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微媒体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研究

2020-01-01 22:45卢亭王清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时代政治

卢亭,王清华

(1.吉首大学,湖南吉首 416000;2.华南理工,广东广州 510006)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 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1]。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 理论性和亲和力、 针对性。 微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也提出挑战。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充分利用微媒体带来的机遇,也要积极应对挑战,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提升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质量。

1 微媒体的概念辨析及其基本特征

1.1 微媒体的概念辨析

微媒体是指由许多独立发布点构成的网络传播结构,是新媒体的典型代表[2]。 微博、微信、QQ、微论坛等都是微媒体的体现形式。 微媒体是基于移动互联网传播的,具有社交属性的共享平台,具有全新的舆情传播特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知识结构构建、教育主客体媒介素养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

1.2 微媒体的基本特征

(1)媒介主体的平等性:微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自由平等的参与微论坛的讨论, 微电影的拍摄以及微公益的发起。即便没有美妙的文采,专业的拍摄技术以及名人的代言,每个人仍可将自身的感受,为社会公益事业尽绵薄之力的想法通过微媒体及时地发布出来。无论性别、年龄、学历、财富和外貌,媒介主体都是自己时间、空间的主人,不再受外在条件约束,真正呈现媒介主体平等性的特点。

(2)信息传播的高效性:微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更加快捷与高效,信息发布者将动态信息以文字、图片、视频和语音的方式传播,信息传播产生裂变式效应,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 运用微媒体大大缩短接收信息的时间,拓宽信息传播的广度。

(3)网络交流的互动性:微媒体时代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改变了信息原有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方式。 借助微媒体,人们不仅自由地接收信息,发表见解,而且可以对他人的信息进行分享和评论,增加信息交流的互动性。

2 微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空性得到拓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媒体传递信息,大学生们只要动动手指,便可以通过各种通信设备接收教育资源,大大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一方面,微媒体拓宽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发送与接收的同步进行, 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时间限制而无法及时、有效的传递教育信息。 另一方面,微媒体拓展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教室这个固定的地点,不同年级、不同区域甚至不同国家的大学生, 都可以通过微媒体进行话题交流,随时随地向权威专家请教。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地域限制。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性得到保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理论为基础,与时俱进,使教学的模式向、交流学习的方向转变,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高效性。

微媒体时代,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引导性地发布党的建设、道德规范、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信息, 让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能够从根本上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微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更加形象、直接的方式,让大学生多方位的接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手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效率。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式教学得到体现

交互式教学是在宏观教学情境下,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围绕某一个问题或课题进行平等交流和自主互动的一种教学方法[3]。 微媒体提供的虚拟空间,让学生可以毫无顾忌表达内心最真实想法, 教师也可以比较客观的看待这些事情,进行有效的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都是“灌输式”,这让大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目前的大学生大都是“95后”,他们追求创新和自由。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给他们的印象就是内容呆板,教学过程沉闷。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灌输式”向“对话式”教学的转变,让大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等性和互动性。

3 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3.1 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实践教育不同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源于书本理论。 然而,微媒体的组成及其成员在属性意识、职业素养、利益判断、运营机制等方面的缺失,以及微媒体环境充斥的浮躁、偏执、短视、急功近利等因素。 加之,目前的网络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使一些消极、反动、淫秽的网络不良行为或者一些诽谤、虚假、诈骗的网络犯罪行为出现,甚至愈演愈烈。 这给心智不成熟的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完全借用书本上的教育理论无法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无法消除不良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实践教育不同步的问题。

3.2 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压力剧增

高校大学生参与微论坛、 微博、QQ 以及微信的聊天、信息阅读和话题讨论,让大量未经过滤的思想文化通过各种渠道被毫无防备的全部吸收。 多元的信息通过微媒体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 特别是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内容大肆通过微媒体传播,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的压力。由于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性和信息内容的复杂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人手不够,精力不足,教学压力增加等问题。

3.3 微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更加复杂

不同类型的文化,不同阶级的价值观念相互碰撞,使得一些虚假的、不健康的信息充斥在微媒体中,引起部分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 微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开始逐渐向自主型道德转变。 转变过程中产生的道德失范行为,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对网络道德规范的力度不够, 对网络内容传播的影响力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加复杂。

4 微媒体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4.1 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平台

高校管理人员应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 设置政治社会发展资讯类公众号等。通过公众号等微平台,将党的理论政策,法制纪律和道德规范发布到公众号,让大学生了解更权威的信息。同时,高校管理人员要及时收集反馈意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建立的高效性和可控性,高校要对信息源的传输路径、 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进行严格审核,优化管理群体及学生群体的构造网络,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

4.2 提高师生运用微媒体的媒介素养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正确地、 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4]。 微媒体时代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提高教育工作者运用微媒体的媒介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微媒体应用技术,有意识地筛选信息,发挥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 二是提高大学生运用微媒体的媒介素养。 引导大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处理信息和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

4.3 规范管理微媒体的使用行为

对于微媒体使用行为的管理,首先,高校应从思想上加强教育。 通过开展专题讲座, 播放安全教育微视频,发放安全网络小册子等方式,加强高校师生规范使用微媒体的行为。 其次,从技术上来加强管理。 高校要充分利用科学的技术管理手段,安装网络防火墙、反垃圾信息网关、网络访问日志系统等,对不良信息进行拦截,从而保障微媒体平台的安全运行。最后从法律法规上加强对微媒体使用行为的管理。 对使用校园网络的人进行有效登记, 一旦通过校园网在微媒体上发布不良信息或者诈骗、诽谤、造谣的人应该交由相关部门处理。

4.4 建立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应该根据这个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建立。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式是简单的通过试卷进行测评。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创造性,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综合评定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时代政治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政治不纯”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