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创业心理培养的路径

2020-01-01 14:07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韧性动机意识

(天津天狮学院商学院,天津 301700)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

“积极心理学”这一词语,最早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提出,积极心理学理论由此而诞生。这一理论主要着眼于人类的积极力量、积极品质和积极潜能的挖掘,秉承乐观的精神态度,关注人们的积极情绪、积极经验、积极环境以及积极特质,并用积极乐观的态度诠释人类的行为,以此激发人们潜在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例如,人们在创业过程中的冒险精神、创新精神、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等精神品质恰恰是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问题。

1.2 创业心理概念

1.2.1 创业的概念

“创业”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故《辞海》将创业解释为“开创基业”。综合分析,创业可以理解为不拘泥于当前的资源约束,寻求机会进行价值创造的行为过程。当然,在新业态下,创业不仅仅指创设新事业,还包括组织内部的改革、重组或创新行为。

1.2.2 大学生创业心理的概念

大学生创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活动时所应具备的能力、意识、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并且这些心理特征能够相对稳定的呈现。创业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动机、创业人格和创业意志等内容。在创业心理素质的内容中,创业意识和创业动机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源泉和动力,着力提升创业意识和创业动机,可以使大学生坚定创业意愿,并付诸实施。

2 大学生创业心理培养的必要性

2.1 落实国家创业政策,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前提

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深入贯彻李克强总理提出的“鼓励大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服务大众的双创体系”指导思想。近年来,各高校通过积极建设各类型的创业孵化基地,打造大学生创业园,开设众创空间,加强校企合作、产业融合等方式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平台和环境。而这些创业政策、创业举措和创业环境真正落地和发挥效用,离不开学生创业意识的驱动,创业意识的树立前提是创业心理的培养。

2.2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长。调查显示,毕业大学生的人数每年平均增长约20万,再加上近年来,国内市场不景气,岗位数缩减,市场供求结构矛盾凸显等问题。社会现有的就业机会与岗位不能满足随之增长的学生就业需求。创业将会变成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心理素养是大学生创业的必备条件。据统计,在大学生创业队伍中,由于他们创业意识不明确、创业动机不足或创业意志力薄弱等问题,使得大约63%的大学生会在创业中途选择放弃。因此,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激发他们的创业动机,增强他们创业的意志力是推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些举措可以帮助大学生成功创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带来的压力。

3 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予以保障。各大高校为响应国家号召,在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创业类活动、创业大赛,但是取得的效果还未达到预期。部分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之后,都选择了放弃。究其原因,主要是创业心理教育体系不完善,大学生缺乏创业所应具备的心理素养和心理品质,具体表现如下:

3.1 创业意识模糊

创业意识是否清晰是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的前提。一方面,传统就业观念的价值导向,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大多数人倾向于寻找稳定的工作,一般不会首先考虑创业。另一方面,当代的大学生群体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他们呵护有加,使得他们依赖性较强,思想极易受家长价值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家长们对于稳定的工作持肯定态度,必然会引导孩子在就业时更趋向于稳定职业的选择。甚至有的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假使孩子找不到稳定工作,即便愿意让待在家里待业,也不愿意让孩子去创业的思想,使得这部分大学生创业的意识不强。

3.2 创业动机不足,自我效能感不高

当代大学生群体生活的时代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迅猛发展的时期,是跨入千禧年之后的时代。他们生活的环境安逸、舒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比较丰富,他们基本不需要通过艰苦努力,就可以享受到舒适优越的生活,因此,他们满足于现有的生活现状。即便有的学生愿意创业,一旦在创业过程中受到挫折,很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和不满,从而萌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会影响大学生对自己的创业行为的信心,降低自我效能感,减弱他们创业的激情和动机,导致创业失败。

3.3 心理韧性薄弱,创业意志力不强

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必须有坚定的创业目标、勇敢的创业行为、迎难而上的创业意志。创业成功者不仅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事业心,更重要的是具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创业信念和意志品格。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之路大多都是平坦舒适的,在创业过程中,一旦遭遇困难或挫折,他们缺少面对并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能力,极易出现焦虑、浮躁、退缩、畏惧、心理自控能力低等心理韧性薄弱的表现,而心理韧性薄弱又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创业意志力,使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缺乏顽强的创业意志而导致创业失败。

4 积极心理视阈下大学生创业心理培养的途径

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关注学生创业心理的培养,着重从创业意识、创业动机、创业人格、心理韧性等方面构建适应创业人才培养的大学生创业心理培养体系。

4.1 着力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和明确当代社会发展的形势,学校的创业训练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让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在创业体系教育中,不仅注重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必须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创业意识,要让学生明白创业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我们大学教育未来的重要趋势,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未来社会更需要创业型的人才,而高校就是大学生进行创业思维训练和创业意识培养,成为创业型人才的一片沃土。此外,高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开设创业意识教育课程,组织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挖掘他们的创业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创业的能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服务。

4.2 营造乐观融洽的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

乐观融洽的创业氛围对学生创业动机的激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诸如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实践活动、创业偶像剧、创业心理资本训练营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发表意见,尝试让学生感受在比赛中收获成果的喜悦体验,激发他们的创业动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创业偶像剧或者创业心理资本训练营的任务,通过创设特定的学习场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经受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力,进而提高他们对自我的认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以此激发他们的创业动机。

4.3 提升自我效能感,完善创业人格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的一种信念。创业过程充满了荆棘坎坷,不仅要具备牢固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完善的创业人格品质,例如较强的沟通协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独立自信、坚忍不拔、冒险精神等。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型的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提出新问题,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培养他们主动发现、主动思考、自我解决问题的技能,并让他们感受获得成就的心理体验,从而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更愿意从事创新行为、更容易挑战新任务,也更容易获得创业成功。

4.4 建立韧性培养机制,增强挫折承受力

创业过程是全面检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过程,创业过程既有挑战,又成败并存,需要让学生全面体验创业的各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体验成功的喜悦,也要经受失败的考验,这就需要全方位的进行心理韧性的培养。建立科学的韧性培养机制,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心理课程或个别化的心理咨询方式,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当他们遇到预想不到的困难时,能够积极应对,能够具备将逆境化为前进动力的创业勇气,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以坚强的心理承受力去迎接各种挑战,这是成功创业的重要因素。

5 结语

新经济态势转型发展的驱动下,大学生创业成为当下的热点,大学生创业教育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创业心理的培养,创业心理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创业的成败。要想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养,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来共同助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建立一个良性互动的创业支持体系,使得大学生能够坚守创业初心、坚持创业激情、坚定创业意志,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素养,积极投身创业实践,成为满足未来社会需求的创业型人才。

猜你喜欢
韧性动机意识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