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协同发展在思政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

2020-01-01 14:07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协同思政政治

(西安培华学院,陕西西安 710775)

1 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割裂的现状

长期以来,高校党建工作便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宗旨,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合格人才为目标。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履行“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承担着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育具有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及良好道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可见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人”的培养开展工作的。这“人”的协同,是指学生、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和高校党组织的多方联动,即多方的共同合作和参与。

当前高校党建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于学生而言,在青年模范不断涌现的同时,同样存在信仰迷茫、价值观扭曲的现象。而教师方面,高校党建背后有支不断发展的思政教学队伍支撑,但对思政教育存在的“刻板印象”却令这一群体处于尴尬局面。从党组织角度来看,虽从整体建设方面对党建工作进行布局,也对思政教学提供了关键支持,但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日常教育方面,学校党委和二级院系党组织,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开展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教育上还存在割裂现象,缺少合作和协同建设。

2 党委和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协同开展大学生党建的必要性和意义

高校思政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向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而大学生党建工作是建基于思政教育上的,是对其中的优秀分子开展的进一步教育,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缺失,就势必会影响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效果的呈现。自从十九大以来,为了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部研制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其中第十点改进完善考核方式中特别规定了“应优先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优良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校学习。”可见二者协同教育已上升到国家意志的层面。

鉴于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割裂的情况,将党委和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双方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并互相弥补不足,携手共进。不仅有助于新时代党建工作的不断推进,更加凸显“以人为本”教育宗旨的核心理念,让每个个体都能在“人”的协同中发现集体的力量,更能从中发掘属于自身的价值。在多方视角的驱动下,思政教学在党建工作中“失语”、思政教师队伍的尴尬处境等有望获得改善。

高校党建工作同思政教育之间建立紧密联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方协同共筑党建工作的宏大格局。目的不仅是让个体在其中认识自我,认同集体。更是对于高校党建工作发展瓶颈的破解,进而寻找思政教学同党建工作协同一体的可行方案。

在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中推进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意义重大,它是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是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殷切期望的必然要求。

3 党委和思政部协同开展党建的实践探索

国家在坚持党的领导和思政教师队伍培养、党建工作与思政教学同步推进等多方面,都给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那么在实践中,我们以西安培华学院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为例,探索二者协同互构的路径和制度保障。

3.1 校党委顶层设计成立领导协调组织

在新时期政策的整体布局下,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高校党组织无疑是其中的核心力量,这一主体在协同发展中自然应当发挥关键作用。西安培华学院校党委从顶层设计,建立了校院(思政部)两级党委大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教学的领导协调组织,系统规划二者在教育教学内容、各自的任务边界划分等方面有区别又协同开展工作,二者加强定期工作交流、日常事务沟通。

第一,解决内容相似问题。在校党委和思政部协同开展党建以前,由于教育的目标高度相关但又分属不同的组织机构,在缺乏必要的沟通或出于部门(个人)“便利最优化”的考虑时,便会出现“转嫁”问题,将“不好做的工作”或“本该由自己承担的责任”相互推诿。例如思政部的必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都有“中国共产党及其成立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等知识,而在校党委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开展党课和平时的政治学习等教育环节在内容上也有相似的知识,这就是教育目标的高度相关,但由于二者缺乏沟通,往往是都推诿给对方忽视对此内容的讲解分析,要么就是两部门重复讲解。这些问题的解决得益于校领导从顶层设计的互构理念。同时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教学的教育对象和实施主体又相互交叉在一起,如果不认真进行顶层设计,“步步高、步步深”的要求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内容衔接在缺乏有机整合和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极易沦落为“似曾相识的简单重复”。这不仅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会使学生感到“倦怠”乃至反感。

第二,解决低效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学和大学生党建工作都只是履行各自的“固有程序”,部门合作意识缺乏,都希望凭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最后却无法满足大学生思想成长的需要,致使育人工作成效不高。从而忽视了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真正提高。重发展、轻教育;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在党建工作中存在;繁重的教学任务量也使得从知识教育到信仰教育的转变“乏力”。由于方法的相通性,以至“遗漏”共振,问题更加凸显。因此,二者应当增强合作,解决方法相通使得问题“遗漏”凸显的问题。

第三,解决教师队伍不足问题。首先,通过吸收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承担部分党建工作,例如请思政课教师上党课或者邀请党建工作的专家,走进课堂等“相互介入”的方式以增进共识,并且避免了对大学生开展党建教育内容的重复。其次,还可以通过举办论坛、沙龙等方式积极创造互为学习的平台。

3.2 创新思政课教学教改

高校党组织的建设有赖于思政教学的同步建设,思政课教学要以高校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政课的课程特性为现实依据,进行课程改革。

第一,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党政理论知识与政策前沿热点带进课堂,去影响更多的学生,使得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上进表现并热情参与到思政课学习中,进而对党的理论和政策抱以热情,增强大学生对党的热爱和忠诚。对于学生来说,教学模式的创新尝试,意味着让他们从“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讲述者”。角色的过渡与转换必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无所适从,但也“倒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中融入集体,在思政课上培养对党建工作的认识。

第二,进行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发挥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带动作用。近年来高校学生中存在着“轻思政、重入党”的问题,功利主义思想逐渐蔓延,对于党建工作和思政教学都并非利好的消息。思政教学虽说是党建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但在入党动机不纯等因素的支配下,面临着相对“失语”的困境,这需要引起相关方面的警觉。高校党建在学者那里被表述为思政教育的高级表现形式,而党建工作的主要参与对象又是学生群体中的楷模—学生党员。因而,思政教学不能仅空凭着一腔热情“走下去”,需要发挥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思政教学和党建工作中贯穿始终,便显得格外重要。

第三,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投入。在课堂的一方天地当中,单纯教学模式和理论层面的创新,仍会使思政教学疲软无力,甚至令党建工作中“功利”思想盛行的局面无法被根本扭转。若无法让在思政教育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投身到党建实践中学习理论,检验理论,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定位。无疑,思政教学原本“堪忧”的吸引力又将大打折扣。所以我认为思政课教学改革还要大力增加实践教学的各方投入。

3.3 学校多部门增强大思政教育的意识

面对思政教学中理论被视作“空头讲义”的情况,党组织除调动学生党员自身的积极性之外,更应该将党建工作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中,打开视野,潜移默化地让每个个体爱上思政课堂,激发和帮助其坚定爱国爱党的理想信念。党员不能满足于在党建过程中的积极表现,更应带头树立忧患意识,借助强有力的外部力量,令学生和教师明白多方协同党建的重要性。第三方力量的加入,使协同理论在思政教学和党建工作协同发展的过程中的价值有望获得发挥。

4 结语

高校党建离不开多方的共同参与,更是与思政教学的配套实施联系紧密。多方合作有助于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的稳步推进,思政教学的创新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要求学生夯实党政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打造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但若缺乏党组织这一体现政策精神的代表者参与,课堂活动势必成为“无源之水”。多方协同发展意味着互依互存关系的存在,也证明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政教学的互相渗透。在高校党建工作多方协同发展的外部前提下,思政教学同党建工作互助的方案是处于可预期范围内的可行方案。

猜你喜欢
协同思政政治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