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城子·密州出猎》试论“为报”释义

2020-01-01 22:45宋子玥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苏轼

宋子玥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 130012)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脍炙人口的名作,诗词爱好者莫不耳熟能详。 但对篇中“为报倾城随太守”一句的解读历来存在分歧,分歧主要集中在“为报”的释义上。 总结以往释义的各种见解,结合古诗词中“为报”展开分析,探寻更符合作品本意的释义,对还原经典之美、领略其中意蕴有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苏轼词向来辑者多,而注者少,新中国成立前存世的注本仅有傅干《注坡词》和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龙榆生先生编著的《东坡乐府笺》,这种情况在大陆甚至一直持续到1990年。傅干《注坡词》在相当长时间里都以钞本形式流传,见者甚少;而流传较广的《东坡乐府笺》中没有关于“为报”的笺注。 关于“为报”的解释,最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1962年出版的《宋词选》中的注释,选注者胡云翼先生对此注曰“为了酬答”[1]。而影响力较大的是1964年出版的《古代汉语》中的注释,主编王力先生认为应解作“为了报答”[2]。 这种说法先后被俞平伯先生[3]、吴熊和先生[4]、周先慎先生[5]、许渊冲先生[6]在其编写注译的书中使用,可见他们是“为了报答” 之说的认可者。 这是“为报”的一种释义。

另一种则认为“为报”是“为我传报”的意思。 以大众接触到的资料看,这种解释最早出现在1979年出版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中,主编林庚先生和冯沅君先生将其解作“替我传告”[7]。 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中,为这首词撰写鉴赏文章的高原先生也把此句解释为“快告诉全城的人,跟随我去打猎”[8]。

由此可见,以上两种观点分别是“为了报答说”与“为我传报说”。在此将对这两种说法进行辨析,探寻究竟何种说法更符合苏轼词原意,并进一步提出关于“为报”释义的观点。

1 两种传统观点的欠缺

1.1 “为了报答说”的问题

这种释义为何不妥,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展开分析。一方面,从词汇及语法上进行考察。 另一方面,从词作的文本真意上全面考量。

第一方面,在语法和词汇的角度讲,该句中的“为报”不能解作“为了报答”。蒋绍愚先生针对古汉语词汇中的“为”字,有如下论述:“一个词有某个词义,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语法属性。因此,也就决定了它可以进入某一种语法结构, 和不能进入另一种语法结构。 ……(‘为')如果是‘为了'的意思,就是一个介词,它后面要求跟一个名词组成介词结构,然后一起修饰动词。”[9]在古诗文中常见“为”字这样的用法,如“窃以为君市义”(《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等,都符合上述介词加名词的规律。而“为报”的“报”字显然不是一个名词,所以“为”不能简单理解为一个介词,进而可以得证这里的“为”不是“为了”的意思。既然该句中的“为”不作“为了”讲,从“为”与“报”的语法关系考量,“报”也不可能取“报答”之义。蒋绍愚先生在《正确理解唐诗宋词中的口语词》一文中举多例证明“‘为报'是唐宋时的口语词”[10]。 作为一个唐宋诗词中常用的口语词, 这种固定的组合不宜强行拆解成“为”加“报”,更不能对字义进行简单的叠加理解。

第二方面,从文本解读角度看,“为报”解作“为了报答”,虽然意思尚为通顺,但与词作的整体风格相悖。首先来看这首词的关键字,词眼是“狂”字无疑。通观全篇,无处不狂:牵黄擎鹰,酒酣气壮,策马奔腾,狂飙卷荡,自比孙权射斑斓猛虎,希望如魏尚拒西北强敌。 在如此纵情放笔、 气概豪迈的词作中间, 如果冒出一句“为报答全城人追随的盛情”,就颇感突兀,这种带有多谢捧场意味的话, 不像豪情万丈的出猎太守之语,倒似打把式卖艺的口吻。 一首佳作怎能如此破坏整体风格呢。

综合以上两方面,这首词中的“为报”解作“为了报答”,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衡量都是不妥的。

1.2 “为我传报说”的问题

正如前面对“狂”的分析,持“为我传报”说法的一方认为,“为报”解作“为我传报”更能体现出苏轼创作这首词的“狂气”。 苏轼主动邀请治下百姓去见识自己的百发百中的高超射艺,其豪情满怀可见一斑。 另外,“酒酣胸胆尚开张”一句点明,这是一次酒后的放纵行为,酒后主动令人“为我传告百姓”,这样夸张出格的举动似也符合名士的行为逻辑, 生动形象地写出东坡当时醉酒之后狂态可掬。

持“为我传报” 说法的一方认为,“唐宋时期,‘为报'连用大都是‘替我传告'的意思。[11]”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凤凰池上应回首,为报笼随王右军”(杜甫《得房公池鹅》)的意思是让房公家人替我告诉房公我用笼子带走了他的鹅;“为报闺中哀怨人, 努力招魂存祭祀”(《孟姜女变文》)是指替我告诉我的妻子,为我招引魂魄,设好祭祀。

如此看来,解作“为我传报”在文本风格和语法角度上较“为了报答”更合理。 但这种解释中“报”的语义应用有不妥之处。

在语义角度分析,“报”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是:“復也,酬也,答也。 又告也。 ”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在该篇中“报”不作“报答、酬答”解,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作“告”解的情况。在古文和诗词中,尤其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中,“报”当“告”讲多用于下向上、个人向官方或家族传递讯息, 用于身份平等的人之间则有谦敬之意。“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是指新及第进士向家族报告登科喜讯;“小怜玉体横陈夜, 已报周师入晋阳”(李商隐《北齐二首》其一)是指守城将士向上级长官汇报;“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是指词人回答天神的询问;“一一书来报故人, 我欲因之壮心魄”(李白《赤壁歌送别》)、“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李白《忆东山二首》其二)这两例中都是朋友之间的信息交流。“报”用于上行文中,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比如,现在常用的“申报”“报请”“报送”“抄报”等词语中都带有很明显的上行文特征。可见,一介太守对其治下的百姓称“报”是不符合用词规范的。苏轼一代大家,兼具文人与官僚的身份,其“为报”的本意似不应作此解。

2 “为报”释义

综合以上分析,此处的“为报”应是“手下人报告说”之意。 理由如下。

第一,在语法上面解释,刘瑞明先生曾提出“‘为'是一个泛义动词, 可以指称众多的表义具体而准确的动词。泛义用法有独用、前附或后附于表义具体的动词3 种形式……‘为报'就是附在词义明确的动词前,是‘说'的‘报',‘为报'的意思就是‘报'”[12]由此,“为报”意义重点在于“报”,再进一步结合“报”的语义和当时的情境,应是“手下人报告说”,这既符合语法规律,也符合“报”的使用习惯。那么这句词的意思就是“手下人报告说,全城的人都出来追随我,看勇如孙权的太守亲自射虎”。

第二,从文本的角度来讲,这种解释意味着,太守出猎本不曾通告百姓,却出现万人空巷、蜂拥相随的场面,其“狂”之轰动效应更为显著。窃以为这是更符合苏轼词作的本意的。

由此推及更多诗词中的“为报”,可以更广泛地认为,“为报”自从其组合成为一个固定用法以来,有时解释为“替我告诉”,有时解释为“我来告诉”,还有时解释为“由外界告诉”。讯息的来源非特定或者是模糊的,甚至信息接收者也可以在这个结构中省略, 而由诗词上下关联进行补充理解。 如“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祖咏《江南旅情》)正常的语序应当是“空为报潭橘”,(别人)白白地告诉(我)吴潭的橘子美味,我却没有媒介寄回洛阳给家人。 同理“为报诸王侵早入,隔门催进打球名”(王建《宫词一百首》)的“为报”应当解释为“人们都在说”,这一句类似打马球的“场外解说”。

从文本的角度看,“为报” 的重点是引出后面的内容,在于强调“告诉的”内容,至于由谁告诉谁,要根据上下文来把握。 这种解释更符合解读古诗词要围绕主旨贯通全篇的观点。在古诗词作品中,尤其是唐宋时期的作品里可以找到相关的例证。 现对如下几例进行详细分析。

其一是王维的《齐州送祖三》。

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13]。

这是王维送祖咏离开齐州之际赋诗抒怀,“为报”在这儿如果解作“为我传报”就会给文本的解读带来问题。 第一,作者本身以第一人称赋诗送别朋友,当面抒发离别的不舍,何必用“为我传报”这样的语气?如果是让祖咏转告,那为什么要转告其他朋友“憔悴尽”?更何况王维并未在齐州以东生活任职过,那里没有故交,又何来替我告诉老朋友之说? 第二,该句如果以“为我传报”开头,则会令后面的“故人憔悴尽”产生歧义。 歧义产生在“故人”是指祖咏,还是指曾经的朋友;告诉的内容究竟是“我憔悴得很”还是“我们曾经的朋友们都憔悴不堪”?所以,此处把“为报”解为“听人说”更为恰当,那么此句的意思就是“听人说老友如今都憔悴不堪,早已不是在洛阳时的模样了”。 众友人沧桑寥落、盛时不再,而此时作者又送朋友离开,悲伤不舍之情更甚。 如此解释更符合送别的语境和情感逻辑。

其二是柳宗元的《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14]。

如果将这里的“为报”解释为“替我传报”,以围绕主旨贯通全篇的原则来分析,很明显不合逻辑:诗人第一句“临蒸且莫叹炎方”是在劝说好友不要叹息身处炎热的南方,下面的山似戟、水如汤是向其描绘真正炎热的南方是什么样子。 中间如何能插一句“替我告诉你,秋天会飞来几行大雁”?所以,此处应该理解为“让我告诉你,你那里秋天会飞来几行大雁的。”古人有典,衡阳有回雁峰,相传每年秋天大雁南飞至此不再继续南去,到第二年春天再飞回北方。 这句诗言下之意就是友人所处之地尚不算太边远的南方。 如此,解释为“让我来告诉你”既切合古诗词的典故,也符合作者劝慰友人不要一再抱怨环境恶劣,安抚其悲观情绪的主旨意图。

其三是李清照的《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永夜厌厌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15]。

这里的“为报”解释为“替我传报”句义就变为“替我传告亲友们, 今年春色正好, 花儿与月影也相互映照”。 看似句意通顺,但是以围绕主旨贯通全篇的原则来分析, 就不够和谐: 作者前面几句描写了其长夜漫漫、郁郁寡欢、梦回故都、感伤飘零,下阙写到为亲友准备了虽然简单但是酒美菜鲜的筵席, 一切看似称心如意,但却弥漫着春色将尽、人也将老去的悲伤。总之,此次上巳节与亲友的聚会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欢愉, 作者整体的心绪还是缺乏兴致、郁郁不欢的。那么联系上下句,这里的“为报”解释成“旁人告诉我”更好——原本心情恹恹,但是旁人告诉我如今春色正好,花儿与月影相互映照,应当召集亲友相聚。这样全词的情感和逻辑更连贯合理,其义类似于“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李清照《武陵春》)的语境和逻辑——本身心情愁闷,但是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

其四用苏轼的另一首诗为例分析。苏轼在《赠诗僧道通》中写道:

雄豪而妙苦而腴,只有琴聪与蜜殊。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

香林乍喜闻薝卜,古井惟愁断辘轳。为报韩公莫轻许,从今岛可是诗奴[16]。

苏轼评价道通之诗“语带烟霞”,没有僧诗常见的清苦枯寂的“蔬笋气”。 最后一句中的“韩公”即韩愈;“岛可”指唐代诗人贾岛与诗僧无可,贾岛曾出家为僧,无可是他的从弟,并称岛可。 岛可皆崇尚苦吟,诗作清寂瘦硬,很大程度上影响和代表了僧诗的风格。这句诗用贾岛推敲诗句路遇韩愈获其赞许之典, 却笔锋一转曰“韩公不要轻率地赞扬贾岛无可诗写得好,如今和道通相比,他们只是诗奴罢了”。 苏轼全诗意在赞美道通诗风雄放高妙,摆脱了僧诗风格的局陷,“为报”在这里如果解作“为我传报”,意思就变成了让被表扬的对象转告他人“道通诗文远胜岛可”,方外之人怎会作此逞强逐名之举。 所以,此处解释为“韩公啊,让我告诉你”比较合乎常情, 用一个直接叙述的语气隔着时空对话韩愈,更能表现出对道通的激赏。

3 结语

由以上对于具体诗词的分析, 我们可以更清晰明确地得出,“为报”自从其组合成为一个固定用法以来,在诗词中出现时,可以解释为“替我传告”,也可以解释为“甲告诉乙”,讯息的来源、接收者非特定,可根据诗词上下关联和主旨来理解把握。 “为报”的重点是引出后面的内容,在于强调“告诉的”内容。

诗无达诂,我们广求多义,也需严加取舍、细加斟酌,尽量做出符合原作本意的解读。如此方不辜负名篇华章,以求传承发扬。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的店铺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
苏轼愚钝读书法
苏轼的官场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