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华旭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湛江 524300)
和谐心理实质上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 协调心理机能、管理情绪、缓和矛盾、端正认识态度、以平和心态应对困难的思维状态。 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 应以学生的表现特点、 心理状态等为重要的参考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协和谐的发展观点,通过合理、科学的思想教育,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支持。
高校作为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重要阶段, 是学生人格发展、思维体系构建、道德理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在培育专业人才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注重学生专业基础、应用技能、通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还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差异化表现特点, 对学生的心理、思维、 认识等进行积极的引导, 通过合理的思政教育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独立、和谐、自由发展的空间。人的和谐发展,是指人的社会关系和谐发展,它包括个人和人类的和谐发展、个人和集体的和谐发展、个人和他人的和谐发展、 个人自身内部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人的心理和谐状态是协调各项发展关系的关键,也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通过思政课程实践,引导学生从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正确地认识事物变化规律,是当前阶段高校提升德育水平、落实素质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内涵。
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应以学生主体发展需求的变化为导向,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指导管理机制与教育机制的改革规划, 确保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及实效性,面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实用人才。和谐心理作为一种协调、健康、积极、发展的心理,是保证高校学生健全发展、更快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心理素质,具备和谐心理的学生能够更快的转变现代发展理念, 应对社会变革带来的难题,是高校思政教育引导的重要方向,属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和谐的心理素质与过硬的政治素质是相互联系、 互相促进的有机统一,为实现人才的全面、协调发展,应树立起和谐发展的理念,又要以和谐心理为目标,在关注和培养高校学生的和谐心理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和谐社会调整的是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个体之间3个层面的矛盾,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推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个体的和谐发展是保证社会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织, 往往是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来设置教育内容、目标的,而对学生群体和谐心理的全面培养,既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推进学生个体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创新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形式, 是满足和谐社会发展的精神层面需求的重要教育改革举措。
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属于精神层面的活动, 投射到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与生活表现等产生对应的影响,由于心理影响形式的不同,学生产生的状态变化往往不易察觉。针对该种情况,思政教师应对学生的异常表现、行为变化进行探究,从行为表象找准实质原因, 避免因为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而造成的疏忽、遗漏。 学生的具体心理需求往往是生存、发展要求的投射,一旦某个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它就不再起推动作用; 行为的原动力源自那些仍未得到满足的需要。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引导的过程中,首要的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培养学生和谐心理中有所作为, 首当其冲的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生思维发展与心理变化的原因也可以认为是个体发展的内动力。据高校学生心理发展调查显示,学习环境、性格特征、教育经历、成长阅历等都是影响学生个人发展与心理状态的外部因素。 为更好地推进思政教育改革,高校应找准新时期思政教育的重点,有效发挥心理咨询、疏导作用,结合高校学生的心理动因,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激励推动, 对培养学生的和谐心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如高校学生存在情感与道德的矛盾、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等不和谐的现象,就要从心理动因去协调适应, 高校思政工作就要承担此任务,从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特征与表现出发,寻找学生心理变化的动因,结合心理教育、引导的原则,对思政教育内容、目标、形式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帮助学生养成和谐发展的思维观念。
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状态来看, 高校受教育群体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其身体发展已经成熟,但心理状态与认知体系还不健全, 自主发展的意识增强但决策能力、独立能力却并不匹配。而学生长期处于校园生活中,成长阅历不足,因此容易受到复杂网络信息、虚拟平台言论的影响,使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出现偏激的思想。 为此,高校在德育、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明辨是非的能力, 保证学生心理发展的健康、和谐。
推进新时期素质教育改革进程, 提升思政管理工作实效性的关键在于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作为开展思政教育创新活动的主导者与实践者, 管理队伍专业素质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群体和谐心理的培育情况。现阶段,仍旧存在教师具备扎实的思政教育理论基础,但对积极、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却不一定能够适应日趋复杂的大学生心理实际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学的专业性与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和谐的身心素质、 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和谐的教育教学方法。 为此,高校应加强思政管理队伍专业能力、心理知识的培训力度,完善高校的专业培训机制。 一方面,高校应组织、筛选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进修、实践交流等活动,提升思政教育综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不断学习,加强对新教育管理知识的认识与应用能力,在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变化表现的基础上,营造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
当前阶段, 思政教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仍旧存在一些滞后部分, 对学生心理发展状态的引导与调节缺乏针对性,需要对教育与管理机制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落实新时期的思政改革目标:一方面,高校应加强思政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投入, 转变教师与学生群体的观念,适当调整思政实践课程的比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谐发展的观念。 构建一个师生员工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乐教、乐学、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以此影响、教育学生,并真正实现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德育目标;另一方面,围绕和谐心理建设理念,规范思政教育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解决的重点是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学生群体作为思政教育的对象, 其思想状态与心理状况等是教育管理的重点, 需要教育管理工作者对学生阶段性思想状态变化进行全面、具体的调查,提升教育、管理方案的针对性。 通过规范学生的行为, 营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和谐、积极、乐观的心态。
为更好地提升思政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应适当融合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形式创新:首先,应发挥网络平台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与交互性特点, 选择QQ、APP、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等方式,利用现代传媒的虚拟性和平等性,通过无线网络、多媒体平台等途径,面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疏导服务,让心理有困惑的学生把自己在课堂上和老师面对面不好说、不敢说、不愿说、不想说的内心想法、意见和建议等客观、真实地表达出来,通过虚拟平台,及时对学生的困惑、问题进行反馈,实现实时、高效互动的目的,为学生和谐发展心理的培养提供帮助;其次,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政教育活动,通过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思政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受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形势影响, 高校的现代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方向发生了转变, 更注重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及和谐心理的培养。 为此,在思政实践教学引导的过程中,教育者应立足于学生差异化、复杂性的心理表现,通过调整思政管理形式、创新德育教育理念、拓展师生思想交流渠道等形式,融合现代思政教育理念与技术, 充分发挥高校对学生道德认识、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的积极引导职责,夯实社会发展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