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性研究

2020-01-01 22:45:02李亚琼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政治心理

李亚琼

(郑州轻工业大学易斯顿美术学院,河南郑州 45145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努力开拓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所以,高校应充分依靠自身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实效性。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研究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 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组织按照既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行为规范,对其成员进行的教育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依照一定的心理学原理、规律、方法,对个体及团体进行心理健康塑造、心理问题干预的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积极地完成社会化适应,进而促进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包含了完整人格的塑造,又应体现出民族特质和时代精神。 心理健康教育既包含了认知引导、情感维护、意志训练与行为督导,又应在大学生自我意识与价值观的塑造中发挥教育引导作用。看到二者的融合空间并积极探究,将从新的视角进一步保障教育效能。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性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上,可以从以下4 个方面具体阐述。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备教育目标上的相通属性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 也是国家智力资源的储备力量,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主力军。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就要切实重视个体的人格培养,把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的前提是认同感与共鸣感,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内容识别内化到价值体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充分地掌握了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年龄特征并因材施教,便是有效回答了“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备了鲜明的教育功能, 是育人目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社会属性的巩固不应以牺牲人的个体性为前提。相反,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动力上的培养与塑造,将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备教育观念上的互补属性

(1)生活教育观的应用:受教育者如果没有健康稳定的心理机能和端正坚定的价值系统, 一切的教育都将流于形式。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较为复杂的信息环境当中,对各种教育信息的认知和识别都会呈现出多元化,对一些信息传播平台所传递的观念毫不免疫。所以,从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教育视角出发, 只有将受教育者在社会实践中、在生活中逐步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才能实现成长和经验的改造。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它通过课程教育、个体咨询、团队辅导、主题讲座、工作坊、测验评估、数据分析等形式帮助学生正确面对生活, 塑造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确保学生的社会化进程顺利进行,进而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担负着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人最大程度自我实现的教育效能。 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 也是有益补充。

(2)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应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来充实心理健康教育, 将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拓展丰富空间。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为指导人们解决各种关切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给予了巨大思维能量,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研究和回答了国家发展宏伟愿景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有力辨析和回击了形形色色的不良思潮,为净化个体心理环境,塑造健康人格做出了重要支撑。

同时,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现实语境下,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幅员辽阔地呈现出了中国在革命、 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阶段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蹄疾而步稳。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这种凝聚了归属感、荣誉感和向心力的情感将进一步激发“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的时代理想,进一步激发年轻人的积极行动力,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价值实现提供了重要引领与指导价值。

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备教育内容上的融合属性

2.3.1 共同致力于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心理的培养

中国古代学者认为, 成才的心理要素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朱熹曾说过:“士之所以能立天下之事者,以其有志而已。 然非才则无以济其志, 非术则无以辅其才。 ”是指一个人成才而有所作为的关键是有志向、有理想。智力是成才的基础,但非智力因素才是成才的关键。中国文化是以具有强烈入世精神的儒学为根基,我们对人的培养也一直奉行人格理想与济民致用的经世路向。道德心理是人的本性体现,教育的“自然观”还在保护、引导与鉴定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我发展。 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实质上是将政治、社会、人本的理念充分借鉴,使我们的教育内容既入脑又入心。以文化自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讲堂上若能将民族文化基因、时代热点素材运用好,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能力, 更能为他们拥有健康心理品质奠定基础。

2.3.2 以文化自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斗争精神等方面地论述构成了“文化自信”丰富的思想内涵。但巩固文化自信不是一朝一夕,需要高校教育者面对大学生做长期细致的工作, 在日常实践中持续推进。 思政教师在讲堂上若能将民族基因文化、 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理论知识点、时代热点素材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更使他们自觉弘扬真善美,坚定自觉地挺起精神脊梁。

2.3.3 以人文关怀保障教育实效

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它关注的不仅是“现象”或“问题”,更是对行为发出的一系列思维习惯和内外部因素的深入思考。 它是根植于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 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它指出,人格发展的关键在于端正准确地自我认知, 通过环境的熏陶与信息的内化来浇灌“自我潜能”这颗种子;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是以尊重为前提的教育。 它认为,教育的作用更多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实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固有的潜能得以慢慢发展与实现。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认识与情感、逻辑与常识、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都得到激活,从而促进学习内容的完成。

2.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备师资力量上的联合属性

学者朱永新曾指出, 教师角色的多样化是未来学校变革的可能性之一, 而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指向于幸福完整的社会生活教育。从目前高校现状来看,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及专兼职辅导员教师都存在各自忙碌的现象, 缺少资源互补和联合优化。 这种联合是系统的、高层次的导向教育,需要从学生心理、生活的实际出发,内容中不仅要包含系统理论知识,还应涉及学生日常的社会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感、实例分析等方方面面,教师在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和现状的前提下, 强调教师不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发展的辅导者、 学生成长的护航者与立场博弈的辨析者, 在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消除心理阻抗,不再觉得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形成充分的思想共鸣与认同度,从而增强教育实效,并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之间良好师生关系的创建也是保障教育实效的重要一环。 包含共情与支持的良好师生关系将激发学生的自我整合能力。

一名成功的教师应该是能力多元的、跨学科的,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都需要涉猎。 优秀的思政教师也是人文教师、心理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者所普遍采用的共情、倾听、合理分析等工作方式及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工作体系的完善, 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更宽阔的工作途径。 这些联合都是构建积极向上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逐步实现大学生在校园环境中的自觉成长。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政治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