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统背景下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以佤族婚礼习俗为例

2020-01-01 14:07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佤族习俗婚礼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自治县勐角民族乡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广播体育服务中心,云南临沧 677401)

在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发展的今天,国际交往愈加密切。在此交往的过程中,多元文化走进我国的大门,甚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民族优秀文化,其生活习俗、婚礼习俗等,在多元文化的冲击逐渐地走向消亡,如此不利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对此情况,《中国民族发展蓝皮书》发布了,其中明确指出,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是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创新开发和保护机制,促进其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事与愿违,当前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陷入了困境之中,不少优秀的传统文化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与社会的发展渐行渐远。对此,在本文中,我以佤族婚礼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佤族传统文化在传承与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此有针对性地探寻保护措施,真正地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困境

1.1 佤族婚礼习俗概述

佤族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普洱市、临沧市,且大部分居住在中缅边界地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佤族不仅形成了本民族的语言,还创造出了一个个极具传奇性的故事,慢慢地形成独属于佤族的风俗习惯。在繁多的风俗习惯中,婚礼习俗最具代表性,其可以说是佤族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自古以来,佤族恪守着同姓不婚这样的戒律。此戒律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实现佤族这个民族生活、生产习俗的传承,同时形成具有特色的佤族群体。尽管此戒律较为严格,但是佤族的少男少女们在遵循此戒律的过程中,婚恋是较为自由的,佤族青年订婚要经过飞玉(串姑娘)、地亚(抢姑娘杀鸡看卦)、都帕(送定亲礼)三个阶段。

在“飞玉”(串姑娘)中,主要有唱情歌和“散海”(梳头)两种形式,其中尤以“散海”(梳头)最为有趣。“散海”是由女青年中年纪较大的自愿作为代表,轮流给小伙子们梳头。凡是参加"飞玉"的小伙子都要接受姑娘的梳头。

“地亚”(抢姑娘杀鸡看卦)是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小伙子和他的媒人约上几位同伴,假装到姑娘家“串”。到夜深人静时,人们都已熟睡了,媒人示意姑娘走出房门,姑娘一跟出来,未婚夫就将她的包头抢了跑。姑娘追上去要未婚夫还她包头,小伙子说:“你的包头已经是我的了”。姑娘如果不同意或临时变卦,她就必须大声喊叫父母亲友将小伙子们赶走。如果同意,她就会假意要包头,一路跟着未婚夫到男方家。

到了男方之后,人们杀鸡祭神,求神让婚姻顺利成功,接着大家高高兴兴吃鸡肉烂饭。到了第三天,未婚夫就可以带上媒人和礼物去女方家中说亲了。

定亲之后,还要经过三次“都帕”,每次都有严格要求和标准。第一次要送“百来惹”(氏族酒),第二次要送“百来孟”(邻居酒),第三次要送“百来拔西歪”(开门酒)。

在云南沧源一带的佤族,还有一种独特的男女恋爱方式:男女青年背靠背躺在地上谈情说爱。两人背靠背地窃窃私语、情意绵绵。如果姑娘同意小伙子的求婚,她会慢慢转过身来,和小伙子面对面地谈话对歌,一直到海誓山盟,才从地上站起来。小伙子在姑娘和家中成员的欢送下,高高兴兴地离去。如果姑娘无意,那么她虽然也躺在地上,但对小伙子的情话会闭口不答,小伙子讲得口干舌燥,眼见无望,也会知趣地爬起来,另外再找对象。

还有“梦卜”。他们在睡梦中梦到硕果累累的芭蕉、牧牛等物象的时候,意欲着二人的爱情是可以继续发展的。当他们在睡梦中梦到太阳、星星等物象的时候,则意味着情路不顺,二人的关系需要就此斩断,各自寻找新的伴侣。

从以上对佤族同姓不婚、“串姑娘”、梦卜、婚礼等习俗等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佤族的婚礼习俗极具民族特色,且是佤族传统民族中的一大特点。所以,我们要切实地保护、传承佤族的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民族文化这座宝库。但是,在保护的过程中,我们却陷入了困境之中,需要对此进行分析,找出切实把握佤族民族文化的对策。

1.2 佤族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困境

(1)民族文化受重视程度较低

在对佤族婚礼习俗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佤族民族传统文化在保护方面还是不受重视的,而且,其自身的文化影响力也是较小的。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访谈法,对佤族当地的青少年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在沟通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佤族青少年向往外面的世界,在外打工。期间佤族的青年受到了西方文化或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甚至一些青少年采取西式婚礼的形式,将民族婚礼习俗束之高阁。除此之外,因为教育是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主要手段,但是就当前的佤族地区的教育情况来看,民族生活习俗、婚礼习俗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被排斥在课程之外,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到的是汉语、英语、数学等基础知识,久而久之,对民族传统文化不重视,甚至轻视民族传统文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受到了诸多的阻碍。

(2)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队伍专业知识不强

在《关于实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颁布之后,尽管形成了佤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队伍,但是这些队伍大都是自发组建起来的,对佤族传统文化认知不足,面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民族文化内容,往往是束手无措。甚至一些保护队伍中的成员不懂佤族语言,其在与老一辈人交流的过程中,根本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就算请了一些青少年做翻译,但是受普通话教学的经验,这些青少年对古老的佤族语言也是不很了解,由此导致保护工作受到阻碍。

(3)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投入不足

尽管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在实施调研和保护的过程中,所投入的经费还是极为有限的。因为佤族生活的地区较为偏远,调研和保护人员需要转乘不同的交通工作达到此处,且因为调研保护时间过长,需要在此处长期居住。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保护人员是难以在佤族地区长期生活的,这无形之中限制着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发展。除此之外,本级财政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投入也是较为有限的,没有大量的资金对当地的文物进行保护,导致民族文化白白流逝。

(4)民族传统文化创新不足

就佤族婚礼习俗的传承和保护来看,其在创新方面还是受到多种限制的。如佤族的婚礼习俗没有形成独特的语言资源,没有形成文言资料,单靠口头相传,无形之中将导致文化内容的缺失。再如,就佤族婚礼习俗的保护活动开展情况来看,活动形式单一,一般以宣传为主,且活动开展的频率较低,如此自然而然地限制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对策

面对以上所提及的内容,在文化传统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给予充分的重视,还要采取多样的手段实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2.1 提高民族文化认知

认知是个体践行何种行为的指导。在文化传统背景下,树立民族文化认知是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前提。由佤族婚礼习俗的介绍可以看出,佤族的民族文化是极为丰富的,是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所以,在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其给予重视,并建立正确的认知。首先要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受文化的冲击的影响,佤族地区的青少年出现了拔高当代文化的问题,当代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摆在突出位置,忽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此,我们应当引导佤族的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既要认识到本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价值,又要清晰地认知当前的发展实际,以民族文化推动的当代文化的发展。其次,要积极地组织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可以说,当前大部分省份的民众对佤族的婚礼习俗是知之甚少的,在这样割裂与外界联系的情况下,民族文化局限在本地狭小的空间里,难以靠有限的人实现深度的传承与保护。所以,我们要组织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如学校文化宣讲、地方传统文化表演等,进而将佤族的婚礼习俗展现给更多的人,在乡土传统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2 增强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感的树立是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前提。当个体具备文化认同感的时候,其会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对民族文化进行宣传与保护,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我们可以采取教育手段加宣传的手段,组织佤族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组织文化教育活动,使学生从小就接触到民族文化,建立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认知,以此久而久之树立民族文化认同感。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宣讲活动,由传统文化保护组织的人员就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民族文化、习俗演绎等形式,将佤族的传统文化展现给更多的人,从而使个体的参与和互动的过程中,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步地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

2.3 提升民族文化创新意识

创新性地实施民族传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实现文化保护的必由之路。就民族传统文化的而言,其创新性传承与保护的实现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以活动演示为载体实现传统文化的宣传。个体可以受到民族传统文化因子的影响,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以佤族的民族婚礼习俗为例,我们可以以舞台剧表演的方式,用一个完整的故事将同姓不婚、“串姑娘”、“梦卜”、结婚等串联起来。从而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对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容进行思考,进而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其次,打破口头传承的限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手段的应用早已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文化的传承亦是如此。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渠道,搜集与民族文化有关的内容,或在亲自调查之后将民族文化内容以技术手段进行展示和共享,从而在广阔的网络空间里,实现民族文化内容的碰撞,既实现民族文化内容的长时间保存,又促进民族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再次,借助多元的教育手段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组织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还要将民族文化融入到语文、美术等学科之中,以此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树立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这里的教育手段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还包括着家庭教育。即在家庭中,父母、祖辈等要发挥其教育职能,向青少年讲述与民族文化有关的内容,教给相关的技能。

总之,在文化传统背景下,面对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我们要立足当前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提高民族文化认知、增强文化认同感,实现民族文化创新,从而将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落实到实处,促进民族文化的继续发展。

猜你喜欢
佤族习俗婚礼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佤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多趣婚礼
毛南族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