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实践与成效研究
——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2020-01-01 20:56黄国华杜艳秋尹大伟
中国农业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黄国华,杜艳秋,尹大伟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课程思政就是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有方法、懂历史、知未来,强自信”,做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更好地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2-3]。

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作为一项重要系统工程来抓,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统筹推进。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以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难点攻关项目为先手棋,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以项目研究带动课程思政建设,边研究边探索,边总结边推广,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课程思政工作做细做实,提升育人实效。

一、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目标

(一)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是“育人”

课程思政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拓展,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课堂后的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新认识和新模式。对课程思政而言,课程是主体,思政是拓展,是教学的艺术。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要紧紧围绕高校育人这个根本,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元素,在教学实践层面上积极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的内在统一,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

(二)课程思政的目标是提高育人质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课程思政就是要解决高校课程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做人”“专业课和思政课有所脱节,两不相顾”的典型问题。通过融入思政元素,老师说例子、讲故事、放视频、读经典,课堂教学注入成长味、更富人情味,教学效果改进,育人质量提高。

二、实施课程思政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立德是根,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这就要求专业教育要融入思想道德教育,要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扛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课程思政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要求

高校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并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课程思政就是要立足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设计、修订专业教材,挖掘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最终促进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形成。

(三)课程思政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

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既要做知识的传授者,也要做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提升育人意识,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能力,为成为高素质的教师打好基础。

三、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一)以目标为导向,完善课程思政推进设计

1.做好总体设计

2018年,北京林大印发《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总体方案》,把课程思政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做出总体安排。同年,北京林大召开课程思政启动会,对课程思政总体目标和重要内容做出总体部署,要求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发挥学科特色与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专业教育,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各类专业课,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2.制订专项制度

为更好地扩大北京林大课程思政育人成果,2018年下半年开始着手起草学校本科课程思政相关制度。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多次论证修改,北京林大党委制定《本科课程思政的十项规定(试行)》,从总体要求、主要目标、组织体系、深入实施、工作合力、教学重点、创新形式、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等十个方面提出实施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为课程思政向全面、深入、精细建设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重点解决了课程思政“为什么、是什么”问题。

3.发挥党员作用

北京林大校党委制定出台《关于教师党支部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党员教师承担课程思政、支部促进课程思政做出明确要求,形成课程思政的持续政治保障力。北京林大党委党校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的专题研讨课,统一思想认识,压实政治要求。

4.强化支持保障

北京林大校党委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小组,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指导、提供咨询和开展评估,及时召开“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会、经验分享会、师生座谈会等,协调解决“课程思政”建设相关问题。北京林大专门设立课程思政专项经费,对相关课程教材、教学资源、师资培训、教学团队、教学改革研究等提供建设支持和保障。

(二)以质量为导向,搭建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1.合力破解攻关重点难点项目

2017年10月,北京林大成功获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难点攻关项目“基于全程育人理念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与探索”,5位校领导参与,16个部门、22位教师及管理人员共同实施,按照“项目研究”与 “课程思政建设”一体化设计、同步推进的工作思路,深入探索、狠抓落实,在基本路径、示范课程、典型经验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初步构建了齐抓共管、协力推进的工作体系。

2.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2019年,北京林大安排专项经费60余万元,启动课程思政教研教改专项,121门课程获得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立项,覆盖所有教学单位;各立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元素,特别是引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修订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式方法。2020年,北京林大拨付专项经费150余万元,确立校级课程思政教改专项300项,进一步扩大教改成果,逐步构建全过程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三)以能力为导向,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1.积极组织专项培训

北京林大设立“课程思政”本科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创新论坛专题培训,邀请名师开展现场示范教学;组织教师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科教学育人与课程思政”专题网络培训。理学院等多个学院组织召开课程思政研讨培训会,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开展教学示范,专家现场点评指导。通过专项培训,广大教师对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建设路径、改革思路、教学设计等有了清晰掌握,熟悉了时事政治、经济视野、社会与文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等融入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弄清楚了课程思政“怎么做”,课程思政教学基础得到夯实。

2.课程思政能力纳入教师教学发展体系

围绕“课程思政”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践,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沙龙、教学工作坊、在线说课等培训活动,教师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不断加深对课程思政内涵与要求的理解,深入思考如何将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要点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3.开展课程思政专项教学竞赛

增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课程思政组”,近200名教师参加“课程思政组”教学比赛。比赛按照教学环节链条设计评审指标,通过教学设计、教学演示、教学反思三个环节,重点考察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以赛代练”,青年教师快速掌握课程思政转化落地的基本方法,开启了基于专业课程的思政创新之旅。

四、全力推进课程思政落细落实

(一)选树课程思政名师示范

国家级教学名师、北京市教学名师、教学基本功获奖教师等主动带头,在专业教学中,与国家大政方针结合、与学生未来发展结合,引导学生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与上进心,形成了“林学概论”“树木学”“流体力学”等一批示范课程。北京市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张会兰副教授,在讲解“流体力学”的“静水总压力”时引入三峡大坝的案例,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又增加了学生的专业自信。

(二)遴选特色学院试点先行

基层党委协同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开展课程思政全面铺开的探索与实践。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作为试点学院,建立了“强化动员培训、转变观念思维,设置专题课题、注重调查研究,发挥群体智慧、完善修改大纲,重视试验应用、不断打磨优化,坚持常思常新、促进成果转化”的改革路径,形成“转—研—改—试—促”课程思政五步法,强化师资队伍观念转变,使专业课任课教师逐步挑起“思政担”,深入发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推进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

(三)打造课程思政典型品牌

林学院“森林培育学”授课教师贾黎明教授积极尝试开展“5分钟林思考”,让学生在课上、课间用5分钟时间立足特定专业问题思考现实社会问题,以“传承林学精神,培育林院情怀”为指导,通过话题引入,师生共同就生态梦与中国梦的关系、林业精神的内涵与发展等深入探讨,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育人功能,在教学环节中不断强化意识引导,提高专业课育人水平。

五、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一)要把握课程思政的育人元素

实践表明,课程思政就是要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传统美德、职业文化、工匠精神、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等都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育人元素,特别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更是课程思政的优秀资源,广大教师要主动掌握。

(二)要突出课程思政的艺术性

1.自然而然

课程思政追求的,是一种轻松的融入,是随手而来、信手拈来。课程思政不是刻意的,一定不能为了课程思政而刻意融合,那样油是油、水是水,不仅不能吸引学生,还可能会使原来的课程变了味。“自然而然”的前提是做好课程设计,找好融入点,这样既不显得生硬,又能达到育人目的,看似无意实则有心,让理想信念培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实现“1+1>2”的育人效果。

2.因课而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工作像“盐”的比喻非常恰当,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加入课程思政,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盐”放多少,放的时机,都要考虑课程这个“原材料”自身的特点,才能色香味俱全。课程思政没有固定的模式,老师要根据学科属性、专业特点、课程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与优势,探索适合自己、学生喜欢的课程思政模式。

3.学生语言

当代大学生有他们喜欢的“网言网语”和“表情包”,有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代际特点,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时就要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给课程“加料”。教师要与学生加强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听取学生反馈的意见,边实践边完善。

4.以身示范

落实好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有堂堂正正的人格,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以德立身、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是最好的教材,师者示范是学生眼中最近好的课程思政。

(三)要固化课程思政的成果

1.课程思政理念进教师头脑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使命和担当,课程思政提出的“立德与树人相结合、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要求和理念要不断深入教师头脑,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结合专业凝练总结,形成特色实施方案,不断提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能力,实现“学习—实践—自觉”的转变,推动形成全课程思政育人的格局。

2.育人元素进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教学的基础,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经过发掘后,结合点就相对固定了,教师要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时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把课程思政实施的方案、路径、角度、要点和目标确定下来,列入教学大纲,保证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折不扣地完成育人目标,保障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稳定性。

3.课堂设计进教学目标

教师要对课程知识点进行细致分析,明确课程思政的结合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并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结合课程教学经验,合理设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讲前沿、讲趋势、讲发展、讲责任、讲使命,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本领,拓展多方面的能力,全面成长成才。

4.协同效应进培养方案

教师要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育人分配到各门课程中,凸显整体性和结构性,发挥协同效应,实现思政力量的凝聚。不同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之间要经常交流经验,共享资源,共同促进课程思政达到“春风化雨”“水滴石穿”的育人成效。

(四)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方法艺术

1.注意提纲挈领

课程思政不是大水漫灌,也不是非得每节课都要有课程思政,而是在紧要处提醒学生,关键处指导学生,亮点处吸引学生,依靠画龙点睛的简洁之美,依靠提纲挈领的条理之美,将思政元素清晰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接受思想洗礼。

2.注意熟练使用信息技术

教师要能熟练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如视频剪辑技术、多媒体切换技能、视频播放软件的优化选择、网络空间的上传下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要会使用问卷星、雨课堂等新的师生互动方式,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思想进程。

3.注意站在学生视角看问题讲问题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代开创新局面的宏大改革设计,更应该站在学生的视角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授课教师要结合专业,选取好切入点,挑选符合当代大学生语言特点和行为特点的素材,用轻松、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讲解;选择科学、多样、丰富的讲授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多元评价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做好课程思政的整体实施。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育人的关键环节。日前,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后,课程思政进入新阶段,北京林业大学正在研制《北京林业大学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实施方案》,确保“课程门门有思政”,切实把课程思政工作抓实、抓细、抓好,努力实现“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使学校的课程思政迈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