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IP改编剧”中的原生家庭关系所带来的文化反思
——以《欢乐颂》和《都挺好》为例

2020-01-01 14:07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苏明玉欢乐颂子女

(江苏大学,江苏镇江 212013)

1 《都挺好》与《欢乐颂》两部IP剧成功的因素

1.1 读者基础

《欢乐颂》和《都挺好》这两部IP剧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原著的影响。如今网络小说已经成为影视改编的首选,其自带的粉丝基础不仅是其受众量、话题度和号召力的证明,更是其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存活的保障,很好地节省了片方的在剧本和宣传上所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中文在线总裁童之磊也曾经分析过网络小说与影视剧结合火爆的原因:“网络小说排名靠前的作品是从海量作品中筛选出来的,这就意味着高品质,代表了广大读者的认可,而资本看重的就是这份潜在的读者力量。”

《欢乐颂》和《都挺好》原著的作者叫阿耐,早在2004年起,阿耐就开始陆续在众多文学论坛和博客上发表小说,其作品虽然称不上是十分的热门“大IP”,但是也因其高质量的内容而吸引了一批读者,2009年时,其连载小说《大江东去》更是斩获中宣部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成为我国第一部荣获此奖的网络长篇小说。作为一个有多年从商经验的女性网络写手,阿耐笔下的主角也大都是在都市中奋力打拼的女性,她们在职场、情感上所遭遇的种种问题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能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比起那些剧本没有经过市场检验认可的原创影视剧,这两部作品首先就因其读者所构成的粉丝基础而在竞争中占据了大量优势。

1.2 人物立体化

就主角设置来看,《欢乐颂》打破了传统影视剧中只有一到两个主角的常规,同时设置了安迪、樊胜美、曲筱绡等五个主角,对此,制片人侯鸿亮在一次专访中也坦言这是一次“违背了一般创作规律”的“冒险”。主角是一部作品的灵魂,他(她)的身份、性格、经历都必须让观众有一定的共鸣和代入感。“欢乐颂五美”的设置其实就有着这方面的考量,这五个女性的形象设计并不扁平化,安迪性格清冷,处事理智,但难以处理情感问题,樊胜美作为一心想跻身上流社会的拜金女,也有着她善良仗义的一面。

《都挺好》亦是如此,女主角苏明玉一出场就展现了雷厉风行的商界女精英的风采,但就在这光鲜的外表下,也有着她难以诉说的苦楚,在职场遭遇上司的信任危机,在家庭中也承受着“亲情”带来的道德绑架,尤其是剧中对她倍受母亲打压的童年经历的描绘,既有力地解释了她性格中“冷酷”一面的存在原因,又很好地激发了观众对这个角色的同情与支持。两部剧中人物的形象不是单一的,表层的形象与其内在形成反差,角色的一面与其截然不同的另一面也形成对比。正如罗伯特·麦基在其著作《故事》一书中所说的“主要人物必须得到深刻的描写——他们的内心决不能和他们的表面一模一样。”一部剧中没有完全的好人,也没有完全的坏人,其人物形象的立体化使得整个故事都更为真实可信。

1.3 揭示社会问题,话题针对性强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化,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日渐上升,而同时社会上依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欢乐颂》和《都挺好》的原著作者阿耐也曾说:“我当然是一个坚定的女权主义者,但是我生活在一个男权社会。”对于“重男轻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两剧都有所涉及,剧中的樊胜美、曲筱绡、苏明玉在家庭中都遭受着重男轻女思想的迫害,她们虽然自立自强,有着旁人羡慕不已的美貌或职业,但依旧难以避免与父母因“偏心”而产生种种矛盾。

与此同时,剧中产生的另一个全新的话题也倍受热议,即“原生家庭”话题。所谓原生家庭,就是个人出生后被抚养的家庭,其中的关键是个体与父母的关系。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的亲子互动关系影响着下一代人与社会的互动程度,但是在此之前的影视文学中鲜有这一概念的存在。《欢乐颂》率先将“原生家庭”话题带到了观众面前,剧中樊胜美在原生家庭中的反复挣扎一度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随后的《都挺好》更是将几乎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了“原生家庭”问题上,苏明玉因为家庭的冷漠而成长为一个冷面冷心的女强人,苏明哲因着家中大哥的身份而表现得极度爱面子,苏明成由于母亲的百般宠溺而成了“巨婴”……他们在生活中一次次地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而受伤受挫,也一步步地在努力挣脱“原生”的枷锁,正如编剧所说的:“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来。找不回来就是一场灾难,找回来就‘都挺好’。”

2 两剧在表现原生家庭关系上的异同

2.1 相同之处

2.1.1 亲子关系

《欢乐颂》虽然对五个女主人公的父母着墨不多,但是也可以从她们日常的亲子互动中窥见各个家庭不同的亲子关系。其中最具争议的就是樊胜美的家庭,樊胜美作为一个女儿,从小没有得到过父母的重视,虽然在上海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却时刻要为家里提供“经济援助”,父母和她的关系依靠金钱进行维系,显得格外冷漠而病态。《都挺好》中的苏家同样如此,大哥和二哥占据了家里几乎所有的资源与父母的疼爱,而明玉却一再的遭受冷眼,甚至连上大学的梦想也被苏母扼杀,致使她最终与家庭反目。可以看到,这两部剧所呈现的家庭类型及其相似,即受重男轻女思想毒害的家庭,亲子关系表现为父母对子女没有给予同等的爱与关怀,导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失衡,甚至呈现畸形倾向。

2.1.2 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个体发展的根本力量,对孩子日后的人格塑造和社会适应有着重要的作用。《都挺好》中,苏母对儿子的照顾细致入微,为了帮二儿子买婚房不惜卖掉老房子,甚至在儿子结婚以后,她依然毫无节制地给他生活费,这种过分的溺爱导致苏明成变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扮演着现实中的啃老族。女儿苏明玉在成长中一直被忽略,由于亲情的缺失,她的性格显得格外的要强而固执,对于感情也趋于冷漠,甚至被她的二哥指责为“冷血无情”。同样,《欢乐颂》中樊胜美的父母长期的纵容使得她哥哥终日游手好闲,四处闯祸,而樊胜美也因为家里不断的压榨而对金钱格外的渴望,被冠上了“拜金女”的称号。两部剧都利用了主人公性格、价值观上的偏差来展现原生家庭带给子女的巨大影响,让观众更加直观的看到当今许多家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遗留问题在子女的生活中所造成的难以忽视的困难局面。

2.2 不同之处

2.2.1 主角类型

对此,京东集团执行副总裁兼首席公共事务官蓝烨表示,中国庞大的市场以及消费者对品质需求的不断提升,让任何一个外国优质品牌都难以忽视。同时,京东集团于进博会开幕当天宣布:进博会期间,京东集团预计直接签约并采购近千亿元进口品牌商品。

人物是影视剧作的中心,主角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他们的角色类型直接影响到剧作的剧情、主题。如果将《欢乐颂》和《都挺好》中遭遇相似的主角——樊胜美和苏明玉的角色类型拿来比较,她们的身份、个性、观念就有很大的不同。樊胜美在上海仅仅有着一份薪水稍高的工作,苏明玉则早早地成为了公司管理高层;樊胜美为人热情仗义,对于家庭的不断压榨选择默默忍受,而苏明玉则一出场就不顾公司老员工的苦苦哀求将其开除,对母亲的过世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悲恸,与家中其他成员的互动也非常冷淡,这和樊胜美的性格有很大的差别;当然,两人经济能力上的反差也使得她们的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剧中的苏明玉对于金钱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欲望,反而常常因为出手大方而遭到二哥的讽刺,而樊胜美则一心想要寻找一个多金的伴侣“一劳永逸”,对一身名牌的曲筱绡、安迪颇为羡慕。因而这两部剧的原著虽出自一人之手,但是在角色设置上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

2.2.2 原生家庭中的分歧

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一个原生家庭都有各自的问题和分歧,而《欢乐颂》和《都挺好》关注到的家庭矛盾就有所不同。《欢乐颂》中樊胜美和曲筱绡的家庭问题其实都出在重男轻女和财产分配不均上,樊胜美家境贫寒,对父母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一直耿耿于怀,而曲筱绡虽然是个富二代,但是对于父亲只将公司交给兄长经营一事也非常不满。《都挺好》中虽然也涉及了这类问题,但是更多地展现了其他分歧,譬如老人的赡养问题,这是《欢乐颂》所没有论及的。

对于多子女的家庭,老人的赡养是许多矛盾的导火索。在《都挺好》中,父亲苏大强一面报怨忙于工作的儿子对他照料不周,一面又控诉想给他找保姆的女儿是在“监视”他,期间还闯出了一堆“祸事”,可谓是将苏家闹得“鸡飞狗跳”。与此同时,苏家三兄妹的赡养观念存在着很大分歧,这也成为了苏家赡养问题爆发的催化剂。长子苏明哲对于苏父的无理要求总是百般满足,反而将他自己陷入了家庭和事业的危机中;次子苏明成对其父采取的是“物质赡养法”,每天给父亲零花钱让他自己解决餐饭,长此以往使苏父感到精神上的极度空虚;小女苏明玉虽然秉持着较为理性的赡养观念,该出钱时出钱,该出力时出力,但是由于父女关系本身的疏远,也无法真正满足老人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关怀……当然,剧中除了用大量篇幅展现老人赡养问题,另外也关注到了亲情淡漠、“啃老”、家庭地位等级化等一系列出现在原生家庭中的分歧。

2.2.3 对家庭文化的思考

原生家庭在无形之中塑造着孩子的家庭观、婚姻观甚至价值观。《欢乐颂》中五位主角所暴露出的性格、观念上的种种缺陷其实都与她们的家庭环境有关,樊胜美因为受家庭长久以来的金钱勒索,逐渐地形成了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邱莹莹身处文化水平不高的工薪家庭,自身也表现出文化知识与社会意识的匮乏;娇生惯养的“富二代”曲筱绡身上更是存在不学无术、嚣张任性的缺点……剧中对于五个主人公不同的家庭虽没有进行大篇幅的展现,但是从她们身上就可以看到各自家庭文化的影子,《欢乐颂》通过展现不同家庭的经济状况、知识水平,反映了现代人对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的新的思考。

《都挺好》在展现原生家庭氛围的时候则侧重突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模式,而这恰恰是塑造家庭文化的关键因素。苏家的三个子女长久以来缺乏兄妹之间正常的情感交流,老大苏明哲常年居住在美国,与弟弟妹妹难有沟通,而老二苏明成和三妹苏明玉之间更是因为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而水火不容,甚至恶化到暴力相向的地步。除此以外,子女和父母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也面临很大的问题,苏大强之所以对于三个子女的赡养安排极不满意,说到底就是他们之间缺乏一定的交流,苏大强不能体谅儿女的辛苦,三个子女也不能理解父亲的心情。两代人之间会面临代沟其实是正常的,那是因为群体之间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同,所接触到的事情也不同,但是《都挺好》用苏家的闹剧告诉观众家庭氛围与亲情沟通的必要关联。良好家庭文化的塑造在于父母与子女,到子女与子女之间的有效沟通,这种良性的循环能够增强家庭成员心理上的归属感,避免一系列家庭矛盾的产生,有助于构建和谐平等的家庭关系。

3 两剧对大众的影响

3.1 呈现社会矛盾,引起大众反思

一部好的电视剧,不仅仅能够将故事演绎得精彩绝伦,更能够在“讲故事”的同时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象呈现出来,直击矛盾的核心,使大众去反思矛盾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欢乐颂》和《都挺好》将“原生”概念带到大众视野前,通过叙写青年男女与父母之间微妙的关系,引发观众对家庭关系的关注。这是《欢乐颂》和《都挺好》在剧情设置上的一个很大的创新,也是对社会热议风向的一次成功转移。

中国早在2014年就成为了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现象非常严重,这也意味着养老问题已然成为了社会问题中难以忽视的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家庭伦理剧对老人赡养问题避而不谈或着墨较少,《都挺好》的剧情是紧密地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的,子女保证了苏父的温饱却无法填补老人精神上的空虚。剧中涉及的许多问题在人们各自的家庭中也都存在,观众在旁观苏家人矛盾的同时也在默默地“对号入座”,咀嚼自己家庭中存在的问题,从赡养老人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断地延伸。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经济能力、价值观念等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许多的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重男轻女、老人赡养等问题都是现代生活中所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光靠个人难以给出完善的答案,但是大众的积极思考足以为它未来的解决开辟道路。

3.2 对新式家庭模式构建的新启发

考虑到《欢乐颂》与《都挺好》这两部IP改编剧的原著作者系同一人,那么它们在主题上的或多或少会有其共通之处,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两剧对中国传统家庭模式的展现。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将家庭教育模式分为四种:权威型、宽容型、专制型、忽视型。但剧中的樊胜美、苏明玉等所处的家庭倒并非单纯是这四种教养模式中的一种,而类似于专制型和宽容型的混合体,父母对儿子过分地溺爱宽容,对女儿却抱以冷漠的态度,即所谓的“双标”。鲍姆林德同样指出,宽容型教养方式下的子女大多很不成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而且缺乏责任感,合作性差,很少为别人考虑,而在专制模式下的子女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在与同伴交往中遇到挫折时,易产生敌对反应。这种推断与剧中人物的性格与行为有很大程度的契合,比如樊胜美在生活压力下表现出的焦虑感,苏明成的“啃老”行为,苏明玉面对感情的冷漠等等,似乎都与他们家庭错误的教养模式有关。

美国著名性教育家贺兰特·凯查杜里安在其著作中写道:“妇女运动和性别角色的转变给婚姻带来了很大变化。在婚姻关系中,女性的权力已经增加;丈夫和妻子间更大的平等性是当今中产阶级婚姻的特征。”可以看到,现代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有了很明显的提升,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苏明玉与樊胜美的家庭中,她们的母亲在占据家庭主导地位的同时,却对同为女性的后代进行无休止的打压。这是一种家庭结构模式的畸形,即一方面女性在传统思想的支配下仍然屈居男性之下,另一方面在核心家庭中必然存在着一个享有绝对话语权的角色,而这个角色非父即母。国内学者王军在分析《都挺好》剧情时就指出苏大强的种种过激行为都源于他对于家庭结构中的权力饥渴,可见在中国的传统家庭模式中,除了存在错误教养、性别歧视,权力的分配上也有着很严重的问题。

在反思两剧展现出的传统家庭模式的种种弊病之余,大众会在其中受到新的启发,将对旧的家庭模式的不满足转变为开发新型家庭模式的灵感与动力。其实在此之前,许多非传统的家庭模式就已经出现了,比如单身家庭、重组家庭、丁克家庭、同性家庭等,虽然这些家庭在社会上属于少数,但是也足以表明大众改善传统家庭模式的思想倾向。选择何种家庭模式?家庭权力如何分配?如何改进家庭教育方法?这些问题都是《欢乐颂》和《都挺好》留给观众去思考的。

4 IP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4.1 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

《欢乐颂》与《都挺好》这两部剧都精准的抓住了这个时代普通人所面临的困境,如曲筱绡与兄长的财产纷争,苏明玉与苏家人的亲情纠纷等。剧中的主角面对生活中的挫折都没有选择逃避,就连一直默默忍受母亲压榨的樊胜美也在《欢乐颂2》中开始重新审视自我,立志通过自我的努力改变命运。这样的剧情设置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共鸣,越来越多的网民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与主角相似的经历和遭遇,这些平时讳莫如深的情感经历因为有了电视剧的加持,引发了民众的共情。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观众也开始将剧情代入现实,思考自己乃至大众所面对的现实困境。

影视剧就其传播方式来看比之报刊、书籍有着很强的优势,而网络作为当今新兴的传播载体更是大大加强了传播的速度与范围,因此IP改编剧在享受大众赋予的热度的同时,也应当引导着大众去思考、讨论种种现实问题。一部有影响力的IP剧,不仅仅要真实反映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更要借其剧情发展来一步步聚集大众的关注点,让他们就一系列话题去发表自己的态度、观点,从而起到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4.2 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文化供给的侧重点从关注数量转变为关注质量。电视剧作为合家团圆时首选的娱乐活动,其传播的价值观也会给群众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国产剧大多侧重于群戏的描绘,不同的人物性格地位迥异,自然容易发生价值观的碰撞,在碰撞中宣扬正确的价值观,是当代国产电视剧中常见的艺术手法。

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出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中国当代影视剧要真实地表现出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愿望,从而培养人民群众的审美情操。《都挺好》的原著中,与原生家庭决裂的苏明玉到最后其实并没有实现与苏家人的和解,但是在改编播出的电视剧中,苏明玉选择辞去工作照顾痴呆的父亲,与过去握手言和,传递给观众的是现代人对亲情的难以割舍,对责任的勇敢担当,对心灵的自由解放,这些都是影视剧应当传播的积极的主题与正确的价值观。

4.3 影视文学创新

作为一种新的电视剧形式,IP剧的传播手段与传统电视剧的传播手段是有区别的,它没有放弃传统媒体这一渠道,抓住了一批传统受众,同时也充分利用了新媒体海量、即时等特点,吸引了IP剧的主力受众群——年轻人群体。《都挺好》和《欢乐颂》作为网络IP改编而成的影视剧,首先其宣传、互动的模式就存在着新时代的元素。两部剧在各大卫视和网络平台联合播出,大大提升了“追剧”的便利度,而视频网站的弹幕、评论功能也满足了观众的“吐槽”欲望,微博、贴吧、论坛等社交平台的线上互动更是为观众点评、分享剧情打开了各个通道,为两部剧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度,实现了传媒形式的创新。

“以前《北京人在纽约》这样的作品,把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作为主要追求,但现在,中国人不是仅仅追求简单的‘融入’,而是带着中国人独特的经验和思想进入西方社会,甚至对西方社会的一些规则做出改变。”《欢乐颂》和《都挺好》都是都市题材的影视剧,但是其主题与之前的一系列都市剧有很大的区别,这也是使得观众眼前一亮的原因。近几年呈井喷之势的IP改编,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发扬时代精神,跳出既定的框架成为了当代影视传播的首要问题。

5 结语

《欢乐颂》和《都挺好》作为近来两部大热的口碑IP剧,在“原生家庭”这一敏感话题进行了基本的阐释和剖析,将大众的舆论关注点聚集到了家庭文化的塑造和更新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探讨。这两部剧的成功,为IP改编剧的未来发展打开了局面,昭示着大众对高质量影视剧的欢迎与渴求,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积极关注。新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不仅要给观众带来快乐和感动,还要承担起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责任。影视制作团队在享受热门IP带来的先天优势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到优秀的IP剧所具备的各类特性,将现实话题融入到改编题材之中,传播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苏明玉欢乐颂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我也是“苏明玉”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浅谈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现象
《欢乐颂》将拍综艺版打造中国首档“星素合住”真人秀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