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君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主要方式有口头评价、纸笔测验、数学日记、成长档案等。这些评价方式随着课改的推进已无法深层次地触动学生内心,而以学历案的形式呈现“评价任务”的“且学且评”的评价方式,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评价任务是学历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介于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之间。“评价任务”以任务的形式把知识技能、知识获取过程中涉及的思想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分类整合以及应用等要素融于具体的情境中,通过任务的实施来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它能促进“学习链—教学链—评价链”的建立,树立评价即学习的意识,能及时调控课堂节奏和进度。评价的结果实际上是一种对学习的反馈信息,这种信息可以成为学生调整学习行为的客观依据。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种学习经历,促使学生根据完成“评价任务”的情况及时变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学习过程,促进深度学习。
评价任务的设计,就是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可以作为收集学生学习结果行为反应的检测项目,可评可测。无论哪一种形式,与目标相匹配是确定评价任务的关键依据。一是要强调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相对应。依据韦伯模式,一致性主要是指知识种类的一致性、知识深度的一致性、知识广度的一致性以及知识分布平衡的一致性。其中,知识广度的一致性具体要求是根据课程标准的每一个具体目标至少要有一个相对应的评价任务。二是要强调评价任务与认知要求相一致。学习目标要有不同层次的认知要求,评价任务应明确指出学生“必须知道什么”“要做什么”“会做什么”。如果没有明确的认知目标和相对应的评价任务,就会出现任务难度系数过高或过于简单,或者任务模糊不清,学生不知道做什么的情况,致使探究活动效率不高,影响评价任务测定的效度和可信度。只有把教材专研透彻后,才能根据认知的六个层次——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设计相匹配的评价任务。三是要强调评价任务与评价方法相契合。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度掌控学习过程,缺少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评价任务。有些教师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过度地要求生生合作互相评价,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评价而评价,使评价任务偏离学习目标,和学习目标不契合。评价任务必须充分关注个体的差异,积极调动组内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度,从而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师生互评中发生“真学习”。
评价任务的内容包括传统纸笔测验评价(试题检测)和表现性评价(任务评价)。而表现性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种。
1.师生问答评价。
2.活动展示评价。
【案例】
在长方体正方体的教学中,虽然教材在习题中设计了关于展开图的讨论,但学习活动不够充分,研究不够彻底。教师设计的“评价任务”是:每位同学有6片磁力片,先独立思考有哪些摆法可以拼成一个正方体,再小组交流汇报,共同研究,归纳总结哪几类展开图一定能搭成一个正方体(见右图)。
磁力片可随意移动、任意粘贴的功能使得操作非常简洁,并且可以多次重复、尝试,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更大,参与度很高。
可见,通过一个优质的“评价任务”把展开图的问题从二维转化成三维展示出来,学生看清楚,想明白,真学会。
3.实验操作评价。
【案例】
《观察物体(三)》一课学历案呈现的学习过程由三个任务组成。
小结:这些摆法有什么共同特点?在摆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任务二:在任务一的基础上再增加1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可以怎么摆?探索有几种不同摆法。
小结:这些摆法有什么共同特点?在摆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任务三:根据要求摆出几何组合体。
整堂课,学生根据评价任务或独立探索,或合作探究,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学习研究活动。
4.交流汇报评价。
【案例】
以上述案例中任务二的交流为例。
组1:我们组发现增加的那个小正方体可以放在任意方块前面,这样从前面观察到的图形不变,如图示。
组2:我们组发现小正方体可以放在任意方块后面,这样从前面观察到的图形也不变,如图示。
组3:我们组发现,增加的那个小正方体可以放在最后面方块的对角上,如图示。
组4:我们有补充,方块只要放在图形的后面空格上,那样就有无数种摆法,如图示。
实验操作是观察物体学习的重要方式,一环扣一环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来搭一搭,从具体直观的图像出发再归纳总结出抽象的规律,有效地突破了空间学习比较抽象的难点。案例中列举的四个组的反馈更是体现了不同层次的评价结果,其中组4的回答最具深度,高度概括了这一类立体图形的拼搭规律。
5.自我检测评价。
在每一节课后都有一个分层检测任务项目,在设计评价任务的时候,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特点以及心理态度设计适合他们的任务形式与内容,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发展和进步。如将任务分为A、B、C三个层次,使得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综合化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A组到C组题目的难度逐渐增大。
【案例】
在《质数与合数》一课的教学中,设计了A、B、C三组题目。A组以判断题为主,主要考察学生是否会区别质数与合数。B组以填空的形式主要考察学生能否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B组测试题如下。
根据提示写出电话号码(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它的因数只有1和3( );10以内最大的奇数( );10以内3的倍数,同时又是偶数( );最小的质数(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它只能被1和5整除( );最小的既是奇数,又是质数的数( );10以内最大的质数( );它的因数只有1和5( );它是最小的自然数( )。
可以看出B组题目除了考察学生对质数和合数的知识掌握情况外,还需要学生联系旧知,熟知因数、奇偶数等知识点,比单纯地考察奇偶数的难度要提升一些,有利于学生联结新旧知识。
而C组题就更具有挑战性,要求学生具有更高阶的思维能力,如:2011年,小丽和妈妈的年龄是质数,乘积是259。2012年母女俩的年龄各是多少呢?她们相差几岁?
课后检测评价任务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巩固和提升,体现了“评价任务”全员性和差异性的完美融合。
6.自我反思评价。
【案例】
案例中的学生针对本主题的知识重点,写出了自己的经验建议,体现了学生个体独有的思考。
课后的反思评价任务,有利于促使学生系统地梳理课堂所学的知识,并做回顾和总结,及时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并进行补救。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非常有帮助,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根据“评价任务”所检测的知识点(目标)的不同,“评价任务”有三种设计方式:(1)1+1,即“一对一”式:一个“评价任务”只检测一个学习目标。其优点是针对性极强,检测效度高。(2)1+N,即“一对多”式:一个“评价任务”同时检测两个或两个以上学习目标所包含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其优点是“评价任务”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通过它来检测学生能否将“新知”与“旧知”进行整合并灵活运用。(3)N+1,即“多对一”式:多个“评价任务”同时检测一个学习目标。此类“评价任务”主要针对学习的关键处、知识的重难点处。
在课前准备阶段,设计一两个基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或通过阅读数学书、查阅资料就能回答的评价任务,以便了解学生的起点,另设计一个需要经过思考、分析推理的评价任务,组成前置性评价任务。
【案例】
在教学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问题的课前,先让学生完成导学单即前置性评价任务。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导学单(1)分析信息,列出等量关系。一袋大米重1 0千克,它的5=2 8千克水分线段图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式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对比上面两小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1 2是多少千克?数量关系式:一袋大米的质量(已知)×1 2=?千克(2)根据下列信息列出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尝试计算。根据测定,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 5,小明体内有2 8千克水分,小明体重多少千克?数量关系式:小明体重(未知)×4
在前置性评价任务中第(1)题是最基础的,是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起点,第(2)题适当提高,单位“1”未知,需要用除法解决问题,思考时需要逆向思维,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有了课前评价任务,教师可以准确了解学生新知学习的起点、难点,准确把握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课中可以花大量的时间重点讨论分析,突破重难点,使学习更高效。
课堂即时性评价要切实发挥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的作用,避免课堂中教师口头评价的随机性,要充分利用“评价任务”的及时性和灵活性,关注课堂现实。
1.锁定目标,及时检测。
【案例】
《观察物体(三)》的学历案这样设计目标及评价任务。
学习目标:
1.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并探索不同摆法。
2.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并探索摆法,体会摆法的确定性。
评价任务:
1.完成任务一。(检测学习目标1)
2.完成任务二。(检测学习目标1)
3.完成任务三。(检测学习目标2)
学习任务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可以用来检测,学生自己就能根据目标是否达成来检测自己这堂课的知识是否掌握扎实。
2.即时反馈,调整节奏。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顺势而导,同时根据反馈结果调整后续学习研究活动,保证课堂学习切实有效。
【案例】
在教学“用方程来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这一内容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已列出的数量关系式“小明体重(未知)千克水分”,修改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提出正确的修改意见,说明这个任务对学生来讲难度偏高,需要重点突破,而课堂上留下的时间已不多,这时教师可以当机立断作出调整。结束探究任务,把任务留到下一个课时进行,把课后检测任务A组题(基础练习)提前到课堂中来:一杯约250ml的鲜牛奶大约含有的钙质,占一个成年人一天所需钙质的。一个成年人一天大约需要多少钙质?如果学生能顺利完成修改任务,教师就可以继续围绕算术和方程两种方法的应用展开讨论。可见,评价任务不仅可以检测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还可以及时调整后续的学习探究计划。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学习表现,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具体方式见下表。
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课后检测表
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笔记、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自编数学试卷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学后自我反思,总结学习过程,提炼学习方法,深化数学理解,从而真正促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全方面的发展。
基于学历案的“评价任务”的研究已经在我校试行了一年时间,颇有成效。既指导了学生如何学,也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教师自身因为深研教材,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评价任务”的设计要求教师更加细致地考虑学生的学情,着眼教材,从源头上保证了课堂学习的质量。课堂学习中,且学且评,且评且学,始终以学生为主。评价任务分层设计更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数学课堂深度学习。