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融入师范生师德培养的价值及路径探究

2020-01-01 13:08李芳欧雪琴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5期
关键词:师范生师德国学

李芳,欧雪琴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内江641100)

师范教育阶段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和塑造的重要时期,其师德培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未来教师的师德水平,进而影响着学生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质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其中暗含着许多师范生师德培养的资源,在师德培养中纳入国学经典,能够引导师范生建立文化自信、丰富师德教育的内容、改进师德教育的方法,从而提升师德教育水平。

1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师德培养资源

对于国学经典的定义,学界至今未有统一的认识,其中“中国保留下来的各类典籍,有一些是核心价值载体的经典。中华文化的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正好就完整地体现在中华经典内”[1]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基本上以经、史、子、集4部为主,包括经学、玄学、道学、理学、史学、诗词、歌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典籍。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精神文明遗产,也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持。在师范生师德教育中,国学经典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师德教育资源。

国学经典中涵盖了很多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以论语为例,《论语》中多处记载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案例。《论语·先进第十一》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针对同样的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孔子根据不同的弟子的个性特征给出了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回答,从而有效引导弟子的行为和道德的发展。“启发性”又是另一值得借鉴的教育原则,无论《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则不复也。”还是《学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都表达了在教育中要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师德培养中也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才能有效促进师范生的师德养成。内省自律是国学经典多处强调的道德修养的方法,《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还是魏源的《默觚下·治篇》中“以细行律身,不可以细行取人”,都反映了在个体品德修养中要加强自我的反思和对自己行为的要求,这为师范生的师德修养提供了启示,在师德培养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加强个体道德修养的自觉与完善。

师范生师德培养中,榜样是一个重要的隐性力量,榜样能够建构师范生师德学习具体而生动的理想图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师范生的道德素养。国学经典中记载的师者身上蕴藏着诸多优秀的师德品质,值得师范生学习。一是以教为乐,甘于奉献。孔子一生有一大半的时间都是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一生诲人不倦,创建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了上千弟子。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看作人生一大乐事,并为此不求疲倦地探求。朱熹更是一日不讲学就不快乐。二是学而不厌,好学进取。孔子的学识广博,而他的博识离不开他“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黄宗羲也曾强调过:“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突出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三是热爱学生。儒家的核心是“仁爱”,因此孔子身体力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子在自然道德观上,提倡“天道无亲,万物平等”的师生关系。四是严于律己,以身立教。孔子曾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宋史·胡瑗传》记载了胡瑗“教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教师不仅要以言教更要以身教,用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和教育学生。国学经典中呈现出很多师德典范,他们言论和身体力行展现出师者的优秀道德素养。

2 国学经典对师范生师德培养的价值

(1)增强自觉性,提高师范生的文化自信。

一直以来在师范生师德培养中我们习惯采取的模式是由外向内的输入,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强调师德培养的必要和意义,常常忽视师范生个人作为价值主体的需要[2],这必然难以激起师范生在师德教育中的积极性、自觉性,如果师德教育能满足师范生的个人道德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能推动他们自觉地把文化中的原则、规范内化为内心准则,并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树立坚定的师德信念,培育出师德发展的生长点。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和先进文化,师范生在亲近、了解、学习国学经典中,自然也了解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的智慧,并为其吸引和激励,从而增强了文化自信,增加了民族自豪感,对自身的专业和未来从事的职业也有了一种认同感和使命感,从而推动其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以较好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使命。

(2)改进师德教育的方法,突出师范生的主体性。

在师德教育的方法中,我们较注重规训、说教和灌输,忽视师德养成教育的特殊性和规律性,这往往导致师范生排斥、厌烦的心理,难以调动其在师德培养中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从而导致师德教育效果低下。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教师改进师德教育的方法,在师德培养中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了解学生个性和品德发展实际情况,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师范生在国学经典的浸润性和弥散性的学习环境中,不知不觉吸收师德修养的智慧和习得完善自身师德的方法,通过内修和自省,发挥其在师德教育中的主体性,从而改进师德教育效果。

(3)丰富师德教育内容,提升师范生全面的文化素养。

在今天泛娱乐化、快餐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师范生获取知识也存在着碎片化特征,显现出文化积累和知识素养的不足。一方面,国学经典涉及范围广,囊括人文、社科、自然等知识。将国学经典融入师范生师德培养中,可以全面丰富师范生的文化知识和素养,提高其知识文化水平。师范生浸润在国学经典中无意中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累积,举手投足彰显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师者精神气象。另一方面,国学经典中也蕴藏着很多读书的方法,师范生通过学习这些方法可以改进自身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在以后的从教生涯中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师范生通过长期国学经典的学习和浸润,提升了知识文化水平,提高了自身的文化底蕴,促进了专业发展。

3 国学经典融入师范生师德培养的路径

(1)营造浸润性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隐形课程因素,它时时刻刻对置身其间的学校所有成员发生着潜在的规范和影响[3]。校园文化是实现养成教育的重要媒介,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着弥散性和渗透性的影响。师德培养中融入国学经典,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浸润,因此师范学院的校训、校风、校歌等文化标识都可以从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中吸收师德教育的智慧和精华。学校的建筑也可以通过国学经典中优秀教育家的雕塑,名人师德故事长廊,以及振奋人心的名人语录,营造良好的师德教育氛围。还可以加大宣传力度,选取与师德有关的国学经典著作、经典语录,通过剪纸、图文结合的橱窗等方式呈现在校园文化墙、教学楼转角、寝室走廊等随处可见的地方。

言传不如身教,教师是国学经典传诵最好的榜样和示范,教师也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师范院校教师的修养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师范院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相关的国学经典的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国学经典素养,引导教师感知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中师德的模范和精神,让教师自身成为践行和学习国学经典榜样,用他们的一言一行去引导和影响师范生的价值观,让师范生沐浴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

(2)将国学经典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是开展师范生师德教育的主阵地,国学经典融入师德,必然要考虑课堂教学。为了将国学经典有效融入师德教育课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潜心钻研教材,多思索课程与国学经典及传统文化的结合点。教师教育课程中有关师德培养课的设计及实施可以从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精选国学经典教育内容。国学经典内容多样,但主要以文言文为主,其内容深奥难懂,这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有的放矢,由易到难、精选契合师德教育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此外,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兴趣不同,教师选择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后,要尽量将师德方面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的学科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4]。方法上在进行国学经典学习时,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积极创新和变革课堂教学方式,避免国学经典传授的枯燥无聊。可以利用动漫绘画、视频、APP等创新国学经典内容呈现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领会国学经典的思想,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寻找国学经典的思想内涵与当前师德热点问题的本质联系[5],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国学经典中的内容反思以及解决当下教育发展中的师德问题,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

(3)开展专项社团活动。

国学经典融入师范生师德培养需要联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社团是学生活动的重要组织,在师范生发展中,社团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因此,社团活动可以作为国学经典融入师范生师德培养的一个重要路径。师范院校可以以师生、生生合作的方式,开展各种专项社团活动。每周一讲的演讲或诵读比赛,通过每周的礼拜日开展一次以国学经典为主题,以师德培养为目的的自拟题目的国学教育演讲或诵读比赛;每月一阅的经典阅读,将国学经典教育的名著纳入社团开展的读书月的精选篇目中;每期一次的国学经典学习汇报展演,培养师范生亲近国学经典,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并在习得经典中潜移默化从教的情感和意识,提升师德的水平。除了常态性的学习活动之外,还可以组建国学小组进行研讨,阅读国学经典并选择其中最有感悟和启发的一篇完成读后感或心得体会。社团还可以在文艺汇演中将国学经典以朗诵或者歌唱的形式进行展示,例如,可以借鉴《经典咏流传》的传唱经验,创新国学经典学习形式,在国学经典中精选师德内容自编为流行音乐并进行演唱。

(4)融入新媒体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各种新兴媒体开始崛起,国学经典融入师范生师德培养不只有线下学习与宣传这条路径,还要以新媒体为媒介,合理利用师范生普遍乐意接受的网络形式,开辟国学经典线上宣传与教学的道路。首先,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的宣传教育功能,校园广播进行每日播报时可将国学经典中有关师德教育的内容列入日常的宣传报道的一部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师德教育。其次,国学经典教育可以将各类学习APP、在线学习平台、社交平台等传媒工具作为师德教育的平台,在线开放便捷多样的国学经典教育课。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将国学经典课程置入爱课程等学习平台,而资源欠缺的学校可以直接注册登录进入平台获取资源,然后共享给师范生们学习。最后,师范院校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推送国学经典教育小视频和文章。在师德建设中,完全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可以在尊重国学经典基本文化内涵的前提下,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大众传播[6],发挥国学经典的文化影响力和道德感召力,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国学经典传播给师范生,以更好地提高师范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在泛娱乐化背景和网络快餐文化环境下,师范生与国学经典之间有一定的疏离,要有效提高师范生的国学经典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在师范生师德培养中吸纳国学经典的智慧和方法,提升师范生师德培养的效果,还需要学校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优化、教师素质提升等方面着手。

猜你喜欢
师范生师德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