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初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较强的自然学科,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展开教学设计,为学生布设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实验操作,梳理探究学习途径,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支持。
一、布设探究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设教学情境是最为普遍的教法,可以快速启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形成崭新的教学启动点。同时,教师为学生设计思考问题,往往能够获得丰富的教学启动力。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关注活动材料、实践形式、互动策略、实验指导等内容,提升问题布设的适切性。如果有需要,教师不妨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设计,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如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种子发芽实验》时,教师让学生展开种子发芽实验操作,将自己种植的种子带到教室。教师为学生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给出问题:“种子发芽的实验操作程序是如何设计的?你在实验中获得了哪些数据信息?你在数据分析中得出了哪些结论?你的实验操作和预测一致吗?已经发芽的种子呈现什么状况?”学生开始整理数据,并对教师布设的问题展开思考,课堂学习研究气氛浓烈。有的学生说:“发芽实验非常成功,种子都发芽了。只要有充足的水分,确保一定的温度和良好的空气环境,种植实验就会获得成功。”也有的学生说:“发芽实验结果和我们预测的完全一致,说明实验操作没有出现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体会给出积极的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成果进行梳理归纳,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更多的认知。
二、创新探究实验,丰富学生的体验认知
科学学科离不开实验,在设计和组织实验时,教师要展开多重的教学调研,特别是对学生学力基础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找到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学生大多对科学实验有浓厚的参与兴趣,教师要充分考虑客观条件的制约因素,对实验条件进行整合创新,让学生接轨生活认知展开实验操作,以便形成崭新的学科认知基础。科学实验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发动学生展开创新探索,找到更多替代品进行实验操作,一样能够给学生带来认知积累。
如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与学生一起解读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定义,然后对教材提及的案例进行分析。为了让学生对食物链有更清晰的认知,教师为学生布设了探索性实验:“每一种动植物都属于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请大家依据学习认知,梳理下面动植物的食物链,如‘老虎——人。”学生听说要结合生活认知展开实验探索,顿时有了参与热情,快速给出反馈。教师深入学生群体之中,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有的学生认为老虎属于百兽之王,与之相关的食物链应该是“老虎——食草动物——草木——老虎粪便”。也有的学生认为,人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各种动植物都是人类的食物……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对食物链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启迪学生思维。这里,教师让学生自行探索食物链,给学生提出研究课题,不管学生研究结果如何,这个操作学习的过程都是具有较高价值的。
三、理清探究途径,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科学探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和实践,教师要从实施程序、实践方法、操作效果等方面进行考量,为学生规划清晰的操作路线,确保实践探究活动顺利推进。在学生对自然科学有了自觉探索的意识,对生活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有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后,教师要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总结、探索发现,使学生在实践认知中形成学科能力。
学生对环保有一定的认知,教师要注意接轨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学习。如教学《维护生态平衡》时,教师为学生举例:“在研究草原的生态平衡时,我们不妨对草原上的鹰、兔子、草进行分析,了解这三种生物相互问的制约关系。”学生开始研究分析,教师给出具体的指导:“如果草原上的鹰少了,兔子就会多起来,兔子多了草就少。草原上的兔子少了,或者是草少了,都会出现生态失衡的现象。”教师让学生进一步讨论生态失衡出现后,会导致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学生再次深入探究之中,对生态失衡造成的恶果进行现实分析,列舉出相关案例加以佐证,将课堂研究推向高潮。这里,教师为学生布设研究任务,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拓展性学习的机会。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科教学实践出发,为学生规划清晰的探索路线,制定更多探究性的实验内容,强化探究学习训练,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使之形成学科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