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对我国东北进行了长达14年的侵略。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侵占中国的目的,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都进行了大规模计划性的侵略。同时还利用最为严重、残酷的奴化教育手段来泯灭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日本殖民教育转变的角度,分析日本殖民教育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1.1.1 对东北沦陷区教育的摧残与破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东北的教育进入鼎盛时期。而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并对中国东北实行了奴化教育方针,控制中国人的思想,使中国人变成愚民,变成彻底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工具。首先日本在侵华初期便开始了对东北地区教育的破坏。
凡是日本军队践踏过的地方的大、中、小学校以及教育机关全部关闭,一些教职员工被屠杀或者逮捕,这便导致了东北大、中、小学的学生遭受失学的痛苦,这些都导致了东北的学校建制、学生人数和就学率大大低于“九一八”事变之前的水平。其中“九一八”事变前学校数达到14782所,1932年7月是11595所,1933年7月是9128所,1934年是12896所,1935年是13410所,1936年是13674所,1937年是14337所。虽然资料是来自于日伪政府,但是这仍旧可以看出日本对我国东北教育的摧残与破坏,减少了大批的学校,使我国东北的教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1.1.2 殖民教育机构
日本对东北殖民教育的实施可谓是进行了大规模的策划,从殖民教育方针的制定到殖民教育机构的设置都可以说是“很用心”的来为其可耻的侵华行为做教育的支持与准备。力争达到“五族协和”,完全变中国为其殖民地。同时日本对地方各省市设置教育厅或文教科,在各县、旗、市设教育局、教育科、教育股。为了对教育行政的统治更为彻底,日本又设立了视学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又逐渐的扩大了视学机构的范围,在省、市、设置视学官,在市、县、旗设置视学。这些机构的设置无疑逐渐的在加强对东北教育的控制与宣传日本的可恶的奴化教育。
1.1.3 普及“王道主义”和“民族协和”的教育方针
在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便提出彻底整顿东北教育的政策,殖民统治者把“王道主义”同封建儒学融为一体,作为初期文化教育的基本方针,宣扬“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是重新酿成国民精神,重新建设国民文化。”这样的教育方针无非就是要培养确保其东亚和平之特殊使命的自尊和五族协和的理想,通过奴化来振兴实业教育,从而培养出为其效力、听其摆布的劳动力,而并非真正的培养出高水平懂科技的真正人才。
从上不难看出,日本奴化教育前期的目标及方针大体有三个方面。第一,废除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有关的一切教材、书籍和资料,代之以日本宣传的奴化内容蒙上合法的外衣以推行。目的便是从革除旧有的教育政策开始,来逐渐的贯彻其殖民教育方针,使中国东北人民彻底的听其奴化教育并为之侵华服务。第二,以恢复中国封建主义来培养为日本效力的中国民众,用封建思想迷惑中国人民,并通过大规模的祭孔活动使复辟逆流重新活跃起来。第三,日本通过宣扬“王道主义”、“日满不可分”实际上目的是让东北变成其真正的殖民地。这一时期的奴化教育一半是因袭,一半是破坏,教育体系略加变动,教科书略有删改。总的来说是只有破坏,毫无建树。
1.2.1 实施殖民奴化教育的“新学制”
伪满洲国教育的中期是从1937年10月10日开始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阶段。这一时期是日本奴化教育的深化阶段,主要的政策是实行了“新学制”。1938年1月1日,“新学制”正式实施。“新学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采用四二制,头四年初小改为“国民学校”,后二年高小改为“国民优级学校”。中学教育阶段完全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六年制,缩短为四年制,改名为“国民高等学校”。同时强调初等教育要“以施行一般国民之基础教育及其实务教育,而涵养忠良国民之性格,提高其资质为本旨”。高等教育阶段,也废除了一般中国教育的四年制,改为三年制。全部学程十三年,比当时日本学制缩短了五年。这就使伪满时期的教育的课程水准比一般国家水平大大降低。而国民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以涵养国民道德,修练国民精神,锻炼身体,置根基于实业教育,授与国民所必需之知识、技能、培养劳作习惯,养成堪为国民之中坚男子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儿童的脑力发展和常识的提升以及限制了学生的思想。
1.2.2 殖民教育的教科书
教科书方面首先是对教科书进行删改,其中删改标准包括足以打破民族思想及国家观念的、足以助长亲日情绪的、足以腐化思想及麻醉人心的。同时对语文、公民、历史、地理、常识等科目都大有变化。在国民学校的教科书里面大力美化日本军国主义的慈善一面,反而激励宣扬中国军人的残暴,显然这些都是日本侵略者的编造。同时把“建国精神”和“日满不可分”写入教材,宣传谬论,不让中国人真正的学到文化课知识,而是学习浅显的常识性知识。总之其教科书的修改就是遵循“以其征建国精神,民族协和、王道乐土之理想彻底。”的精神。
1.2.3 殖民教育的师资
殖民教育的关键实施阶段便是师资的选拔。日本殖民教育初期仍任用原有的中国教员,但日本总是存有一定程度的戒心,便找各种理由进行诬陷和屠杀囚禁中国教员,又设置教员讲习所对教师进行统一、快速的培训。同时设置师道训练所以加强教师的奴化再教育。1938年“培训”初等教师216人,中等教师252人,各地方师道训练所共“培训”2304人。并在康德六年7月1日提高教员待遇。这种对教师的奴化教育无疑是将奴化教育换了一种推行形式,来控制中国教师的思想,让中国教师间接地奴化中国学生。
如上所述,这一阶段日本推行的奴化教育较殖民教育初期更为猖獗,从初期简单的政策制定和教育体系破坏方面转向了实质性的学制推行,大肆篡改国史教材,而宣传所谓的“建国精神”和“日满不可分”的谬论,并把中日关系称为“友邦”关系,掩盖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目的,对我国东北青少年的教育带有一定的欺骗性。
1.3.1 战时教育体制与教育方针的确立
随着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侵华战争的逐渐升级,殖民教育也立即进入了“战时体制”。1943年4月恢复了伪文教部,1943年10月15日设立了文教审议会,进行战时体制下奴化教育方针和措施的确立。同时这一阶段的奴化教育完全围绕着确立战时奴化教育的方针、昂扬师道、整备扩充学校、振兴女子教育、振兴体炼来进行。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殖民教育和前两阶段的殖民教育也有不同之处,其一是把教育加以法西斯化,使殖民教育的受教育者达到和宗主国保持一致,为日本侵华做支持。其二是在日本本国的物力、人力、财力紧张的情况下进行战时体制的教育。这方面日本随意规划授课内容,停课让学生参加各种体力劳动,而日本却称之为“实习”。东北的教育在这几年中也处于瘫痪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青年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大大降低,腐蚀中国青年的健康思想。
1.3.2 组织强化军事训练
法西斯军事训练是侵略者对被侵略国家的军事教育措施,意在使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受专门的法西斯训练而为侵略者所受益,补充侵略者在兵力方面的不足。日本帝国主义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同样在我国东北实行了法西斯军事训练,把军事训练和教育事业联系起来,共同为其侵华做兵力、物力、财力的补充。伪文教部颁发了《战时体制确立要纲》,把军事训练同学科教授同等并重,加大和延长了军事训练的课时。教育以《时局诏书》的“生死存亡,断弗分携,举国人而尽奉公之诚,举国力而援盟邦之战”为行动方向,加强军事训练,预备为国有事时使用。同时在进行正常的队列、射击等军事训练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武士道精神的训练。无论是对中国籍学生还是日本籍学生,都要进行严格的全日制军事训练,艰苦的法西斯训练使学生们的身体和心灵遭受着痛苦的折磨,这些政策的严酷狠毒使东北的教育处于最低谷的阶段。
1.3.3 “勤劳奉仕”与“全日实习”
“勤劳奉仕”是强制性劳动的代名词。1940年全东北动员五万五千多学生参加“勤劳奉仕”,这相当于当时伪满大学、中学在校生数字的总和。1942年10月26日,伪满政府正式颁布“国民勤劳奉公局官制”,首先在高等学校实行,随后在中、小学校也实行这一制度。日伪把学生们组成勤奉队,让他们进行煤矿、农场的相关苦力活动。日本为了美名其殖民教育,对外宣称这种教育活动是“全日实习”。“实习”虽貌似正常的实践过程,实则使青年的身心健康彻底的受到了打击。
日本在侵略中国的14年时间里,通过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可耻的侵略活动,目的是彻底在中国东北实行法西斯统治,将中国变成其殖民地。分析来看日本殖民教育的转变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日本对中国的奴化教育越深,中国人民就更加的反抗。种族观念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民族主义,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所以人们思考和行动的主要方向就是“保种强国”。种族观念是一个人在后天所处国家及现实环境所形成的一种观念,是近代中国的核心观念之一。个人认为种族观念不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入侵或殖民而有所改变,种族观念外在的表现形式表现在文化、宗教和阶级等方面,中国近代的种族观念也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进程。种族观念从1905年科举制废除以后,就被注入到教科书中。可见种族观念被作为教科书内容从小变灌输到了中国人的思想中,这种不可能泯灭的种族观念也对日本侵华产生了重要的抵制作用。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的殖民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初期和深化期。这两个阶段日本对中国东北可谓实行了翻天覆地的可耻的奴化教育,中国青年在日本奴化教育方针的教育下,处于知识水平极端低下的状态,使东北的教育完全掌握在日本手里。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也并没有阻止日本的行径,反而是更加的愈演愈烈。日本此时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不足以支撑其进行大规模、长时期的备战,所以在太平洋战争后,日本为谋求持久的侵华,实行了军事法西斯主义的奴化教育和“全日实习”,对在中国东北的中国人乃至日本人大力培养训练军队的一切相关知识与实地作战知识,必要时让他们当炮灰,来支持其军事上的缺口。这一系列的转变过程不是偶然的、单纯的政策制定,而是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发展过程的推移,为逐步满足日本侵华利益而制定的可耻的奴化教育方针。
在日本实行殖民教育的统治时期,除了卖国的汉奸完全听命于日本的任何政策,其他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和爱国民众还是对日本的政策带有很强的抵抗力,他们联合建立抗日组织,共同抵制日本的侵略。东北青年学生们编唱革命歌曲、排练话剧、创办刊物和写诗著文,揭露日本的罪行,学生们还成立“读书会”,交流读后感,部分东北爱国青年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直接参加了抗日民族战争。爱国教育工作者还利用教育阵地,坚持反对日本奴化教育斗争的工作。东北各界爱国同胞全力抵制日本的侵略,使太平洋战争后日本的奴化教育带有很强的强制性作用,日本侵略者把教育方针逐步转向战时法西斯教育的方向,使原本脆弱的教育陷入了更加泥泞的泥潭。
这是日本殖民教育转变过程的最直接影响,从日本制定的一系列带有侵略目的的政策方针来看,他们的目的是消灭中国,损害中国青年的思想,使东北原有的正常教育事业垮台,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场巨大的浩劫。日本侵略者查禁、焚毁带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的进步书籍,“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还关闭大中小学。这无疑对被侵略的中国人来说是一场心理和身体上的灾难,东北的教育在“九一八”后便受到打击摧毁,一定程度上影响延缓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健康发展。
由于日本侵略者故意损坏许多学校和校内设施等,所以长到一定年龄的青少年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而是在日本统治下接受其强制的日语学习,使用日本编写的歪曲事实的新教材,使他们的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逐渐的有了淡化,亲日思想逐渐升高。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法西斯军事训练和“全日实习”把之前心灵上的侵蚀转变为身体上的损害。在日本逐渐阶梯化的殖民教育政策中,这些影响时时刻刻的在发挥阻碍我国教育发展和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着作用。
在日本殖民教育进行到战时体制下时,殖民教育的程度有了很大的升级,变成法西斯军事的训练,使东北民众变成其侵略中国的工具。日本用强制的奴化教育的手段来驯服中国人,使一些亲日汉奸、意志不坚定的人投靠日本侵略者,导致了日本的奴化教育摧残了中华民族的国家意识,让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