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玉芹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山东烟台 264670)
高职类院校是为国家和地区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 其中商科类院校着重于培养商业类专门人才。 进入新时代,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传统商业向新商业模式的转型, 社会人才需求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商科类高职院校必须在重视新媒体,培育学生新技能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商业文化素养的教育。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将商业文化素养教育与人才培养进行融合, 探索实用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迫切而且必要的。
商业文化素养可以理解为人内心世界的商业文化精神和商业思维能力的有机统一, 强调将商业文化与商业从业者的能力素养进行结合, 是促进人们在职场源源不断发展的内驱力[1]。 对企业而言,需要的是兼备专业技术与商业文化素养的员工;对高职类院校而言,为了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要重视商业文化素养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商贸类学生而言,要掌握专业核心技术,同时注重提升自己的商业文化素养,在大学生活中磨炼自己,提升个人软实力,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如今社会高速发展,知识快速更新,如何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商业文化素养成为所有高等院校不断研究与探索的重要问题。纵观多所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商业文化素养方面,普遍做法主要在于开设相关课程,诸如职业生涯规划、商务礼仪、职场伦理、商务谈判等。 然而,目前高职类院校在培育学生商业文化素养所做的实践探索工作很少,直接导致培育的毕业生软实力不足,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从而致使毕业生就业率不高,优质工作就业率较低。
另外,目前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大部分高职类院校更为侧重于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课堂授课、考试考查等,对商业文化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课程设置未到位,培育的实践性环节不足[2]。 虽然很多高校都建设了相关专业实训室, 安排学生参加学生创业社团、企业顶岗实习,招聘企业兼职教师等,但实际的运作管理、 学生反馈等方面都反映出大学生的商业文化素养不足,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更不尽人意,这直接导致毕业生与招聘职位匹配度低,择业就业困难,就业之后更是表现出诸多方面的不适应, 职业发展后劲不足。 因此,在社会需求条件逐渐提高的时代背景下,高职类院校将商业文化素养教育与人才培养相融合以培养具备鲜明特色的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 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除了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外, 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商业文化素养,能够灵活应变,快速感知商业经济变化风向,掌握并会运用适应新商科模式的新技能。但是在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方面缺少可以直接运用的专业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商业文化素养不足,难以适应职场环境,同时严重缺乏商业应变与创新能力。因此,笔者认为,高职类院校应重视学生商业文化素养的教育工作, 这既是新商务时代商业人员商业文化素养紧缺的形势所迫,又是现代教育培养学生的现实需要。
对学生开展商业文化素养教育, 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 使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更好的对接毕业后的职场工作环境[3]。通过对多家企业和初次就业并离职的毕业生回访调查发现,双方都存在对彼此的不满:学生对企业产生心理落差,不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节奏, 企业对学生的不满多在于学生的职业习惯、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商业文化素养不足。据此,高职院校培养的人与社会需求之所以不平衡不对接的根结就在于商业文化素养这一非专业核心技能。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高职院校有必要开展商业文化教育, 向学生传播商业文化,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
高校内商业文化素养教育,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已不仅局限于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应该理解为商业文化的传播与教育。 高职院校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国家和地区培养人才, 因此传播商业文化,提高学生的商业文化底蕴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目前,市场需求与学校教育存在巨大反差,市场人才需求巨大,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低效。 笔者认为,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 必须合理处理专业技能与学生商业文化素养塑造之间的关系, 培育学生必要的商业文化素养,实现学生校园生活与职场生活的无缝对接。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商务模式的快速转换,不断涌现出新商业形式, 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进入了学习化的新时代, 各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学生商业文化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在培养大学生的教育实践中高度重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行为规范等软实力的培育工作。
目前, 高职类院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能精准对接行业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认清商贸类专业的特点,首先由强调动手能力转为强调动脑能力,即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决策能力以及制定、改善、调整和实施各种方案和策划的能力。 其次由更重视“处事”转为更重视“为人”,即在更多与人打交道的新时代, 高校在大学生的实践教育中培养学生沟通、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尤为重要。
商业文化素养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 需要结合专业特色,将正确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意识等商业文化精神以及敢于挑战、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入校园,大力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恪尽职守的文化氛围, 打造以创新创业引领的专业群文化,让学生在校园中就开始创新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及肯吃苦、讲诚信的职业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促进学生立足自身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标签。
3.4.1 在课程开发方面,建设务实型课程体系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商业文化、商务礼仪、商业伦理等通识性商业文化素养课程, 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开设的课程具有随意性、独立性、盲目性,知识零散,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意识不到这些文化素养基础课的重要性,持有学而无用论。学校首先应纠正学生意识,让教师和学生同时认识到这些课程的重要性,其次设置商务谈判、商务演讲等务实型课程;与专业教育结合,开展专题商业文化素养教育,诸如定期开展商业文化讲座、学生职业意识沙龙等活动,在精神教育层面融合商业文化素养教育。
3.4.2 在教师团队方面,不断打造、优化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
商贸类专业知识更新换代速度较快,首先,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打造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教学比赛,提升教学技能,吸收新的教学理念, 同时鼓励各位教师参与到企业文化的教育研究中去。其次,各专业教师要以生为本,立足该专业领域,搜集具有专业特色的商业文化素材, 向学生传播专业领域动态、前沿知识等,并不断探索专业特色的商业文化素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4]。 学生具有向师性,各教师应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具有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和人生追求,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4.3 在校内实践方面,利用一切非专业资源培养学生的商业文化素养
商业文化素养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融合应该通过实践活动达到理实一体化的高度融合,拓展学生思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性问题的设计是难点也是重点,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立足“有趣、有用、有挑战”三有原则,以学生社团活动、商业竞赛、商业文化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渗透商业文化素养知识, 让学生在复杂的、 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商业文化知识,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纠正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偏差,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培养随机应变、勇于创新、恪尽职守的职业素养。
3.4.4 在校企合作方面,追求产学对接,校企融合
一直以来,校企人才供需不均衡,校企深度融合成为必然趋势。校企双方应共建共享学习资源,并构造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与用人单位不断沟通用人需求,不断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模式, 争取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一致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职商科类专业教育中,要注重商务文化的融入。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商业通识、商务礼仪知识、商务礼仪操等知识,观看中国商路、中国商帮、中国商号等短片,练习商品拍摄、商务函电、合同撰写等技能,践行商务沟通、谈判、管理技巧,将商务职业素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