排

2.2.1 强化组织机构建设

通常创新创业学院是高校组织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主要管理者, 在此需基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构目标推动组织机构的精准定位与建设, 将创新创业学院设定为跨部门沟通协作平台, 明确该组织机构所承担的组织设计、沟通协调、资源整合、渠道拓宽等职能,进而组织建立集高校行政部门、财务部门、教学管理等部门及各学院于一体的跨部门、跨学院沟通协调机制,立足于高校整体教学管理层面实现资源、 绩效的优化配置, 协调各方间的利益冲突关系与合作关系。 具体来说,可运用以下两种模式推动组织机构建设:其一是自上而下模式,即以行政力量为主导,由副校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分别担任创新创业学院的院长、副院长职务,系统整合高校内部的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社会企业等资源,完成创新创业教育闭环管理机制的建设;其二是自下而上模式,即创设“虚拟创新创业学院”,组织机构不设编制、行政级别与专任教师,依靠自组织行为整合教务处、团委、招生就业处与各学院的优质资源,借助跨部门、 跨学院的分工合作完成创新创业生态机制的建设[2]。

2.2.2 完善激励引导制度

制度建设是发挥约束、管理作用的重要手段,对此应协调高校内部的学籍管理、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等现行制度,基于引导与激励视角完善制度环境建设,以此调动不同主体的参与热情, 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提供支持与保障。一方面,应将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情况纳入高校教职工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中, 基于职称评审、考核评优、基金资助等制度层面实现向创新创业教育的倾斜,综合显性、隐性教学业绩两个层面针对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做出突出业绩的教学组织单位及个人给予表彰与奖励, 以此调动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更好地推动整体生态系统的完善建设。另一方面,应基于学生层面推动制度环境的完善建设,引入弹性学制解决学习与创业在时间层面存在的矛盾性问题,将创新创业成果列入“第二张成绩单”的认定环节,为在创新、 创业实践活动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提供资金奖励与推免保研等机会,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为其就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营造开放式创新创业培养机制,推动项目孵化落地

首先从授课模式入手进行创新,引入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校友担任创业导师, 选取真实案例带领学生开展实战分析、交流探讨创业经验,并基于商业运作模式、股权结构分配、融资渠道建设、创业团队组建等环节实现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 由学校结合学生创业项目开展情况为其提供场地、经费、技术等资源支持,配合创业大讲堂、特训营的创设营造开放式创业机制,更好地拓宽创新创业教育空间。 其次从项目推荐方式入手进行创新, 在聘请实战人士与本校教师建立联合授课机制的基础上, 基于责任制指派教师针对学生的创业项目实施动态进行跟踪管理与指导点评, 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引入校园科研项目、实验项目等,以此促使学生不断提升企业家素质。 最后从考核评价机制入手进行创新, 利用等级制考核评价模式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 引导由学生组建的各创业团队完成商业计划书的制作、开展项目路演活动,为综合考核成绩优异的团队及个人提供创业基金奖励, 更好地推动创业项目的孵化落地。

2.4 完善支持性专业机构服务机制,强化多元主体互动

为保障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行与良性发展, 高校还应针对学生创业活动完善支持性机构的建设,保障优秀创业成果能够得到有效孵化落地,提高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实效。 高校可以借鉴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典型案例,建立集主导性机构、技术机构、研究机构于一体的创业教育支持性机构, 由主导性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学校内部的创业活动, 为学生的创业成果寻求商业化路径与战略合作伙伴,申请专利、许可、知识产权保护等,帮助学生提高项目的回报率;由技术机构负责引导学生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 帮助学生建立创意构成模型、预判项目孵化成果,提高项目的生存率;由研究机构组建公司发展管理团队,为学生整体创业过程提供理论支持、拓展商业化机会的探索渠道等[3]。借助支持性专业机构的建设, 可以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专业性保障与服务支持, 依靠多元主体互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从而推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高效运转,满足区域产业发展、社会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

3 结语

在当前高校“双创”教育如火如荼开展的背景下,应牢固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推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构,围绕课程体系、协调机制、培养机制、服务机制等视角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切实解决资源疏离、产学衔接不当、转化率低等问题,从而为区域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机制课程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