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毅,柳丽丽,孙致强
1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北京大学滨海医院,天津300450;2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市人工细胞重点实验室/卫生部人工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肿瘤之一,我国发病率约为6.69‰[1],且呈逐年升高趋势[2]。在所有膀胱肿瘤中,75%~85%为非肌层浸润型膀胱肿瘤[3]。目前,手术是治疗膀胱肿瘤的主要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手术方式层出不穷,但哪种手术方式最佳,目前争论不一[4~6]。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曾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金标准,对其他类型膀胱肿瘤亦有重要的初步治疗和诊断作用,在临床上应用广泛[7]。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双极电切术(PKRBT)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较多临床报道[8]称PKRBT在膀胱肿瘤疗效上存在优势,可替代TURBT。在经尿道膀胱肿瘤PKRBT中常采用普通电切法,即从肿瘤表面依次向肿瘤根部逐步切除,由TURBT演变而来。此手术方法较易操作,但如遇肿瘤体积较大,切除过程中容易出血,导致术野模糊,延长手术时间,且因其切除过程中电切环需反复激发,仍有一定概率引发闭孔神经反射。研究[9]显示,闭孔神经反射是经尿道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PKRBT相比TURBT,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率已有明显减低,但手术中仍无法完全避免。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在PKRBT手术中使用单纯电凝切割法切割膀胱肿瘤,可明显减少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且不增加患者的治疗负担及肿瘤复发风险。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13年1月~2019年12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收治的膀胱肿瘤患者175例,男144例、女31例,年龄30~90(67±11)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175例患者分为电凝组、电切组。电凝组患者81例,男66例、女15例,年龄30~90(67±13)岁,肿瘤单发70例、多发11例,肿瘤位于膀胱侧壁(左侧壁或右侧壁)34例(42.0%)、膀胱三角区26例(32.1%)、膀胱前壁10例(12.3%)、膀胱后壁11例(13.9%);电切组患者94例,男78例、女16例,年龄34~88(66±11)岁,肿瘤单发80例、多发14例,肿瘤位于膀胱侧壁(左侧壁或右侧壁)41例(43.6%)、膀胱三角区30例(32.0%)、膀胱前壁11例(11.7%)、膀胱后壁12例(12.7%);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所有患者术前完善心脏彩超及肺功能检查,明确无严重心、肺功能疾病;完善血液检查,排除凝血功能异常及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行泌尿系B超及CT(平扫+增强)检查,未见明确上尿路肿瘤及临床转移,且无其他泌尿系合并症。
1.2 经尿道膀胱肿瘤PKRBT中单纯电凝切割法、普通电切法的实施 175例手术均采用德国GIMMI公司经尿道等离子电切镜系统,F26外鞘,30°镜,电切功率200 W,电凝功率100 W,术中采用生理盐水冲洗。患者取截石位,手术采用椎管内或硬膜外麻醉,常规经尿道进镜,观察膀胱,确定肿瘤大小和位置。电凝组手术时将电切环置于肿瘤后方,踩踏开关,使用电凝模式,激发电切环,自后向前一次性切除肿瘤至膀胱肌层,完整切除肿瘤后,再予以创面及周围2 cm膀胱黏膜止血。电切组采用常规手术方式,自肿瘤表面分次切除肿瘤组织,基底部切除至膀胱肌层,再使用电凝将基底部及周围2 cm范围膀胱黏膜予以烧灼。如术中出现闭孔神经反射,立即停止激发,减少可能出现的损伤。
1.3 两组手术时间、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术后复发率等手术相关指标观察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复发率、术后6个月复发率等手术相关指标。
两组PKRBT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出现中转开放手术,术后患者均正常康复,未出现严重血尿、泌尿系感染等情况。
电凝组手术时间(33±8)min、术中失血量(11±5)mL、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6.2%、术后尿管留置时间(6.9±1.7)d、总住院时间(9.8±2.9)d、术后3个月复发率为0、术后6个月复发率为4.9%,电切组手术时间(32±12)min、术中失血量(13±5)mL、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18.5%、术后尿管留置时间(6.9±2.0)d、总住院时间(11.2±2.1)d、术后3个月复发率为0、术后6个月复发率为6.4%,其中电凝组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与电切组相比,P<0.05。
膀胱肿瘤是我国泌尿外科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由于遗传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吸烟、酗酒、膀胱黏膜的异常刺激、长期直接接触芳香类物质等均为该病的诱因[10]。根据浸润深度不同,膀胱肿瘤主要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和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其中大多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约占初发膀胱肿瘤的70%以上[11]。因膀胱肿瘤具有易复发、易进展的临床特点,患者往往承受着较大的身体和心理压力[12]。因此,选择合适、高效的治疗方式是目前临床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膀胱肿瘤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如TURBT、开放式膀胱部分切除术、光动力学治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免疫治疗、放化疗等[13],但临床治疗目前仍以手术为主。既往多以开放性膀胱切除术进行治疗,但此类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大且恢复时间慢,患者痛苦较大,现已不作为常规手术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微创理念的进步,TURBT成为了治疗膀胱肿瘤的主要手术方式[14]。近年来,PKRBT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PKRBT有切割作用强、切割温度低、周围组织损伤小等优点,其工作电极、回路电极均位于电切环内,电流无需通过患者的身体,而是通过电切环工作电极与其自身附带的回路电极形成电磁场,加速电解质液中电解质产生的等离子体产生能量,作用于组织产生切割效果[15]。
闭孔神经由第2~4腰神经前支的前股组成,在腰大肌内侧缘走出后,进入小骨盆,沿小骨盆侧壁前行,穿闭膜管出小骨盆至股部,分前、后两支,分别经短收肌前、后面进入大腿内收肌群。闭孔神经肌支支配闭孔外肌、大腿内收肌群,皮支分布于大腿内侧面的皮肤。此外,闭孔神经还发出分支至髋关节和膝关节。因闭孔神经在盆腔内走行多靠近膀胱侧壁,且此处肌层多较薄弱,因此行TURBT切除侧壁肿瘤时,产生的电流易刺激闭孔神经,产生闭孔神经反射,严重时可导致膀胱穿孔,甚至需行开放手术治疗。有文献[16]显示,TURBT治疗膀胱侧壁肿瘤时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为20%~30%。PKRBT因其电切及电凝能量产生方式的不同,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率有显著降低,但仍不能完全避免。
PKRBT是目前治疗膀胱肿瘤的主要手术方式,普通电切法为临床工作中PKRBT最广泛使用的手术方法,大部分由TURBT更换为PKRBT的医师无需特别学习,即可进行手术,且因PKRBT相较TURBT的优势,手术效果较好。单纯电凝切割法是我们在普通电切法的基础上,通过多次尝试发现的新的手术方法,较普通切割法需要一定的手术经验,但也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单纯电凝切割法于肿瘤根部切割,切除创面较小,因此很少出现大量出血情况,手术视野清晰,降低了误切正常膀胱黏膜的风险,而且因在操作过程中使用持续电凝,在切割的同时达到了止血的效果,缩短了手术时间。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与普通电切法相比,单纯电凝切割法可明显降低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率,考虑可能原因为电凝能量相对较低,对膀胱壁及闭孔神经产生的刺激较小,且PKRBT对组织切割作用较强,即使使用电凝也能达到对组织的切割,达到手术治疗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尿管留置时间及总住院时间上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单纯电凝切割法并不明显延长患者的治疗时间、加重患者的负担,甚至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对于单发的较小的膀胱肿瘤,单纯电凝切割法可缩短整体手术时间。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无明显差异,说明单纯电凝切割法并不增加患者肿瘤复发风险。
综上所述,在PKRBT中使用单纯电凝法治疗膀胱肿瘤,可降低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率,且不增加患者的治疗负担及肿瘤复发风险,手术更加安全,可以在临床工作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