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2019-12-31 09:15宋素芬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提高有效性

宋素芬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不留神,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遗憾,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原因有学生的,有实验器材的,但最为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教师在课堂内的一言一行、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所使用的教学语言等,都会成为影响科学教学效率提高的因素。

一、夯实教学理念,凸显学生主体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标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话对科学教师来说已是老生常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课堂上“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时有发生。

如教学《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时,教师发放了切开的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组织学生分组观察:“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许多信息:生的马铃薯比熟的马铃薯颜色深,生的马铃薯比熟的马铃薯硬,生的马铃薯没有熟的马铃薯香,生的马铃薯的水分比熟的马铃薯多,生的马铃薯的皮比熟的马铃薯的皮难剥……随后,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直接总结:“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熟的马铃薯比生的马铃薯更容易消化和吸收。”然而,正是这句话,说明教师无视学生的观察成果。如果这种现象频频发生,将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严重挫伤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科学教学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直接参与各种探究活动,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开展观察和实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并汇报自己的成果。上述案例,要是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放手让学生讨论吃熟的马铃薯有哪些好处,学生在生活经验和观察的基础上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事例看起来很小,但足以看出教師的权威性在潜意识里仍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以新的眼光看待学生,以新的理念要求自己。

二、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是通向教学目标的桥梁,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教学过程受到全面教育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自身的指导结合起来,求得三者的统一,才能有好的教学。

如《油菜花开了》是四年级下测《新的生命》单元的第一课,探索目标如下:(1)解剖油菜花,并知道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2)观察一株油菜上的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果实)的过程。这一课由三个环节组成,即观察一株油菜——观察一朵油菜花——观察一株油菜上的花。解剖一朵油菜花,并知道油菜花各部分特征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在观察一朵油菜花的方法研讨中,学生有的提出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等感官法观察,有的提出借助放大镜观察。设计教案时,笔者心生一念:“在这一课上,观察多重要啊!不如趁机把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细细讲一讲。”于是,笔者对学生说:“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有两种,其中一种是物品不动,人不动,上下移动放大镜,直到看得最清楚为止。”笔者还特意在教学设计上标注“需要演示”。没想到,课堂就因为这短短的两分钟时间,导致在观察一株油菜花环节,时间仓促,指导不够到位。

是的,以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可以是多元的,但是不能因为目标可以多元,就随心所欲地增加或减少教学内容。在时间紧凑的情况下,每一项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内容必须有所侧重,必须有所取舍。如观察一朵油菜花时,侧重点是用正确的方法解剖一朵油菜花,认识油菜花各部分的特点,无论是用感官观察,还是用放大镜观察,只要看清了就行,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模糊处理。至于放大镜的具体使用方法,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会重点讲解,不必提前讲解。由于目标认识不明确,随意增加教学内容,致使该完成的教学任务没能完成,即便教师是好心,也成了画蛇添足。

三、把握重难点,帮助建构概念

学前经验是指学生对周围事物或现象的已有认知或知识迁移。学生的学前经验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模糊不清的,甚至是错误的。找准学生学前经验中存在的不足,确定重、难点,有利于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的重、难点意识淡薄,课堂上极易出现“蜻蜓点水”的现象。

这学期,笔者有幸参加了小学科学基于新课标课题研究的主题研修活动。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了《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七课《认识一袋空气》。教学中,教师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再引入空气的概念,让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空气是什么样的。学生纷纷表述道:“看不见,摸不着,会流动,透明的,闻不到,没有粗糙程度……”这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前概念,可见学生的学前经验相当丰富。接下来,教师出示一袋空气,让学生讨论研究空气的方法(摸、听、闻、看),然后进行第一轮活动:收集一袋空气,并同木块、水进行比较,说说空气是什么样的?学生专注地进行对比观察后,又进行了交流汇报。第二轮嘉年华活动,教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由动画人物巴克队长发布“空气变形记”“气球变形记”“玩转空气炮”“火箭飞天记”“针筒大探秘”等任务,既亲切又新奇。学生全神贯注,全身心投入,提示活动结束的音乐响起,学生仍意犹未尽。教师之所以设置这样的活动,目的很明确:既巩固课堂知识点,又进行相关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值得探讨的是,整堂课,探究活动的安排虽有层次,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始终游离于学生的学前经验之外,犹如蜻蜓点水,泛泛而过。在暴露学前经验环节,学生对空气的认识虽然多了“没有形状”“比水轻”这两个信息,但教师并没有帮助学生获得充分的认识。也就是说,在这节课上,学生没有建构空气的概念。

那么,如何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找到发展点,帮助学生建构概念?

教师要对课程的重、难点有足够的重视,明白以下问题:这些活动,只是让学生经历,还是让学生有所发展?怎么发展?是一视同仁,还是有所侧重?学生的学前经验,如果要重复,在哪里重复?如果要发展,发展点在哪里?如果要立足,立足点又在哪里……上述这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对个别学生进行调查,将“空气无形状,透明,会流动,轻”作为课程重点,在课堂上加以重锤敲击,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如学生认为空气没有形状,教师就拿起一袋空气,捏成爱心形,问:“这是什么形状?”然后拿起木块,引导学生将其与空气进行对比:“这块木头是什么形状?老师能把它捏成其他形状吗?”学生说:“与木块相比,空气是有形状的,但它没有固定的形状。”

再如,学生认为空气会流动,教师马上追问“什么现象让你认为空气会流动”,接着拿出一袋空气,挖一个小孔,对着一个学生上下左右地吹,问大家:“你们能看到空气在流动吗?它的流动与水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慢慢地,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在原先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空气和水的区别:空气会流动,而且是向四面八方流动,水只会从上往下流动。

同样的方法,也能帮助学生建构空气是透明的概念。另外,空气很轻这一认知,教师可以采取资料阅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构。

特级教师支玉恒说:“那种把教材所有内容事无巨细地钻得深而透的做法,并非聪明之举,面面俱到其实面面不到。”浅尝辄止、水过地皮湿式的教学,是绝对不可取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四、扮好教师角色,促进有效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促进者,教师对学生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为组织者、引领者和促进者的教师,有时也会迷失自我。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好比舵手,引领学生走好每一步,但不能替代学生走任何一步。兰本达在《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一书中指出,“让孩子们使用材料进行自由探究时,教师绝对不要提出建议或说明”,在活動研讨时“必须给学生以解释的教师不属于用这种‘探究——研讨教学法的老师”的意识。这样的矛盾引领者身份,让教师不敢介入。在下发实验材料后,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自由探究,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余下来的课堂时间干脆放任学生自由。这样的课堂,猛一看,探究氛围热烈,但是一旦与学生交流,教师就会发现,他们仅仅是在玩,在整个实验操作中,他们并不会留意观察,也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试想,这样没有思维参与的课堂,是科学课吗?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摆正教师的身份?下面,笔者以我校吴老师执教的《做一个测量纸带》为例,谈一谈如何摆正教师的身份。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塑料罐、一个酒瓶和一个筛子,你们可以用这个小木块测量这些东西的长度吗?

生:很难测量。

师:现在老师再给你们一些材料(纸带和更多的小木块),你们现在能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了吗?怎么测量?

(教师发放实验材料和实验记录表,让学生进行第一次测量)

师:为什么用同样的物体测量,我们测得的结果却相差很大?该怎么办?

生:没放整齐。

师:应该怎么放?能排紧吗?

生:不能。

师:可不可以把木块和纸带结合起来?纸带没有标尺,我们可以用木块测量纸带的长度。木块不能放整齐,纸带可以,你们同意吗?(教师量一量,做个记号,再摆一摆)可是每测量一个物体就要摆一摆,太麻烦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微课指导:做一个测量纸带)

学生做测量纸带,做完后进行第二次测量,并交流汇报。

师:这一次大家的测量结果相差不大,但有个别同学的测量结果还是与大家的不一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组织探究活动时,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要围绕核心概念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出示材料,组织学生说说可以怎么研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转换角色,变成活动的引领者和促进者,用实验记录单进行无声的调控,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暴露出矛盾点、困难处时,教师可以适时追问,予以有效的指导。在学生出现争抢实验材料的状况前,教师应提前预设,及时引领,促进小组有效合作。

另外,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作为活动的促进者要善于评价。科学课堂中的评价,能改进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中高段学生的心智慢慢成熟,课堂常规意识也日趋增强,课堂评价可以适当弱化。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课堂评价尤为重要,如果教师不会使用课堂评价,教室可能会变成菜场,任凭教师喊破嗓子,也于事无补。

课堂评价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在低年级,随堂评价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a.开展组与组的竞赛。

b.实行物质性奖励。如把后续活动要用到的材料,提前奖给学生。

c.使用激励性语言。如"XX同学听得真认真,会听的孩子最会学习。…‘第四组的同学,在完成实验后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实验现象,很有创意。”

评价在课堂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成人听到别人的表扬内心也会充满热情,更何况儿童。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用好评价这个手段,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教学过程是一个鲜活的动态过程,“教学有法,贵在坚持”。要想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师就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生为本,依照目标,定好内容,根据教学重、难点,建构核心概念,扮好教师的角色,促进课堂生成。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提高有效性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