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创新与路径探究

2020-01-01 20:56林万龙何志巍崔情情汪建华
中国农业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林万龙,何志巍,崔情情,汪建华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83)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路径,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入教学之中,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大思政”格局。然而,从宏观视角看,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尽管不断推进,但是“大思政”格局尚未有效、稳定的形成,思政育人模式存在一定的单一性和同质化,尤其是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思政育人理念尚未形成。

高等农林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构建思政教育与“三农”情怀教育相结合的育人体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是高等农林院校践行立德树人、坚持特色发展的必然路径。中国农业大学自2016年以来,不断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创新,以培养知农爱农、学农为农、强农兴农创新人才为使命担当,逐步形成了保障有力、内容丰富、特色突出、成效显著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这对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将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一、课程思政是对教育根本问题的科学回应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形式,充分体现了教育有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三方面的根本属性。“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教育根本问题,实际关联的是培养目标、培养路径与培养面向。关于培养目标,课程思政强调牢固树立“培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事业总目标,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要具体体现在每一门课程的课程目标之中。关于培养路径,课程思政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办事。“规律”是任何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明确如何和以知识讲授为载体,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有效设计,通过案例讲解、言传身教等形式,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结合。关于培养面向,课程思政强调人才培养工作将学生个人成长与社会国家的发展相统一,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增强国家荣誉感与使命感,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二、课程思政的现实挑战与构建原则

课程思政是在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同时,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通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然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仍然存在泾渭分明的“割裂性”。究其原因,一是缺乏顶层设计,专业课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具有较明显的“补足式”特征,重在“从无到有”而缺乏大局意识,因而改革呈现表面化、形式化,育人成效不显著。二是专业课教师的德育素质和育人意识尚待加强,普遍“重教而乏育”,未能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等对待,甚至错将育人义务视为任务,教书育人协同推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三是在教学内容与手段上,思政教育过于抽象化,手段较为传统甚至陈旧,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无法提升学生兴趣。四是尚未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课程思政改革缺乏激励与引导,育人成效难以测量。

基于以上现实困境,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核心是要基于系统论的观点,围绕“立德树人”进行顶层设计、谋篇布局,依据课程思政改革总目标,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坚决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有效提升教师德育意识和价值教育能力,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拓宽思政教育路径,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基于不同高校的办学定位及专业属性特征,在思政元素挖掘和凝练方面也应提倡百花齐放、形成风格。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

中国农业大学始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知农爱农、学农为农、强农兴农创新型人才为使命担当,不断深化课程思政创新改革,在完善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建设,推动思政教育入方案、入课程、入实践,打造“大国三农”特色品牌等方面,形成了保障有力、内容丰富、特色突出、成效显著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一)强化领导,完善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建设

中国农大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党委对全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领导与部署,健全书记校长带头抓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挖掘和激活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工作的育人功能,发挥学校全方位德育“大熔炉”的教育合力作用。完善奖惩制度,增设立德树人卓越成就奖,树立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标杆。在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评优奖励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修订各类质量评价指标,构建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并行的质量标准,不断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监督力度。

(二)改革创新,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为重要契机,中国农大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教学大纲变育人大纲”计划,完成了全校2300余门课程的育人大纲编制工作。育人大纲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要求每一门课程系统阐述课程的整体设计,回答好课程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度的关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方式方法,以及明确课程对学生在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培养目标及实现方式。此外,中国农大自2017年起,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设立“专业课发挥思政教育功能”教学改革专项,深挖专业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每年投入专项经费,四年共支持218门专业课程立项支持教师总结和探索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三)打造品牌,引领“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价值观教育

中国农大依托核心通识课程平台,邀请院士、名师进课堂,建设了19门面向全校学生的“大国三农”系列课程,以“纵观三农史”“农学世界探究”“习近平三农思想”“农业现代化”等板块,不断强化三农情怀教育。目前,校内学生选修已超12000人次。其中“舌尖上的历史与文化”“当代中国的农业、农村与农民”等四门课程已录制在线课程,线上选课人数已超过26万人次,有效推进了“大国三农”教育的资源共享。在“大国三农”系列课程1.0基础上,2020年4月起,中国农大着手打造了全国首门高品质、有影响的“大国三农”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邀请院士、知名专家等,包括校长孙其信教授、原校长柯炳生教授、讲席教授李小云、讲席教授樊胜根、张福锁院士以及任发政院士等担任主讲教师,以“农耕文明五千年”“中国农业农村发展70年”“伟大的脱贫攻坚”“中国农业的国际贡献”“绿色发展”“营养与健康”为主题,打造全国知农爱农教育的文化名片,课程将于2020年秋季学期上线,旨在引导更多学子知农爱农,主动投身到强农兴农的伟大事业;主动承担社会教育功能,让更多民众了解当下中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领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发展前沿、增强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四)突出实践,鼓励学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中国农大全覆盖开展思政实践教育,专设2个思想政治实践必修学分,整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团委、宣传部等多部门育人资源,全覆盖开展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每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赴20余省100余贫困县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践教育环节深入基层,撰写学习体会报告,引导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鼓励研究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五)专项培训,自觉把德育纳入教师常态化培训

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思政育人专项培训。引导教师根植育人理念,完善课程设计,探索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人方式,提高育人水平,提升育人成效。开展以工作坊研讨为主的系列培训,培育课程思政主力军。

(六)加强宣传,凝聚学校课程思政育人共识

中国农大在新闻网、校报、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设立 “课程育人”“思政启育记”等专栏,总结、推广广大专业课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经验。在学校的大力倡导与政策推动下,“专业课也是育人课”已形成全校教师共识。在未来工作中,中国农大将进一步通过建设一批示范金课,创办有影响力的课程思政论坛,培育“课程思政优秀教师”等形式,选树典型,辐射带动全校课程思政建设,挖掘有温度的课程思政故事与课程思政人物,促进校内外课程思政优秀经验的交流分享与共同提升。

(七)弘扬新时代耕读文化,打造具有农林高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依托涉农高校的条件优势与实践资源,因地制宜,引导学生以耕读为荣、以劳动为荣,充分结合与渗透知农爱农价值观教育,打造“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具有高等农林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具体举措包括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机融入耕读文化、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现有思政课程、建设劳动教育基地、开展劳动认知与实践、组织实施劳动周、强化劳动文化建设、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等,将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日常生活劳动三个方面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激发学生内在需求和动力,增强劳动教育效果。

四、高等农林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提到:“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高等农林教育的发展必须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这是广大农林学子政治素养获得的主要途径,是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理想信念塑造的关键时期,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综合实测,打造课程思政新范式。

(一)坚持做好顶层设计

高校党委要切实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对“课程思政”进行总体部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课程思政”提供深厚的理论支撑。坚持问题导向、成果导向,研判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矛盾,找准有效着力点综合施策,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坚持分层设计、分类指导

课程思政机制创新,既包含宏观的人才理念创新,也要包含中观的课程体系调整,还应该包含微观的课程内容改革与教学模式改革。充分结合不同课程的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明确改革重点,让立德树人在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都能找准“角色”,做出“特色”。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

(三)坚持强本固原、特色发展

坚守高等农林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构建思政教育与三农情怀教育相结合的“大思政观”。

(四)坚持质量保障、持续改进

建立以人才培养质量为首要标准的质量评价体系,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建立良性的激励机制,选树典型,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评聘、评优的重要内容,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引导广大教师坚守本职工作、潜心教学育人。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